“性”这个话题,在当今这样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虽然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神秘,但在高校教育中仍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势态。现实中,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他们的心理无可避免地要受到性意识、性冲动、以及性压抑等的直接影响。但高校的管理者们不是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是对性心理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感到忧心忡忡,从而多以贞操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代替性心理教育,这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距离。笔者认为,既然无论是否承认,或如何防范都无法抵挡青春的热情和性信息的传播,那么在性心理教育的问题上,高校就应该采取正视的态度,切实行动起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高校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性”作为一种存在的现实是任何人都无从回避的。老祖宗有句话说的好“食色性也”简单明了地指出离开了吃饭和性欲,人类皆无法生存的道理。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人们反而在这个问题上拘泥起来了,甚至是“谈性色变”,古人与今人形成了有意思的鲜明对比。在这样的现状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在性心理教育问题上,为社会做出表率。
首先性”的发育是成人的重要标志。电影《夜访吸血鬼》中,吸血鬼莱斯塔特虽然给了八岁的小女孩克罗地亚以永生的机会,但随着时光飞逝,克罗地亚越来越痛恨这禁锢她灵魂的长不大的身体,怨恨莱斯塔剥夺了她成长的权力。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变得冷酷而狠毒。当年龄的增长与肉体的成熟不相谐调时,它就会给人带来无穷的苦恼。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正视性的存在,为成长喝彩,为成熟欢欣。
其次性”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获得给予了两个标志:其一,是要有正常的性生活;其二,是要有正常的工作能力,即为社会,为他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这表明了性不仅仅是人的生物属性更是人的社会属性。它表面上是一个生理问题,实际上是人的综合发展问题,涉及了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等多种因素。人从一出生就有性别差异,它伴随着人走过人生的整个旅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值将对每个人烙下深刻的印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定位。它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议题。
第三性”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些身心疾病是由性机能的不健康引起的,如阳萎、不孕症等,有些身心疾病是由性心理不健康所引起的,如恋物癖、性施虐狂、性受虐狂等。但无论是生理机能或心理机能引发的不健康性行为都不符合社会认可的正常标准,有的甚至与道德标准相违背,性知识的不完善及对性生活处理不当还会引发性病的传播,造成对自我和他人的伤害,从而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稳定。
长久以来,性在人们不公开的隐晦讨论中唤起的是私秘、愉悦、羞耻等种种不健康的复杂情感。性的无知与莽撞更给青年男女们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烦恼。所以还给性一个合理、合法的讨论空间,帮助大学生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维护性心理健康,符合高校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宗旨,对于推动整个社会和谐、进步而言是题中之议。
二我国高校性心理教育的现状
随着观念的开放,大学生谈恋爱已成了时髦而普遍的行为。但与恋爱密切相关的性心理教育却相对滞后。多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获得性知识有较强的渴望,但缺少这方面的科学引导,多数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把大学生性教育作为一章来介绍。由于所获知识有限,学生们会从其它渠道寻求想要得到的答案,而各种片面、不系统的性信息可能会对自控能力较弱、道德观尚未成熟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据福州大学于2001年对五所高校的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渠道中,报纸杂志占68%同辈群体占39.5%VCD占20%网络占9.8%从老师、父母处得到的知识仅为4.1%’11(P284)虽然此次调查不能完全反映出高校性教育现状,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尽管许多高校都提到性教育的必要性,但对如何实施性教育还是充满争议,性道德教育与性心理教育没有明确的工作界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其明确而强烈的耻辱感与罪恶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高校举办“校园不文明现象”的曝光展,以期用此做法,杜绝校园中不良的性现象与性行为,但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令学生背负罪恶感的性教育方式,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其无法理解校方的苦心,一些学生更背上了思想包褓,影响了心理健康,这和校方宣传的初衷背道而驰。
有些高校大胆地采取安全性行为教育,试图在充分进行性知识宣传之后,赋予年青人选择的主动权,并相信他们的自主性。但目前,无论是在校园中免费发放安全套,还是进行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都遭遇了尴尬的结果,组织者们无奈地面对着来自社会的质疑和学生的冷漠态度。其实,性知识的宣传与性心理教育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性教育与性诱导的界线宄竞在何处。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磨掉性神秘感的做法,非但不会有效阻止年轻人的性活动,而且还会摧毁具有保护作用的人类羞耻天性,所以不应该提倡。
面对当前的现实,高校中更多的性教育工作者倾向于性纯洁教育,提出了“性教育就是人格的教育性教育既是知识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努力使性教育摆脱性生理知识的介绍,偏重于健康人格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l2(P15))但性纯洁教育的实质是向传统价值回归,并没有与学生更深层次的,更本质的心理需求相挂钩,另外,对于已产生的性心理疾病并没有达到识别、诊治的目的,因此常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总之,高校的性教育工作目前已经有了多方面的尝试,但基本上还没有摸索出一种为学生和社会所普遍认可的形式,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这样的现状值得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高校性心理教育应有针对性
性心理,按照卫生与否可分为正常和异常两大类。高校的性心理教育应针对具体情况,分别予以教育、引导或治疗的区别对待。符合卫生标准的性行为、性心理,就是正常的,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这个范畴。高校中常见的性心理问题主要偏重于性角色问题、性动机偏离、性对象偏离、性會g力问题等。
大学生们面对的性心理问题常与“爱情”相伴而来。步入大学意味着他们开始脱离家庭的约束与全方位的呵护,渐渐享受到成年人的自由与权利,完全拥有了自己身体的支配权,开始无所顾忌地感受花前月下的浪漫温馨,性不再是不可言传的禁令性感”成为时髦的赞美词绘,成为性吸引力的表达方式。于是大学校园中有了一对对恋人的身影,有了同居的现象,甚至在新的婚姻法公布后,还传来大学生登记结婚的新闻。如果去问那些已经有了固定恋人的学子,甚至更为亲密的两性关系的同学,你们准备好了吗?他们也许会回答,是的,因为我们相爱,或者,只要曾经拥有就好,何必天长地久。虽然成长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为了避免“这道门跨过去之后,再也回不了头”的遗憾校方应该对性教育采取填重态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及责任意识。
社会正在变得宽容和文明,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学校在对待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上也应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注重对人性的关怀,不要把性教育当做“灭火器'一位性教育研宄者曾经说过:性教育不仅是为了国家,或者为了社会,更不单纯是为了预防性犯罪。它更主要的目标是使我们的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13|(PB)而生活的更好,其含义是丰富的,它有对自我的接纳,对人性的尊重,也包含着爱的能力及责任。
在高校性心理教育的实贱中一些做法是值得从业人员借鉴的。香港大学林孟平女士曾提出过一个针对个人发展而设计的全面而有效的性教育课程。它包括:生理的成长、心理的成长、婚姻家庭和伦理观念、交友、约会、性与爱、恋爱婚姻、为人父母、养儿育女、两性身份与角色、人际关系、性与文化、性与社会、性变态和性异常行为,社会性的问题,如节育、同性恋、性病等。11|(P287)这样的课程设计注重实贱性与分析性,体现了对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重视及对大学生成长需求的尊重。另外,从西方引入的“同伴教育”课的方式也被许多学生所接受。“同伴教育”课是通过向同龄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以唤起共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截然不同的是,在对最初的志愿者的培训中,它采取“参与式学习与行动”方式,采用自由罗列法、拼图法、人体图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个案分析法、绘图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途径组织听课的学生玩游戏,这些不断拓宽的教育新思路意在激起年轻人主动参与的意识,以科学的态度揭示两性吸引的生理及心理原因,引导学生将隐藏于潜意识中的行为动机意识化,由此掌握自己行为的主动权,避免盲动与盲从造成的伤害。
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性心理问题则为性心理障碍。患者以违反社会常规的方式,达到性心理的满足。常见的性心理障碍主要有易性癖、恋物癖、窥淫癖等,多属精神疾病的范畴,由于它们的产生有更深层的生理、社会、心理原因,单纯的道德教育与惩罚非旦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加速患者人格及心灵的扭曲。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拥有一支高质素的心理咨询队伍,准确地识别性心理障碍患者,同时也要求高校与当地的心理及精神科门诊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地对这些患者进行转化,以期令他们早日接受专业化的治疗,使其自身和周围的人群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总之,大学生的性心理教育是高校中不容忽视的课题,它虽然也是德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应区别于性道德教育,对从业人员及业务范围有更明确的界定。高校应采取更为适时、科学和人性化的方式应对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稳定校园学习、生活秩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