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教育(简称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旨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机能、掌握社会技能、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全面提髙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教育范畴。从八十年代末以来,许多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初步奠定了心理教育的实践基础,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髙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纵观我国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现状,心理教育在目前尚处于启动阶段,其理由是:其一、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处于实验研究的初创时期,尽管有相当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在实验研究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构建了相应的实践框架,但学校心理教育并未能脱离研究范畴而自觉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即从“研究阶段”推广到“普及应用阶段”尚有一发展的进程。其二、学校心理教育基本处于“专家型操作”或“专家指导型操作”的状态,即心理教育对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仍然是“曲高和寡”,离开专业教育心理工作者的指导,绝大多数教师难于胜任此项工作,操作上的过强的“专业性”说明了心理教育只是被广大教师在意向上认同,尚未从实质上加以接纳。其三、心理教育是一项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工程,就现阶段来看,尚处在“零打碎敲”、“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在教育工作中则处在一种“附加”的尴尬、游离境地,并未真正纳人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去,一些地区至+仍将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时髦”的教育思想来宣传,尚未有意识地作为学校教育的实践内容。其四、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心理教育的成熟必须有较强的理论体系为基础,而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体系及一些概念术语的界定等尚未定型。因此,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建立相对完畚的心理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上共同努力。
在心理教育的启动阶段,心理教育工作者已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初步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式、方法体系,对此加以概括和总结,勾画出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这对心理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将在下文对目前心理教育的模式进行归纳并就模式的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现阶段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课程模式
实施心理教育的课程模式其基本出发点是: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从课程学的髙度进行探究。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知识技能素质教育、生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就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而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公民”、“思想品德课”等课程中能集中体现出来;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则体现在文、史、地、数、理、化、生等学科课程中;生理素质教育主要反映在“体育”、“生理卫生”等课程中;唯有心理教育没有相应的课程配置,因此,使心理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体系是实施心理教育的客观需要,也是心理教育走向科学与成熟的标志。尽管目前关于心理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问题尚有争议,但一些学校把心理教育作为一种课程体系来构建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如一些学校开设“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与训练课”、“学校心理辅导课”等,这些可称为心理教育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具有下列特点:1、心理教育课程模式重视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对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一系列课程设计问题的研究,因而以课程模式开展的心理教育起点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从而有效保证了心理教育的科学性。2、课程模式基本上晕以心理学知识体系为线索组织心理教育的内容,注重心理学的逻辑结构(学科)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也能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和当今社会的要求(社会),即考虑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学科、儿童、社会等三大支柱,从而使心理教育课程体系较为规范、合理。3、课程模式易与中小学现行的学科教育相沟通,便于按学科课程的特点组织实施。中小学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尽管学科课程在教育系统中愈益暴露其缺陷,但它毕竟是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一种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为线索组织起来的心理教育也易于为教育者接纳,有利于心理教育的开展与普及。就心理教育实践来看,课程模式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局限:1、课程模式易导致一些教育者按学科课程教学的共性来设计心理教育课程,从而落入学科课程的俗套。其实,心理教育课程是—种全新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现行学科课程体系主要关注的是解决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而心理教育课程主要并不是解决认知范畴的问题,而是通过认知促进各种心理机能的完善,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模式如果操作不当易使课程目标产生偏移,以认知目标替代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目标。2、课程模式主要是以集体的方式组织实施,注重共性心理发展的探讨,而学生的个体心理问题则难以体现出来,即注重面上的指导忽视点上的指导,不利于因人而异的教导。3、课程模式把心理教育局限在以心理学为主体的个别学科领域,忽略了其他学科课程的心理教育功能,只靠课程模式单兵作战,不注重中小学学科群体的整体教育功能,势必削弱心理教育的功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于以足够重视。
(二)活动模式
心理教育活动模式是以组织活动为中心旨在训练和开发学生心理机能的一种教育模式,也可称为活动课程模式1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都把活动(课程)放在一定的位置,提出较高的要求,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实施心理教育也是心理教育的一条有效渠道。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活动模式中的活动主要由两类构成:第一类,中小学常规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包括:通过晨会(夕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感、责任感、自尊感等髙级社会情感;通过形式多样的班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谦虚、进取、自尊、自爱、自信、自勉、团结协作、互谅互让等人格特质以及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能力;通过早操、课间操和其他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其生动活泼、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心理品质;通过钭技文体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欲,发展各种特殊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相应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等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二类,是心理教育的专题活动,如心理教育讲座、心理咨询活动、心理测量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知心电话与电视广播等活动。
活动模式的特点是:1、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之中,拓展了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早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而通过活动课程实施心理教育则是近年来的事,在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学习指导、情感陶冶、意志训练、行为养成,俾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吸引学生,发挥活动课程的作用。2、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效果。以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为线索,注重在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这种模式的操作更为自然、流畅,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心理教育的目标。.3、心理教育活动模式的操作以兴趣与动机为基础,符合中小学生的天性,因为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由理性教导所能替代的,更应强调符合学生天性的活动的养成,在愉悦的气氛中培植。如心理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观摩活动、游戏活动、角色论辩活动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4、心理教育活动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活动中学生以活动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旁观者,学生始终参与活动的进程,充分体现自主性。这是心理教育活动模式的优势所在。
心理教育活动模式的局限是:.1、就学校组织的众多活动来看,无论是少先队、团队活动还是科技文体活动都有自身的目标.、特点和要求,要在活动课程自身目标的基础上融进心理教育的目标,这对活动课程的开展提出了较髙的要求,如操作不当常常会以活动课程自身的目标掩盖心理教育目标,或者因注重心理教育目标而削弱活动课程的目标,从而产生目标上的偏差,增加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2、就心理教育专题活动而言,活动的组织相对于心理教育学科课程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以辩论为主体的心理教育活动,教师既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又要组织学生精心调控论辩过程,还要适时地总结概括,从而实现活动的目标,这对教育者提出了较高要求。3、从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心理素质是以整体形式体现出来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而心理教育专题活动难以涵盖心理教育的全部,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另外,心理教育专题活动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学髙年级及其以上的学生,心理教育应注重系统的逻辑知识的把握,单纯的心理教育活动难以全面促进髙年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渗透模式
心理教育的渗透模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引人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完善心理机能。渗透模式主,要有三种渠道:1、学校德育中的渗透。在德育目标中渗透心理教育目标,这是拓宽德育视野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思想教育中渗透i、理教育、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三个方面。虽然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与心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但对学生教育中将德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都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如,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能力,通过语言的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逻辑思维,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典型人物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数学教学中,既可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与科学态度;史、地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3、各种活动中渗邊心理教育。在学校的团组织、少先队、班会、文体活动中开展心理教育也是渗透模式的一项内容,由于在活动模式中已做了大量分析,在此不加赘述。
渗透模式的特点是:1、通过学科渗透开展心理教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也”的效果,这比心理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目前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相对成型,单独增加心理教育课有较大难度,且具有“人为”的痕迹,而“润物细无声”的学科渗透式教育则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课堂经济学的要求。2、通过学科渗透进行心理教育,对各科教学本身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各学科教学的魅力,使之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为学生所接纳;渗透模式也大大拓展了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学生则从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3、在德育等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这是对德育途径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处在举步维艰的境地,心理教育无疑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开展德育工作,反映了德育的深化,也表明心理教育作为一种新生力量为德育工作拓宽了途径。4、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心理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渗透模式的局限是:1、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启动阶段,相对而言,渗透模式较其他模式更难以操作,目前能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自觉、髙效地开展心理教育的教师为数不多,因此,不经严格训练的教师难以胜任此项工作。2、从理论上讲,学科教育的目标与心理教育的目标能做到有机统一,但长期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没有一席之地,因而学科教学目标忽视甚至排斥心理教育目标,渗透模式中的心理教育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会出现挤压、重叠现象,如果操作不当,会削弱学科教育、教学目标,也难以完成心理教育目标。3、各学科首先要完成自身的任务,心理教育在其中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同时学科教育、教学也不能包揽心理教育的所有方面,因此,心理教育不能单靠学科渗透来完成,还需要结合其他模式协同进行。
(四)青春期教育模式
青春期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其重心是以性生理发展为线索,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虽不同于青春期教育,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目标与内容,一些学校在开展青春期教育中突出心理教育,或者在开展心理教育时突出青春期教育,从而形成了心理教育的青春期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青春期教育中突出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可以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在操作过程中许多教育者更为重视性心理教育,并由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泛化到心理教育的各个层面。2、在心理教育中强调青春期教育。在广泛的心理教育背景上,有些教育者更为注重青春期学生所特有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为注重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情绪调控、人格塑造等方面的教育。
心理教育的青春期教育模式的特点是:1、较强的针对性。该模式是紧扣青春期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组织实施的,注重青春期生理发展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影响的研究探讨,特别是性成熟对青少年学生性意向、性心理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注重青春期人的心理品质形成机制的探索,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2、较髙的实用性。该模式主要是围绕青春期人所特有的身心发展课题来组织实施的,如青春期人的心理困惑与烦恼、青春期的伙伴与友谊、青春期的理想与人生选择、代际冲突与消除等。这些人生课题是青少年所直接面对并且需要成人帮助解决的。因此,青春期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具有较髙的实用性。3、较大的发展性。该模式的着眼点是帮助正处于发展之中的青少年学生得到理想的发展,它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发展性”来组织的,以青春期人的生理、心理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冲突为目标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而指导青少年学生得到良好发展,并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心理教育的青春期教育模式的局限是:1、该模式虽可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把握,但青春期教育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又不限于心理教育的范畴,因此,心理教育的青春期教育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较难准确地定位,如果不恰当地选择则难以达成心理教育的目标。2、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只限于青春期,较集中地关注少年向青年过渡这一特定阶齒,主要包括小学髙年级到初中阶段,而超出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教育在这一模式中难以体现出来。3、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青春期教育模式实施的要求、内容、对象、范围等也要;l)B以特殊考虑,心理教育的一般原理必须与青春期人的特点结合起来方能在教育中产生效果。
(五)矫正模式
从学校卫生学角度来看,心理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的预防,即以增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来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产生;二是当群体中的学生个别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时,教育者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控制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并竭力减轻直至消除心理问题。这可视为心理教育的矫正模式。根据矫正程度不同可分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种。心理咨询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特殊渠道,其专业性较强,在现行学校心理咨询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事德育工作的兼职人员,他们对学生中一些不太复杂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带有德育色彩的一些心理问题的控制与消除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心理咨询中也存在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欠缺、心理咨询德育化等问题。当个别学生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其矫正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必须在全面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设计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性的心理治疗方案进行心理治疗,这是对心理咨询的进一步深化,其专业要求更髙。当然,也只有髙度的专业性才能保证心理治疗的科学性,一些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疏导疗法等都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心理教育矫正模式的特点是:该模式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师生心理上的沟通,使得师生能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平等、亲切地对话心理问题,有利于对症下药地消除心理障碍;该模式注重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心理教育模式操作过程的科学性。因为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科学的操作程序,其矫正过程才能为学生所接纳,才能有效果。
心理教育矫正模式的局限是:矫正模式相对于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是较为被动的,当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再采取补救性的矫正措施,这可谓是被动的教育策略。心理教育旨在通过一系列方式、途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因而带有预防性的发展策略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是主要的,而矫正性的补救措施虽然是必要的,但在整体心理教育中则处于次要地位;矫正模式对教师专业性要求很髙,因而这一模式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的问题,甚至某些操作者的操作方式会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则相违背,因此,矫正模式往往更多地出自专业工作者的操作,难以被普通教育者把握
(六)管理模式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上,通过建立或健全教育机构来开展心理教育,这可视为心理教育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来开展心理教育。其机构名称很多,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站、心理教育中心等,其职能是开展团体心理教育和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从而配合学校的整体工作。2、通过学校团组织、学生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开展心理教育。由于这些群团组织是直接面向学生,其活动主体又是由学生构成的,因而通过这些组织的力量开展心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第三、通过班主任工作开展心理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之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起到心理辅导员的作用。上述三类管理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共同构成心理教育的管理模式。
心理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是:1、通过学校常设的机构、组织和岗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能保证心理教育长期地开展下去,便于心理教育的推广与普及。2、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开展心理教育,这是教育管理职能的延伸,也是心理教育一条有效途径,易使心理教育与学校的整体工作结合起来。3、该模式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改变其智能结构和工作方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使教育管理更有效。
管理模式的局限是:该模式注重从管理的角度开展心理教育,首先强调的是管理,易于把属于指导性质的问题形式化、行政化,如操作不当则不利于学生心理机能的开发和心理问题的解除;在管理过程中常涉及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等系列问题,易造成管理者以德育替代心理教育的弊端,即德育化倾向,或者把心理教育泛化到思想、政治、行为等方面。因此,心理教育的管理模式只能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辅助形式,须与其他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
纵观学校心理教育的进程,其模式的建构大致可概括为两类方式:一类是从实践中概括形成,这种模式大多来自教育第一线教师的实践,其模式建构的实践基础较好,但随机性较大,理论基础较弱,属于自发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另一类是以理论模型作为起点,结合心理教育实践所形成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车践者共同完成,其理论指导性强,在理论指导下开展教育实践,属于教育实验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从教育理论的高度来看,更应强调第二类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扎实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实践的要求。对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应考虑下列问题:
(一)关于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的定位
每一所学校都需要开展心理教育,但并非每一所学校都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建构自己的模式,为此,在心理教育模式建构方面应进行准确定位,体现如下一些特点:
有特色。从宏观上看,应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规范模式。心理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起步较早,我国内地则起步较晚,应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状况认真地探索。从微观上看,一个地区乃至一所学校,在构建心理教育模式时应考虑该地区或学校的实情,体现自身的特点。
高起点。虽然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刚处于启动阶段,但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要求,如果按部就班地沿袭别人的老路,心理教育必然要经过一段低水平的重复过程,落后于时代发展。因此,建构模式要着眼于长远,提出较髙的规格要求。有的学者认为建构教育模式存在三级水平:“第一级是低水平,其特点是缺乏理论,照搬模式,盲目实践;第二级是中水平,其特点是了解理论,学习模式,重视经验;第三级是高水平,其特点是研究理论,探索模'式,指导实践”®。毫无疑问,学校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应着眼于第三级水平。
可操作。能否有效地进人操作状态是心理教育模式成型的重要标志,心理教育模式的涵义之一即表明以某种方式达到某种目标的可操作性,或者说心理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其操作过程中。即构建心理教育模式,除了其应具有完整的理论模型,还应构建与该模型相匹配的操作模型,而后者应是该模式的主体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