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由大学生犯罪行为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5-09-26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由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现象已经越发显著,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充大学生犯罪心理出发,解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犯罪原因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2月,“马家爵事件”震惊全国;2005年,“7.28”事件,又将湖南某大学两位刚毕业的大学生送进了囹圄;2010年10月轰动全国的车祸事件,一则是“李刚事件”,一则是“药家鑫事件”,虽然案件类型不同,但相似的是事件的犯罪嫌疑人都是大学在读生。
  大学生犯罪已经屡见不鲜。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0.126%,在骇人听闻的数据面前,人们不禁会提出许多问题,曾经青年大学生被认为是心里最健康的人群,但随着社会的变革,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加上大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的自身特点,使其犯罪现象逐年递升。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并由此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大学生也不例外。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剖析大学生犯罪心理。
  一、 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
   (一)犯罪动机复杂化。犯罪动机是激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可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的犯罪动机:1、物欲。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女学生奚某因涉嫌盗窃同学宝来汽车一案其动机就与犯罪嫌疑人强大的物质欲望有关。2、报复。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伤人、强奸等这类出于报复的犯罪行为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3、人际交往受挫。因为婚恋、同学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对他人的嫉妒、憎恨或自暴自弃而实施杀人、伤害等犯罪。比如马加爵就是因为一次不愉快的小事杀害了同学。4、心理缺陷。如“药家鑫一案”犯罪动机是有自身的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诱发的。
   (二)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之所以实施犯罪,一方面,是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待法律的消极价值观念、法律意识的淡薄在起作用。
   (三)不良情绪影响。这里说的不良情绪主要是以性格孤僻、焦虑不安、抑郁情绪、敏感多疑、强迫自我、内在心理压力等为主。这种不良的情绪导致个体心理偏差。使个体的心理发展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迹而表现出一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当这些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行为人就会出现情绪发作,进而产生犯罪动机并实施犯罪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任何社会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个体的心理特点而起作用,犯罪心理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大学生犯罪与其生长的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改变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单纯上进的思想;其次,归根于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心理脆弱、无法面对挫折,意乱情迷、情绪失控,报复心理强,心理发展不健康;第三,教育体制不完善,学校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僵化,校园管理不够科学;第四,家庭教育的缺陷,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父母性格的缺陷早就了孩子成长的偏差。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调节一切有利因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完善心理教育体制 。
  在校的学生违法犯罪活动情况日益的严峻,直接反应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教育的源头应给及纠正和完善。第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单凭文字灌输的形式显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间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让学生自发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身体的健康带动心理健康,综合运用各种方式给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第二,要大力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不懂得自我调节,导致心理疾病。高校应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习了解必要的心理知识,提高自我疏导、自我调节能力。第三,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健康、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的集中保存。建立心理档案可以尽早地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防患于未然,也可以对档案进行整理、分层、归类,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在素质教育中强化法制教育 。
  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遏制违法犯罪动机,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素质较高的人,其抵御不良的侵蚀能力就必然的大于素质较低的人。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高校往往都重视学生的能力、特长的培养,轻视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使有些学生违法犯罪了,却还不知道自己所犯的事情危害程度。所以,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且可以使他们预测违法将承担的法律后果。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开展法制教育,既能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可在学生心灵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威慑。
  (三)加强心理训练,引导大学生对于犯罪心理的自我防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是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要从心理上引导大学生对犯罪的自我防范。
  首先,要直面挫折,克服消极心理。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受到某种不公平待遇而产生消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要通过同家长、老师、同学进行心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明是非、辨善恶,从思想上、认识上逐渐化解和克服消极心理。不能闷在心理任其膨胀,运用不健康的方式寻找替代和安慰,这样不仅不能将矛盾及时化解,还有可能离犯罪越来越近。
  其次,反省自我,警惕犯罪心理。当出于报复、冲动、不满或心理扭曲而试图以非法手段达成自己的心理满足时,要善于调节情绪,稳定心态,自我克制,用理智战胜情感,可把自己与对方进行换位思考,通过转移情境,使自己体验对方可能遭受的痛楚,从而抑制自己犯罪心理的滋生。
  第三,树立正确的认识理想,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远大理想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风向标,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利于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影响,从而避免违法犯罪心理的产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