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当今时代下,我们应该反思过去的教育工作,过去人们往往偏重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等,而常常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大量的学生出现了一些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心理弱势群体,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都使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高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占16.0%-25.4%,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宄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学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因为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并且认为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生理不成熟,个性特点不稳定,随着年级增加逐渐改善。在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测查中发现,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最差的。其原因主要是:大一学生感到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既新鲜又轻松,刚从高中生走来,心理问题较少;大二学生面临重新自我调整,经历了大一生活,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新的人生坐标的确定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巨大的失落感、挫折感,存在较多的困惑,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多;大三以后又比较稳定。经过大二的重新定位,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这一时期进入了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学习及日趋稳定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加自信,因而心理问题少于大二。
在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与非贫困生比较,贫困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及精神症状五个因子以及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均分上均偏高。这主要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经济拮据,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生活,这不仅使他们在行为上与当前校园文化氛围相悖,而且也使他们在心理上自卑,进而防卫反应、敌对态度和部分强迫症状、冲动行为等也会表现出来。
在对优生与差生的比较研宄中发现,具有心理问题者多集中在差生当中。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学业优生与学业差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差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值都比优生的因子得分均值偏高,在人格特征比较中也有差异。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
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
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3.2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3建立和强化辅导员的心里辅导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推进,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社区教育、人文氛围、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和要求。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做学生的贴身辅导老师,所以要求辅导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学习、积累心里健康方面有关的知识,具备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贱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
3.4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3.5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掌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关注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矫治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董妍.自我提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2005⑵.
[2]俞国良.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03⑷.
[3]卢家楣等.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心理学报,2002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