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朗读教学试作探讨。
一、严格要求,培养朗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训练。学习每一篇课文,我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读课文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句,也就是读通每一个句子。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读,按要求朗读课文。学生经过反复地朗读,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增强了语感。
二、正确停顿,理解朗读内容
对学生来说,读课文时,每句话如何正确停顿是难点。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注重这方面的指导。比如《秋天》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正确的停顿应该是:“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很多学生初读时,读成了:“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显然,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读。于是,我向他们解释:“玉米举着红缨”说明秋天到了,玉米成熟了,夏天的烦恼也就没有了,这里的“一个夏天”也就是“整个夏天”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学生纠正了错误的停顿,也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又如《田园诗情》里介绍荷兰牧场夜晚的宁静时,有这样一句话:“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很多学生习惯读成:“……踢马房/的挡板。”却没有想过:马踢的是挡板,而不是马房。经过提醒,他们才真正懂了句子的意思,把句子读正确了。再如《一路花香》里的“……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和《雾凇》里的“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朗读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指导。
三、形式多样,提高朗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注意变换朗读形式,如采用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导读等多种形式。其中,个人读又分多种形式,如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朗读等等。朗读课文时,学生扮演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竞赛式朗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课文时,还可以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做到以情激情。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同时也喜欢上了阅读,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想象画面,注重朗读感悟
想象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在眼前能呈现出课文所表达的具体形象,能把课文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这样,朗读时才能有感情,才能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
例如,教学《桂花雨》这篇课文,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分享“摇花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第3自然段“摇桂花”是课文的重点段,朗读时,让学生想象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欢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是作者幼小心灵的突发奇想。让学生读描写摇桂花的有关句子,边读边回忆相似的经历,想想淋雨时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回味校园中桂花的香味,再次体会作者当时摇桂花的美妙感受,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学生按这种方式去朗读、去想象、去挖掘课文蕴含的内在美、自然美,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了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总之,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朗读“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思维也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到位,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本文来自《休闲读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