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管理论文

“品文”与“品人”在阅读中的作用分析

2015-08-04 08:3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品文”就是解读文本,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主要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文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还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即表达文章内容所运用的具体方式。“品文”的过程中学生要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品评人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进而体察人物的个性和情操。品评人物要在叙事性作品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要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现的感情倾向,进而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那么,现代文阅读中如何做到“品文”与“品人”兼顾呢?
  一、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体会思想,突出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以品味林黛玉的两“答”。第一处:贾母问林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只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第二处:宝玉便走进黛玉身边坐下,又仔细地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贾母随口问刚进入贾府的六岁黛玉念何书,林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显得有教养。随后的对话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从贾母的回答,黛玉看出外祖母崇尚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不喜欢女子读书,这也是下面黛玉改口回答宝玉的原因。从外祖母的回答中黛玉还觉得自己不够谦虚,她是自尊的,不肯轻易叫人看轻了去,所以当宝玉再问时,她的回答是,“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识得几个字”。第二处回答,说明黛玉步步留心,处处在意。对于这两“答”,答出了的黛玉懂规矩,有教养,谦虚,谨慎,自尊的性格。通过品味这两问两答,我们可以看出人物各自的心理、性格和感情。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突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展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具体时代背景来“品人”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开头就直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月下荷塘精美异常,而塘上月色更是朦胧如画。如果我们抛离开当时的时事和作者的思想困惑那就不能真正的弄清那“朦胧”的原因,进而也就无法深入体会文本的淡淡的忧愁,也就不能全面的深知文本的思想内涵。
  三、可以结合文章中的具体生活环境来“品人”
  冯骥才的《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一文中,通过描写张大千的故居摩耶精舍的朴素、儒雅、具有野趣,进而表现了这样的环境对大千先生心灵的影响,使他变得视野与襟怀敞开、一任自然,进而影响到他的画作,使他的画“墨活,也更自然”。最后结尾让读者深刻领悟到大千先生是“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的大师。
  四、通过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性格
  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品味作者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情感。在文本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先生居然四次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细节如同电影特写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缓慢地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不仅让我们看到刘和珍的坚强和勇敢,更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以及他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爱国情怀。
  一篇美文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感受人物的心灵世界,做到深度个性化的思考,用心去体验作品深度,思考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对人物品行的评价,进而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做到“品文”与“品人”的统一,让学生学习经典美文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