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打好特色牌 展示“土特产”

2023-12-07 16: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电视节目创优,地市台要想有所斩获,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出路是:打好特色牌,展示“土特产”。也就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打好“民俗”牌,挖掘出当地文化最具魅力的亮点。与中、省台比,地方台的优势是更接近基层、更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对地域文化有着更为亲切的认同感。近年来,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创作了一大批有地域特色、有民俗内涵的优秀作品。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最多的文艺节目《东雷上锣鼓》,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关键词:节目创优;“土特产”;《东雷上锣鼓》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37-02


  一、引言


  节目创优,是电视同行之间实力的角逐、智慧的比拼。无论在哪一场擂台赛中,要想明显领先、轻松获胜,都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强手如林的创优角逐场上,地市台要想有所收获,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出路是:打好特色牌,展示“土特产”。也就是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打好“民俗”牌,挖掘出当地文化最具魅力的亮点。


  渭南,是一片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史的文化沃土。这里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民俗文化魅力犹存。这里的戏曲、锣鼓、面花、窗花、社火等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影响深远。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中,陕西省入选的“传统戏剧”共有11项,其中渭南就占了6项;这里的戏曲品种有:秦腔、同州棒子、迷胡、阿宫腔、碗碗腔、线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锣鼓有:韩城行鼓、东雷上锣鼓、老庙老鼓;面花方面,个性鲜明的有:合阳面花、华县面花、大荔面花;近年来,尤其是皮影、提线木偶、老腔等东府民间艺术的佼佼者,更是大放异彩、闻名遐迩。这些地域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广阔的驰骋空间。


  要走好这一步棋,作为地方台,我们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更接近基层、更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对地域文化有着更为亲切的认同感。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即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即一个地方的文化“土特产”。特色,是独具魅力的,是独一无二的。只有把握住了特色,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出奇制胜。


  近年来,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相继创作出了《母亲的手》、《黄河泥人》、《关中陶艺》、《放河灯》、《蝴蝶梦》、《最后的跳戏》、《焰火世家》、《东雷上锣鼓》、《洽川面花》等一大批有地域特色、有民俗内涵的优秀作品。这些宣传地域文化的“土特产”,既为我台赢得了二十多项中、省级重要奖项,也在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电视传媒应有的贡献。


  其中,由我主创的介绍当地民俗文化的文艺专题节目《东雷上锣鼓》就是创优节目中得到认可较多的一个。在中、省节目参评中,《东雷上锣鼓》先后获得了“陕西广播电视奖”文艺专题类一等奖、陕西电视“金鹰奖”文艺专题类一等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入围作品奖、“中国民俗影像奖”电视作品“金奖”、“中国首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才艺风采展示”二等奖等重要奖项,得到了全省电视界和全国民间文艺界的专家学者的普遍肯定与赞赏。这一成绩的取得,对我们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总结。


  《东雷上锣鼓》的创作,这是我们在创优工作中遵循“打好特色牌,展示‘土特产’”这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


  二、节目要成功,选题是关键


  首先,这个节目的选题,是比较成功的,是值得人关注的。东雷村,地处合阳县境内黄河岸边高高的旱塬上。这个村庄,毗邻黄河,视野宏阔。千百年来,滔滔的河水虽然在它脚下川流不息地流淌,但却很难让这一方沟壑纵横、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滋润、受到裨益。靠种庄稼难以维持生计的东雷人,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无奈之下只能冒着风险到黄河里捕鱼、搞河上运输。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东雷人多了一些祈求,多了几分敬畏,多了些许磨难;长期的奋争与磨练,也造就了东雷人粗犷豪放、热烈果敢的性格特点。东雷村为祈福辟邪、强健体魄而兴起的民间鼓舞――上锣鼓,也就自然而然地承袭了这一方土地上的地气与民风,显示出豪迈强悍、大胆张扬的地域特色,剽悍阳刚、激情澎湃的文化个性。


  东雷上锣鼓,既有酣畅淋漓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技艺精湛、鼓点丰富、情境多变、内涵深刻的值得关注与弘扬的民间文化遗产。拍摄宣传这一民间艺术,从艺术欣赏、到遗产传承,从民俗研究、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是有多重现实意义的。


  三、前期拍摄,是电视节目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前期拍摄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不厌其烦,以便为后面的创作选好材、备好料。在这个节目的前期拍摄中,我们倾注了不少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一节目的前期拍摄历时三年,先后拍摄了三次。其中两次拍摄是在村子里、黄河边,还有一次是在渭南市的舞台上。上锣鼓的演出,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的几个晚上,整场演出一般要从八点多持续到十点多。那时候,位于黄河岸边的东雷村,寒风凛冽、天寒地冻。观看演出时,人们穿着皮夹克、羽绒服还会冷得打哆嗦。而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却光着膀子、穿着短裤,他们一演就是三个多小时,并且还会演得满头大汗、热气腾腾。这种热情、这种精神、这种状态,非常富于感染力。我当时在现场的感觉是:热血沸腾、震撼人心。


  这一民间社火,不仅需要魄力、需要体力、需要勇气,而且形式复杂、内涵丰富,还潜藏着一定的思想、精神与智慧。拍摄东雷上锣鼓,这一选题是成功的,它不但调动起了创作者的激情和主动性,而且也激起了现场所有表演者和观众全力配合的积极性。


  上锣鼓的前期拍摄,主要在晚上,不但辛苦,而且富于挑战性。在拍摄时,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忙到十一点多。拍摄上锣鼓,拍摄者不只是在原地转,中间有几次,是要在非常激烈的状态下,跟随锣鼓队在巷道里激烈追逐的。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锣鼓队激烈追逐的场景,是要拍出速度、拍出激情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摄像师是必须跟着锣鼓队一起奔跑的;而要拍摄好奔跑的整个过程,仅仅靠一个人跟,不只是角度单一,而且缺少一些表演环节,拍完后,不是有头无尾,就是有尾无头。第一次拍摄,只有固定场景,没怎么抓到追逐的场面和队列。第二次拍摄时,是两个摄像、两个机位,即一个人在前边固定好机位迎面拍摄,另一个人则扛着机子在锣鼓队后边跑着拍摄,两个人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这样一来,两个人里应外合、首尾呼应,情节没有缺失,激烈程度也没有削减,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前期拍摄。


  上锣鼓的演出,非常受欢迎。每次拍摄,我们都会碰到中、省、市、县各路媒体以及众多摄影人。为了拍到好镜头,众多摄影、摄像师难免要频繁地出入于演出队伍,那样不但影响了演出的阵容、限制了我们的拍摄角度,而且还使我们很难拍摄到纯净的、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的意见是,每一个环节的表演,都最少来两次,第一次,让其他人先拍,等其他人拍完了,我们再拍。这样以来,才改变了表演阵容里随时随处都有拍摄者进入的局面,才让我们拍出了足够的保质保量的有效画面。


  白天的拍摄,是借着他们的一场演出,在塬下的黄河边进行的。把演出和黄河拍进同一个画面里,那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效果上的雄浑壮阔的表现,而且在精神内涵上也让上锣鼓和黄河互为表里、遥相呼应,这也是整个节目主题思想的深化与提升。


  四、创优节目的表现形式,不容忽视


  节目的表现形式要力求做到:新颖、独到,有艺术感染力。后期撰稿时,为了使《东雷上锣鼓》豪迈奔放的外在特质和深沉厚重的内在精神充分彰显,节目一开头,我就用了第一次看完东雷上锣鼓后有感而发的一首诗:


  “疾风/往铙钹上劲吹/暴雨/在锣鼓上狂擂/火把/在村落中跃动/人群中/炸响了/闹元宵的春雷


  黄河岸边/一群顶天立地的庄稼汉/用冲天的激情/将西北人的豪迈与阳刚/尽情释放


  钢铁在碰撞/力量在爆发/在重金属热烈的狂欢中/一群光着膀子的东雷人/以自身的强悍/与自然抗争/向命运宣战


  在由上锣鼓催发的意象中/是金戈铁马/是烈火长风/是群雄逐鹿/是气贯长虹”


  开门见山地用一这首诗,我既想借它渲染气氛,也想用它升华主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首诗,还试图使节目的开头有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这首诗,对通篇来说,是片花性质的引子,也是提纲挈领的提示。先声夺人地开好头之后,接下来再慢慢道来,也减少了一些平铺直叙的缓慢感。


  五、注重民间艺术独特技艺与内涵


  要展示好“土特产”,除了拍摄出外在形式的热闹,还需要深入挖掘、准确解读民间艺术的独特技艺与思想内涵。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大多数人仅仅只限于看着热闹,但其中的内涵,许多人即时就是看了一辈子、搞了一辈子,也不见得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作这一类节目,绝不能像一般观众一样仅仅只捕捉热闹。除了热闹之外,还一定得挖掘出热闹背后的故事、热闹中深藏的内涵。


  要准确地解读每一种民俗风情,主创者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开阔的视野。自己懂得越多、储备越多,做节目时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要做一个事事都懂的“百事通”,一般人是不可能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欠缺,也会有漏洞。但不懂时,绝对不能信口雌黄、自以为是。对于经常要不停地跟各行各业轮换着打交道的媒体同行来说,每个人的局限性都是无法掩饰的。那怎样才能迅速地吃透采访内容、让自己的节目有一定深度呢?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放下架子,尊重专家、亲近艺人、不耻下问。除了这个沟通渠道,还有一招就是请教专家学者、资深艺人。他们的点评,对于观众了解那种艺术形式,是画龙点睛的,是直击要害的。值得庆幸的是,在合阳,我们有史耀增老师这么一位资深的民俗专家。每次拍节目时,他都会利用自己的人缘和号召力为我们热心组织活动,然后,再运用自己的专业学识对我们所拍摄的艺术品种进行深入的点评。他对合阳的各种民间艺术,都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都能以专家的眼光给予评价。《东雷上锣鼓》的成功,史老师功不可没。


  《东雷上锣鼓》,是我们渭南地区民间艺术中独具魅力的“土特产”,展示出它的特色,表现出它的风采,我们的节目才可能精彩耐看,我们的创优,也才会更靠近成功。作者:邹彩虹,本文来自《中国土特产》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