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重视教学语言提升物理课堂趣味性研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是通过实验探究方式来获取的,因此物理课堂对于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的初中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容易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从而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的这种兴趣往往是短暂的,仅仅是关注物理现象的表面,而不能产生探究原因的动力。当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他们很快就失去学习兴趣,认为物理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放弃学习物理,成为了物理学习中的“困难生”。因此,要激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求物理教师提升物理课堂的“趣”性,让物理教学语言风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从而使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长技能。
一、教学语言“生活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一时会难以理解。而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中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的语言来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比热容”是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抽象,而且涉及的物理量比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物理教师可以借用生活中的“饭量”来解释“比热容”的概念。学生由生活经验知道,一个人的“饭量”有大有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饭量”(可以对应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当吃相同的食物,“饭量”小的人的肚子膨胀变化比“饭量”大的人变化大(对应相同条件下吸收相同的热通,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得大)。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难度。
二、教学语言“口诀化”,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掌握,而且一些规律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这些规律进行整理,通过“口诀”化的语言,让他们理解记忆物理规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它的成像特点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会经常把条件和成像特点的对应关系搞乱。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总结出这样的成像“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物像同向移,像距越大像越大。”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又可以解决凸透镜实际运用问题,如照相机拍照时的调节难题等。
三、教学语言“网络化”,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有时会出现“走神”的情况,从而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以后的学习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网络语言”,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学习上,增加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如在演示大气压存在的“压扁易拉罐”实验中,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亲们,注意观察,不能眼一睁一闭,现象就过去了。”这样,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实验现象中。教师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配合“网络化”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注意力。
四、教学语言“幽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活力
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全部的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学科知识没有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幽默的教学语言感染和吸引學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比如,讲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教师不一定反复强调始终不变,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会唱《我的中国心》吗?”当学生唱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教师立即接唱:“我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这样,学生们谁还会不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呢?再如,在学习分子间作用力特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这样介绍:“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生共死,刀毁人亡”的关系,学生们对分子间作用的特点还会弄错吗?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轻松地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只要物理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升物理课堂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使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长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者:陆长林
第2篇:整体语言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整体语言教学
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语言阶段教授本族语儿童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中。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素、词汇、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后来,整体语言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等领域之中。从此,整体语言教学在各国的语言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解释。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整体语言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技巧,而是关于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内容及学习环境的一整套理论和原则(1992)。Brown概括了整体语言的内涵。它包括: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对学习社团的集中关注;语言的社会性;真实自然环境下的语言使用;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整体的、非传统的评估技巧;四种语言技巧的结合(1994)。
二、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
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学习的整体性。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教学,而后再从整体到部分。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语言不应被分解成语音、语法、词汇,语言技能也不应被分为听、说、读、写。
(2)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动机、目的和差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人的学习。
(3)学生之间的互助同伴关系。学生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这种互助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
(4)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来培养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不应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进行培养。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然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一种即自然、轻松又备受重视,能够展现自我价值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实践机会。
(5)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同步发展。英语教学一直遵循着“听说领先,读写在后”的传统规则,即必须在听说能力达到相应程度时才能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相反,整体语言教学认为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同时教授,而不是按技能分别培养。
(6)教师的功能从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策划者、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三、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可分为三个步骤:
(1)课前活动。作为整体语言教学的第一环节,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的背景知识,或者提出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兴趣。
(2)读中活动。读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skinning,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技巧快速完成对课文的阅读,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思考与讨论。讲解课文时,既要注重语篇教学,又要兼顾语言点的解释,使学生在对课文通篇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对于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译成中文的方法进行讲解。讲解课文时,对语言点只需指出基本意义,不必详细讲解,以免误导学生过于注重词句而忽略语篇,语言点的详细讲解可以放在词汇学习时进行。整体语言教学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所学的语言知识也更加扎实。
(3)读后活动。读后活动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如可以就课文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表演,鍛炼学生英语思维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如果合理运用整体语言教学,既能训练学生的系统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整体语言教学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都需不断试验和总结。它必将对教学理念与思想产生深刻影响,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作者:向恩白
第3篇:浅析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此时由于幼儿成长处于“游戏”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将游戏与其有机结合无疑是与这一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有效教育途径。本文以5-6岁大班幼儿语言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分析幼儿语言教学中游戏的运用问题。
一、创造性设计教学游戏,为语言教学服务
当前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活动形式和种类较多,既有专门性的语言教育活动,也有非专門性的语言渗透。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以综合性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就为语言教学与各种形式的游戏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大班幼儿语言教学中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游戏设计,为语言教学服务。
在幼儿园游戏中,由于结构性游戏的语言成分相对较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设计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等,为语言教学服务。例如,在小超市游戏中针对“售货员”面对超市生意冷淡但却无动于衷的现象,教师就可以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以语言形式对超市商品进行描述和介绍,以吸引顾客。
在对大班幼儿进行语言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利用角色游戏的形式,对游戏内容进行有目的和有意识的设计,在游戏中突出语言特征,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语言能力。通过一段时期的运用,我发现运用游戏对幼儿开展语言教学效果较令人满意。
二、深度挖掘生活资源,多渠道开发游戏资源
语言最终是用于生活。因此,贴近生活实际开展语言教学是幼儿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游戏课程的来源拓展到生活过程中,让生活成为幼儿语言教学游戏资源的主要来源。
例如,在下雨天,教师在开展语言教学时就可以围绕“下雨”让小朋友们畅所欲言,让幼儿就是否喜欢下雨、下雨时的心情、下雨时的经历等进行发言。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贴近幼儿生活的素材,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游戏资源,让幼儿“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轮流做当天的天气预报员,为全班介绍当天天气情况并给大家推荐适合的着装,给幼儿提供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
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始终以生活这一基本情境作为游戏设计的基础,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游戏资源,让幼儿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教学游戏中获得全方位的语言提升。
三、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科学指导游戏
在语言教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是保证游戏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游戏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必须讲求科学性。
在我们幼儿园的日常教学中常见幼儿无法组织语言或者回答问题断片儿的现象,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有许多老师会直接说出“合适”的词语,让幼儿就跳过这个词语继续说,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无法理解教师所说的这个词的含义,或者不能将这个对他们来说的新词语进行深层次的内化。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指导的科学性,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越俎代庖的做法,更多地通过科学的指导帮助幼儿进行自主探索、体验,从而完成知识和经验的内化,形成语言能力。
大班幼儿对语言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在对其进行语言教学中采取游戏这一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手段开展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这一特征,从游戏设计、游戏指导等环节,结合实际生活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通过科学有效的游戏教学促进大班幼儿语言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作者:沈敏燕
第4篇:对中小学歌唱特长生教学语言形象化的探究
人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最精致的乐器,然而若要精通的演奏它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既摸不见、也看不见。而歌唱教学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声乐教学方面,很多专业的教师都一直在努力的探讨,怎样才能将发声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表述的更为准确到位与更加形象化?
一、歌唱与共鸣
大多数的歌唱者都知道歌唱中的共鸣包括了:面罩共鸣、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指出:唱较高的音时候我们要“上头腔”,体会头腔共鸣;唱低音的时候我们要“下胸腔”体会胸式共鸣;也有教师会表述成“用眉心间的那一个点挂住声音”体会面罩共鸣等等。在歌唱教学里,这些术语已经流传很久了,可以说已经成为对声音共鸣约定俗成的概述,可是由于他本身存在的抽象性,又有多少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言传中真正明白到这些共鸣腔体的具体所在呢?
歌者在上高音时,可以感到头部的振动,认为在鼻腔以及头部各鼻窦腔的空间中产生了共鸣,而提出了头腔共鸣说。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会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感觉,等学生主动寻找到感觉上的振动源头后,教师就会让其将声音在感觉振源的位置加以巩固。还有教师将感觉上比较抽象的人体内部器官,如蝶窦和额窦形象的告诉学生,这些器官是在两眉心之间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感觉找集中的点,并且在上高音时要求其“吹”响它,并一再提醒要“挂住面罩的地方,不要掉”。其实说的具体一点,教师想表达的就是感受器官——鼻腔的运用,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一点,就能基本做到老师预想的要求,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都说自己不能真正做到这点,甚至有的会犯下理解性的错误,走进误区,出来的声音五花八门。
针对声乐教学中共鸣这个概念,可以不妨先从对抽象的发声器官进行形象化的描述着手,将器官的作用与歌唱时的运动状态通过各种直观性的动作、图片又或者语言表现出来,尽可能让其在学生的脑海里变得直观一点。例如先说明:我们平时说的头腔部分其实是歌唱中重要的感受器官,它并不能直接影响共鸣质量的,真正的启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内口咽腔的打开形状,即是我们发声通道的形状,我们可用半打哈欠的方式去体会上腭的打开,或者用学生在生活中最舒服的一种习惯代替咽喉部打开的准备动作等等。基于这个基础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引入共鸣腔体与感受器官的联系,共鸣是能在鼻咽腔感受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尝试与反馈。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发声思维变得较为直观具体些,然后再去寻找歌唱的“感觉”!
二、歌唱与呼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汉字几乎都含括着多种不同的意思,它们构成的词语自然也就绚丽多彩,因此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变得异常丰富。对于中华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引申到声乐教学语言的领域里其实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我认为声乐艺术是属于一种抽象的学科,它不像钢琴弹奏可以摸的着然后进行练习,也不像美术画图可以看的见然后再构思,嗓音是上天赋予人类一件藏在身体里面最宝贵的乐器,它的音色是最动听、最悦耳的。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一直不懈的努力探究怎样的发声方法才能够将这件乐器的美尽可能的展现出来。那么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语言就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当一个教师在向学生传达自身的感官体会时所用到的语言必定是主观性居多的,所以主观性的东西到了学生的一方接收时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方式,这样便产生了声乐教学中教与授的矛盾。若是教师一方发生表述性的错误就会引起学生多方面的疑惑,学生不明确自己身体正确的肌能该怎么运作,很容易就因为教师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而走进误区,难以改变。若是在学生一方发生理解性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纠正,想办法用更具体的语言去让学生明白。
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这样的矛盾在教学中产生,我们应该将教学中抽象化的语言尽可能的变得形象些,在教师传达身体内各器官的发声概念时,都应该先将这个器官的客观形态与运作模式通过各种方式阐述清楚,而不应该怕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复杂化而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环节,直接进入感受性教学,这样很可能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很多额外的因素,感官的意识是应该建立在基本概念之后的,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客观内容然后再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的领域里,其实还有很多形象、生動的语言没有被发掘出来的,还有很多感官意识、模棱两可的语言可以被更形象的语言所代替。很多时候或许学生觉得很难的一种肌能调节,可能会因为一个形象的词语或者一个字的接收而被解决了。我们应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思考这些问题,善于发现形象性、直观性表述的言辞,或者可以灵活借助许多教学媒介来实现声乐教学的形象化。
总而言之,如何在中小学对歌唱特长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是一项应该长远研究的课题!从娃娃抓起,从人类与生俱来的乐器学起,才能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最直接的就是办法完善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歌唱教育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发掘其中的奥秘,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反复训练、完善自我,只有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停的追求,才能将这件上天赐予人类的乐器演绎的尽善尽美!
作者:林可欣
第5篇:小学语文知识积累是语言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引导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
从古至今,多少有哲理的话再三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语文教师明白,只有积累厚实的语文知识素材,才能达到那种厚积薄发的地步,才能实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唯一之路。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语言积累的最佳途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使学生能够于朗读中去理解,于理解中朗读,熟读成诵,读出感觉,读出滋味,读出内容,最终达到朗读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价值,从而真正实现引导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的效果。朗读还有一点要强调,即注重情感的再现,要指导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朗读时充分表达学生的那份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在语文朗读中充分表达情感,充分感悟,激发学生的感情,自主地引导小学生于朗读中去积累语言。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语言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山美、水美,细致描写了桂林山水山的特点及水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那份情感。教学时,语文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听音乐进行朗读,可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相关美图,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形式多样的朗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小学生在朗读之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朗读之中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在朗读中欣赏美丽壮观的图画,学生心知其意,定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带入那优美的文字当中去,这样就在情感朗读之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引导学生于学习中去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于学习中去积累语言,可以在语文品析中进行。就是学生于欣赏文章之中的好词佳句中去感悟,去理解。深化理解,细致感悟,捕捉实质,感悟内涵,将课本中的优美语句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
例如《长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稍作了一下修改,改成了“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如同一台手扶拖拉机那样重。那时候没有如今的运输和起重设备,就凭借着人们的力量,拖上这陡峭的山岭。”引导朗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哪句好,好的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装卸吊车的体型高大、数量入手,想象朗读,品味如今起重设备的优越,感悟当时人们的辛苦。这样,小学生在课文品词、品句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扎扎实实地印在自己的大脑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于说话训练中去积累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依据本班级的实际状况,灵活把握最佳时機,有效设计多样的方式,让小学生练习说话,使他们能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能够丰富积累。
例如,阅读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我让孩子们自己找出喜欢的词语或是句子摘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然后让孩子们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编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别饿坏了那匹马》中那善意的谎言。学生语言表达前让学生把他们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交流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于说话训练中去积累语言。
四、引导学生于运用中去积累语言
再一个积累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于运用中去积累语言。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的片段,也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最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模式,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他们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手段。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进行这类训练,我先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灵活运用。在学生练习写句时,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积累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小学生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源源不断、彼此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知识,又汲取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小学生自身的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作者:梁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