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英国文学应用发展策略研究论文(共5篇)

2023-12-06 13: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析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十九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一次经济、政治、工业、文化的分水岭,1837年以前的英国属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而1837年之后,维多利亚上台了。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带动下,英国成为了传说中的“日不落帝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文化的碰撞。也正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印象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以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等重要的文学分支。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历史上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还是指以英国为代表的十九世纪欧洲一批文艺复兴作家们搞的一种文艺创作思潮和方法,主要就是以批判社会中的丑陋、揭示现实家庭社会的阴暗面、突破宗教教条杂规、对传统生活的批判和无奈。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批判但却没有建议,对新生活和未来没有肯定意义。


  二、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


  十九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工业发展让英国的文学发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主要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狄更斯,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其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和贡献巨大,通过对狄更斯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认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大概情况。


  狄更斯最擅长的就是对底层人物的刻画,从小处入手,从生活中最细微的点滴描绘起来,尤其在刻画贫穷和痛苦时的对象选择,具有其自成一派的特点,从人物刻画上,对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整体写作风格有深远而生动的影响。在底层生活的描绘上,狄更斯更倾向于对小孩子的刻画。狄更斯从小群体的角度出发,因为群体的特征更具有一般性,把群体的社会生活刻画得悲惨万分以突出社会的黑暗和阶级的矛盾是狄更斯的拿手好戏。他擅长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现实批判,其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都是针对社会底层人物悲惨生活的重点描绘和现实写照。


  在《雾都孤儿》这部作品中,狄更斯选择了一种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控诉现实的渴望,而十九世纪的文学圈子里,小说其实并没有很流行,尤其是用小说来写照现实的做法,更加是少人问津,一方面是长篇小说不好控制内容和故事的走向,另一方面是对于现实的描绘尺度不好把握。但是狄更斯偏偏要选用這样的方式,因为小说才能大胆的表达,因为长篇小说才能写出他内心的不忿和激动。在《雾都孤儿》中,主人公是一个孤儿,正如后面我们看到的许多长篇小说一样,主人公的生活是悲惨而孤独的,在他的周围到处是犯法和黑暗。狄更斯对社会底层里的人物刻画简直是深入骨髓,每个坏人都是有自己坏得不可救药的样子,哪怕是面对一样悲惨的人生也不会有一丝丝同情和拯救,相反的是更加自私的迫害和抢夺。这就是社会的样子,顶层社会的人和人之间是嬉皮笑脸的阴谋,底层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威胁和自私。但是主人公的善良是狄更斯的一种渴望,就是社会之光一样,狄更斯渴望社会有正义、有善良、有公平、有希望,所以主人公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向任何势力屈服,而是顽强的做自己,最后成长成熟为一个善良的人。这样的故事当然有作家文学性的夸张和天真,但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对比和矛盾也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写实。


  狄更斯的作品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其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社会现实的厌恶、批判以及对社会公义、善良的追求、渴望,也正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之所在。现在的世界文学可能再也回不去十九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及批判现实主义时代了,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对现实的批判思考来审视当今社会的问题,思考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良心是否仍然存在。


  作者:陈颖

  第2篇:与英国文学经典的多维对话


  英国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较为长期和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其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英国文学在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義、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之后,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一大批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像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创作了有高度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对后世读者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影响。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经典的解读,都有一定的差异,甚至在每一位读者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因为随着自己的阅历不断增加而对经典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共鸣。


  经典之所以成为世人眼中的经典,必然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传世佳作,因此重读经典、思考人生成为社会人对自身反思的一种思考方式。近日,有幸读到由肖锦龙教授编著的《英国文学经典重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深有感触,同时被肖锦龙教授对英国文学的独特理解折服,书中处处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和对世界的思考,不少精彩文笔对经典中的亮点进行了精妙的品评,掩卷沉思,颇有裨益。


  《英国文学经典重读》一书除去导言和结语部分,全书共计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的是16—19世纪的英国文学经典,包括对这些经典创作背景的研究和思考,重点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和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主要涉及的是20世纪前期的英国文学经典,包括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社会意义,重点对康拉德的《吉姆爷》、亨利·詹姆斯的《梅西娅知道些什么》以及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进行论述;第三章描写的是20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经典,包括其创作背景,并且对莱辛编著的《金色笔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里斯编著的《茫茫藻海》、拜雅特编著的《占有》和斯托帕德编著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进行重点品评。


  肖锦龙教授编著的《英国文学经典重读》一书可以理解为是对英国文学经典的致敬,也是现代人以多维对话的方式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在不同的时代洪流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其意义在于获得经典本身地位和阐释者思想境界的双重提升。在多维对话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也发生了历史的融合,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第一,与经典的文化历史背景的对话。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风起云涌的历史条件下,造就了文学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譬如,虽然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时间与欧洲相比相对较晚,但是,经过都铎王朝的发展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改革,英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国家的独立、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使英国当时的工商业发展迅速,因此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使人民的思想最终冲破了罗马教廷的束缚,这些因素使得英国文艺复兴虽然较晚,却后来者居上。在对话经典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广大读者对这一时期英国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二,与经典作家的对话。这些杰出的文学巨匠通过文字的描述,与不同时代的读者展开了形式各异的对话。譬如,最为著名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到现在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哲学家马克思曾盛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位英国文化的象征与骄傲,用他的如椽巨笔,让我们感受到他作品的伟大之处,更为他对人类、对人性以及天性的细致掌握而由衷赞叹。其作品出版之多、流行之广、演出之繁,更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他对世界文学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让人叹为观止。


  第三,与经典文本的对话。我们与经典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也是与经典文字的精彩对话。譬如,读到狄更斯编著的《匹克威克外传》一书,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以匹克威克等人旅途之中的见闻和遭遇展开叙述,这些故事既相对独立,又自然地衔接。其中,作者通过对故事主人公在旅途中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故事的精彩而独到的描述,对法官、法庭、监狱、议会等的无情辛辣的嘲讽,来反映作者心目中古老的美好的英格兰,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有着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作为现代社会中生活的读者,通过深入阅读英国文学经典,让自己的心灵与那些巨匠进行一场精神交流,感触颇多。与此同时,在与这些经典的多维对话中,我们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品味经典作品,更多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力量。


  第3篇:大数据时代下的英国文学教学发展策略


  引言


  所谓大数据时代是指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知识与信息在飞速传播,同时人们对于知识与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大量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对于整个人来社会来说,无疑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英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教学专业,其学习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及批判能力,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以及评估模式都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这不仅阻碍着我国文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1]


  一、大数据时代下英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不断强调学校的教学方式应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电子产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但是事实上,受到我国多年的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很多教师仍然愿意采用传统的传授式单一教学方式,再加上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兴致不高,导致实际上的英国文学课堂成为了一种文学泛读课,每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对文学内容的解释与分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学习质量及效率都不高。


  2.教学内容狭隘


  从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校对文学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而且再加上教师水平差异,导致实际上同为英国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学习内容差异较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英国文学专业所学习的教材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虽然不同学校学生学习内容有差异,但是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往往就是单一教材内容,而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们可选择的学习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学校对教材内容的强调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狭隘,无法较好的培养自身全面的文学鉴赏能力。[2]


  3.教学评估模式死板


  虽然各大学校近年来不断强调文学类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但是过于死板的教学评估模式却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阻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功利性强,教师更是为了提升学生评估合格率而不断强调考核内容,而对于学生文学鉴赏及批判能力的培养也同样成为了纸上谈兵,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3]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英国文学教学发展策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英国文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也给教学评估模式的改善提供了思路。


  1.教学方式多样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大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成为了可能,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在线教学,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录制方式实现课外教学;这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方式选择提供了多种方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与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线上沟通,进而促进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事实上,网络教学也正在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教学者与学习者都能够有较灵活的地域和时间选择,这也是当代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对英国文学这种文学类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2.丰富课内外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来讲,英国文学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狭隘的教材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英国文学学习内容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让学生接触并学习更多的英国文学内容成为了可能,而且从文学鉴赏角度来看,我国传统的教学内容鉴赏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因此在当代教学形势下,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原著成为英国文学教学水平提升的一种必然措施,而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来挖掘有用的课外阅读内容并推荐给学生,进而促使学生接触更加丰富多彩的英国文学,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3.将学习过程融入教学评估


  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较好的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却并不能够全面的测评学生的文学鉴赏及批判能力,因此将学习过程融入到英国文学的教学评估体系中显得异常重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为评估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次还要对学生日常的读书报告,人物品鉴以及为学作品的批判等内容作为参考,最后再结合学生的闭卷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综合得出学生的成绩,进而避免学生出现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及方式,促进学生整体文学能力的提升。[4]


  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大数据时代下我国各类大学传统的英国文学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进,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也相信在我国教育机构及教师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的生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延长,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文学鉴赏及批判能力的人才。


  作者:郭佳

  第4篇: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


  自古以来,东方世界对于西方人的吸引力持续不减,很多西方的文学家均喜欢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加入东方形象,其中很多的东方形象均是以道德健全的智者或君子的形象出现,而这正是西方文学家所追求的智慧之源。同时很多英国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均喜欢将东方形象浪漫主义化,并自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流传开来后,英国文学家无不向往着东方世界。


  一、英国文学当中异国情调的兴起和发展


  自西方国家发现并与东方国家建交之后,异国情调便在英国文学当中逐渐发展起来。因此,在研究英国文学当中的异国情调时应该从东西方贸易往来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就东方的发现之旅时间上来看,英国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因此英国文学当中的异国情调是受到欧洲大陆其它国家的影响。异域情调的发展与欧洲人对异国的探索有着紧密的关联,欧洲人喜好冒险,因此对于一个未知的领域会抱有更大的好奇心。早期英国人对于东方世界的认知均是在游记当中获得的,而这些也称为启发英国文学家异国情调的源泉。但英国文学当中异国情调真正的形成时间是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在16世纪左右时英国文学才在世界文化当中崭露头角,而其中的异国情调更是频频出现。在18世纪时英国文学受到来自东方文化的重要启蒙,使得其异国情调更加的完善,尤其是在《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传播后,英国文学家对于东方更加向往,以至于在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中均加入了东方形象,而这些异国情调均是在这部游记的基础上创作的。


  二、英国文学中东方形象的发展历史


  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当中东方形象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海外大发现的影响之下,使得英国人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并以此形成了最著名的文学流派——乌托邦。这一文学流派以完美的世界作为想想基础,而东方形象在当时英国文学家眼中就是完美的印象。加之随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和殖民地的不断扩张,使得更多的文学家进一步了解了东方的文化,这也加剧了东方形象对英国文学家的吸引力。


  在16世纪时,英国文学中的东方形象对其整体结构的影响较弱,仅仅是提供陪衬的作用,大多是为了使作品的主体增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而已。而英国殖民扩张的开始也标志了其东方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地位的改变,在18世纪时中国形象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学形象中的主导,很多思想家甚至均争相将中国形象作为表达的对象,而这一时期内各文学家也开始争相模仿对中国形象的运用。加之18世纪中旬我国各类商品通过海外贸易进入英国后,迅速在英伦三岛内掀起了中国风潮。另外当时的文学家也非常认可我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和哲学思想,因此将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此时在英国文学当中中国形象均为完美、崇高的艺术形象。


  三、英国文学当中的浪漫主义中国形象


  在19世纪末期时英国文学当中东方形象的运用处于鼎盛时期,尤其是在浪漫主义诗歌内,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理念也开始影响了英国文学家的审美观。英国文学当中浪漫主义是一种基于想象力至上的情感,文学家们一方面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异国情调的痴迷,均试图从中国形象当中寻找到更大的想象空间。其中的代表人物包括乔治·戈登、雪莱等,并且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诗歌流派,被称为“湖畔派”。这一流派的诗人认为东方是浪漫情感的根源,虽然在文学作品中应用比例不大,但所发挥的作用明显。


  在英国的散文当中也透露了对中国浪漫主义形象的描述,其中的代表人物兰姆和兰陀就是利用对中国整体的描述来反应对东方的认知,他们非常喜欢中国的各类古瓷器,因此这两位文学家的作品当中无一不充斥着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向往和憧憬。但是在英国向中国出口鸦片之后,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德·昆西将中国和鸦片联系在了一起,用以为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做掩饰,导致这一时期的东方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坛则以小说为主,其中的殖民主义小说、批判主义小说以及通俗小说对于异国情调的描述均不相同。其中殖民主义小说家对东方的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排斥,并且在作品中利用东方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批判主义作家则以东方社会为基点对英国社会进行批判;在通俗小说当中仍然延续了中国浪漫主义形象的特点,并且对中国的态度积极,仍然表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向往。但是这个时代的英国文学矛盾现象十分严重,其既享受着中国形象带给英国文学家的无尽想象,同时也对自己征服东方的快感痴迷。


  四、结语


  西方文学至今仍然在对东方形象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也使得东方形象、中国形象成为了英国文学当中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纵观英国文学变迁的发展,东方形象所占比例虽然不同,但所发挥的作用却异常突出,尤其是19世纪末期中国形象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称为英国文学异国情调当中的主要构成元素。


  作者:翟月

  第5篇:多媒体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大纲旨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已基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阅读分析英语文学原著作品来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扩大知识面,增强他们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英国文学课程的信息量比较大,课时量也比较少,因此英国文学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多媒体英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呼唤新鲜血液。传统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常常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内。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课堂容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教学中,教师可实现一个完整单元的整体教学,甚至是跨度很大的对比教学。也可根据教材内容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


  多媒体的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而提高学生兴趣应该是有效地开展英美文学课堂教学、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条件。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费时,沉闷,课堂容量小,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形式则可极大地避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建立多媒体英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近年来,各高校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络的普遍建设使建构多媒体文学课堂教学称为可能。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开展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探索,必将会促进该门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革新,会给英国文学课程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MP3、MP4或其他播放器,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材料,随时随地收听文学作品的视频、音频材料,使文学作品以更生动、更直接、更具有感染力、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三、浪漫主义时期课件的制作


  (一)课件制作的原则


  多媒体课件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的制作应该做到与教材的编写相辅相成,注意课本上的知识点能够详略得当的展示出来。在课间制作之前,应该把一些注意事项铭记于心,这样才能制作出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


  1.实用性原则


  制作的课件应该尽量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文字和背景颜色合理搭配,课件的背景图案要简单,不能为了新颖而新颖。实用的幻灯片不仅将教学大纲中的重点一一列出,还要符合老师教学的流程,便于老师的课堂提问,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讨论,开拓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课外学习。实用的教学课件是老师举在手里的一把利刃,而不是摆在一旁就像谚语中的说得无用的白象。


  2.互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善于提出合理的问题,并对学生的信息做出反馈。这样,不仅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开发学生潜能。


  3.趣味性原则


  记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都会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抱以关注。对于还处于青春期末的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老师的一大法宝。新颖的课间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是降低了文学课的入门门槛。


  (二)多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


  1.文本的基础作用


  文本在整个课件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最为重要,如果做一个比喻,相当于我们膳食结构中的五谷杂粮。大小适中的文字和颜色得宜的设置往往让人赏心悦目。以浪漫主义时期为例,首先应该引入浪漫主义这一概念,介绍这个时期的主要时代背景,涉及到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当时的社会矛盾,贫富距离拉大,无产阶级的出现并壮大。这对于之后讲授拜伦,雪莱的诗歌,尤为重要。然后,介绍这一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简奥斯丁。他们的个人生平,包括成长环境、家庭影响、所受教育及作品创作方面。在实际的讲授当中,由于生词比较多,我就将重点和生词作了一个超链接,同时制作一张单词表,这样单词的发音、词性和意义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做一个动作按钮,讲完之后再链接回来。这样既保证了知识的及时输出性,也可以上主体介绍部分清晰明了,不至于注释过多而受到影响。


  2.图片的直观作用


  图片的比重也非常大,它能够更加形象、


  更加直观地显示课程的内容,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像膳食中的蔬菜和水果,清新可人,讨人喜欢。在讲授简奥斯丁的时候,她的作品也很多,个人生活也丰富多彩,因此我找到了许多她生平的照片和她作品中的剧照。所梳的发髻,所着的服饰,所住的房屋,周边的景色,无疑将19世纪早期的英国乡村景象勾勒的栩栩如生,也将这样一位优秀的英国文学历史上的女小说家呈现在大家面前。剧照的展示也让同学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表达,并能理解小说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使用的影像图片要清晰,并配有教师的适当讲解。


  3.音频视频的提升作用


  视频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在艺术与现实的边缘努力保持着一定的审美距离,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与(大众)文化性的融合力。”(王松林,2003:1)电影的表现力极强,信息量几乎包罗万象,像我们膳食中的肉类,让人看到总想大快朵颐一番。通过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被转换为动画和电影作品,使传统的经典文本富有活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们对英国的不同发展时期的文化有一个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了解。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学生们就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语,在理解原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言的熏陶,并提高了他们学习文学的兴趣。动感的画面更是可以将细微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人们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男女间的曲折爱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讲授雪莱的代表作《西风颂》,我找到了MP3资源,原文和汉语朗诵都有,配合着精美的PPT,坐在教室里,学生们仿若置于林间,听到秋风瑟瑟,慷慨激越之情在耳畔回响,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在讲授简奥斯丁的时候,我会给学生们播放《傲慢与偏见》的片段,通过影片,使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对话呈现出来,再加上老师的注解,优美的背景音乐,是得学习也是一种美得体验,美哉美哉!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对音频视频的甄选。有的影视剧改编并没有忠实于文学原著,甚至完全相背离,这样的视频就不适合给学生播放,和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音频如果录制时间过于久远,非常不清晰,也不推荐使用,教学形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效果。


  2.课件切忌游戏化。在谈到课件制作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时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质量。但是,在课件的制作当中,要注意不要制作过于繁琐的课件,动画要适当,不能把课件制作得过于游戏化,转移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影响教学效果。


  3.不断地扩充和丰富。结合新的教学研究理论,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要不断地丰富改进课件。


  作者:宋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