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林学教学改革实践方法论文(共4篇)

2023-12-10 21: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林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生产木材与林产品的专门人才,更需要培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的新型林学专门人才:不仅要培养林业生产的应用性人才,更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因此,探讨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根据1998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森林资源类林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鼠害防治与检疫、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21世纪我国林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从根本上有别于过去仅从木材生产需要出发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深入研究21世纪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培养林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21世纪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见图1)。首先,林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应掌握林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善于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从自然界中获得启迪,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和敢于打破书本知识约束的创新能力。其次,21世纪的林学专业人才还需要了解社会科学、历史、地理、组织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文学、艺术、音乐、口才、人际交往等方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遵守中华民族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林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只有兼顾上述培养目标,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出21世纪有为的林业建设者、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建设生态文明的中流砥柱。当然,目标体系中的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掌握林学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及具备实际操作技能是林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创新;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则是促进创新的力量源泉,因为创新性成果是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来表达、传递、宣传和普及的。此外,创新性合格人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还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来保障,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落实。


  二、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林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建设相应的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河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谈谈培养21世纪林学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本科专业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总学时明显减少。新的教学计划总学时数为2500学时,比原来减少18%。(2)选修课的学时数增多。目前必修课学时数为175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70%,选修课学时数为750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0%。必修课学时数比原来减少了8.5%。(3)基础课教学明显加强。在必修课中,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时数分别为490、480和520学时,分别占必修课学时总数的28.0%、27.4%和29.7%,分别占总学时数的19.6%、19.2%和20.8%。而专业课仅为260学时,仅占必修课学时数的14.9%和总学时数的10.4%。很显然,基础课教学环节得到了加强。(4)专业口径拓宽。新的教学计划将原来的林学专业和经济林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突出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另一方面拓宽了专业口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林学专业人才的高要求。(5)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使课程结构和内容更加合理、系统。(6)突出了素质培养,增加了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和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培养的课程。(7)实践环节明显加强。所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开设了实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实习,重要的专业课还有课程设计,且4年级全年时间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条件体系


  要培养高素质的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必须要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条件(见图2)。首先,必须有完善的教学条件。这不仅仅需要桌椅板凳,还需要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要有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材体系;要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将死板的内容灵活化。其次,要有完善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以及实习基地。最后,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培养高素质林学本科人才的前提条件。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人才的培养。


  四、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体系优化。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


  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课堂讲授,必须注重系统性和重点突出,并遵守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和归纳演绎等原则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个总体认识,掌握理论的核心部分,并通过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通过最新科研成果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理解学习、继承与发展创新的辨证关系,牢固树立通过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自然界中获得启迪、寻找答案的科学思想。此外,把林学学科中的自然规律,例如混交林的种问关系、纯林中个体间的关系,用来比喻世界以及人类中的社会规律。通过探讨生物自然界中的哲理性规律,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适应社会、怎样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怎样做到个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共生共存,以减少不必要的内部消耗,达到双赢、多赢的目的。


  至于课堂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提问式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处于“无疑处有疑,有疑处释疑”的积极的学习状态。通过提问,温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引出新的问题,把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应用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提高其活学活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通过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提问,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讨论式教学法。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用脑的习惯,锻炼独立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实现教学相长。(3)启发阅读式教学法。对一些学生可以看懂但讲解起来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先提示、后让学生阅读、最后由学生讲解教师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基本可以使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的内容,并在总结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开拓思维,加深记忆。(4)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主要在课堂上进行系统讲解;而技术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则适宜在参观实习时进行现场讲解。(5)传统板书教学法与录像、照片、电化教学等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有一定的感官认识,并直观地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更多的信息量。(6)以演讲辩论赛的形式组织教学的方法。教师预先给出一个命题;然后选出代表组成两组,每组4~5个学生,让他们查找资料,进行立论;最后确定正方与反方,进行演讲和辩论。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思辩能力等。


  (二)实验内容与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索问题的源动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鲜明地体现“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


  (三)实习内容与方法


  实习包括参观实习、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三部分。参观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林业生产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实习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战意识。总之,把实习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用图3表示。从图3可以看出,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组合,一是启发式教学法,二是直观式教学法,三是学生中心式教学法。启发式和直观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程实习,侧重于基本理论和技术的传授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中心式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实验、综合实习和规划设计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独立完成工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探讨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认知自然的能力等。


  五、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管理体系


  林学专业本科人才的成长需要在科学的管理之下才能实现,其管理体系见图4。首先,通过党团组织的管理和培养,保证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的校园风气,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指导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同时,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和班集体的监督将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三,由教务处和教学干事根据教学计划构建和实施知识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其日常的管理内容包括严格的考核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以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规范课程体系。目前实施的学分制管理体制是我国向国际靠拢、与国际接轨而确定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国情健全学生选课制度,加强学生选课的指导,避免学生乱选课现象的出现。第四,后勤保障健康管理体系由总务处后勤公司、体育部等单位负责,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的充足睡眠、饮食安全、营养科学、身体健康。第五,综合素质考核管理体系是由党团组织、党政领导、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人事处等共同组建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小组负责,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促进新型林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该管理体系中,加强“导师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专业教师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课、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或科学研究并撰写有关报告;指导学生参加毕业实习,完成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组织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并对学生的各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


  在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过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秉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性的21世纪中国林学专业本科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所构建的培养体系由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条件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5个子系统构成,只有把每个子系统的事情都做好,才能实现培养体系的效益最大化。


  作者:毕会涛等

  第2篇: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实践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04-8)”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学泽等

  第3篇:林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方法与实践


  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空间、尺度和实验性质差异较大,从室内实验到野外实验,从宏观调查到微观观察,从基础分析测试到综合研究开发利用,实验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与其它学科交叉较多,实验过程和时间相对较长[1,2]。通过网络实验教学,不仅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拓展和完善了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实现了科学、高效、便捷、开放的管理方式[3]。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自教育部2005年启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以来,经过三年评审,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6个学科21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138所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南京林业大学不断加大对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力度,在进行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在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上予以重点课题立项,研究与建设并举,注重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是前提


  网络平台建设首先应确定其规模和布局。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开放程度和实践应用效果,布局是否合理则关系到建设成本和效率、实践应用效果以及后期的管理和维护。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都是小规模网站,网络空间小,资源数量少,用户数量少,部分网站甚至连服务器稳定运行都不能保障,网络平台的内容也显的杂乱无章,功能较为局限,布局不合理。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前提条件是网站要具有一定规模,服务器和终端的数量多、质量好、专业化技术含量高,如使用无线网络、一体化触摸屏浏览器等;此外,还要求网络空间大,资源数量和用户数量多。仅有几十个网页和几百兆的内容,用户寥寥无几,其实践应用意义不大。具体作法可借鉴国内外的一些门户网站(如搜狐和雅虎)和一些国内先进的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如清华教育在线),尽可能扩大网络平台的建设规模,丰富网站的内容和资源数量,增加用户数量,将其做大做强。


  布局则包括平台系统类型设计、网页设计、内容模块设计、检索和信息库设计等,建设中应注重多元化优化组合,力求层次分明、功能强大、使用便捷。如平台系统类型除实验模拟和指导外,还应包括实验预约、实验室管理、仪器管理和使用、考试管理、用户管理、学习资源和经验交流、通知公告、评价和奖励、信息检索等;网页设计不仅要有方便的导航和帮助系统,版面还要布局合理,一级、二级和三级主页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模块设计可依据用户类型、实验类型、课程类别、用途、知识内容特点、日期和时间等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完善,同时也便于检索信息库的设计和使用。


  二、教师注重引导和监督、师生共建共管共用是关键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应以学生为主要建设主体和使用对象,师生共建、共管、共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实践应用效果。网络平台既要有学校和教师的空间,也要有班级和学生的独立空间,使每个用户都能产生一定的网络归属感,即“Thisisourhome,thisismyweb!”,学生和老师的自我概念和独立性不断增强,网站的浏览次数才能不断增加,方能大大提高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


  受客观因素影响,中心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余长期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常常不能及时更新网站,实现动态管理,网站的一些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用效果则可想而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其乐于享用自己的建设成果,网络平台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网络活动和内容应当与实验教学过程紧密结合。


  三、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林学特色、精练形式和内容是重点


  我校林学本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植物分类、森林土壤、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包括植物组织培养)、苗木种子检验、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设施栽培、园林植物培育、森林病理、森林昆虫、测树学、森林经理等内容。林学学科的许多课程野外实验和实习较多,实践性较强,而网络具有虚拟性,二者存在一定矛盾。网络平台建设应必须注重虚拟与现实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结合、基础实验课程的学习与生产技能训练结合。应大量增加多媒体教学和实例教学的内容,如森林类型、树种识别、林木种子检验、立地类型评价、病虫害防治等,均可建立完善的图片检索信息库;林木育种、苗木繁育、造林技术、森林抚育、经济林整形修剪等内容均可积累丰富的视频教学内容;树木生长规律和过程、树木生理变化规律可结合Flash动画进行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的教学;森林资源调查、3S技术实验、测树学等则可以在计算机上结合软件进行实例教学。


  为体现“林业”特色,增加网络平台的影响力,建设中以林之美、林文化、林之用途、林之奥秘、森林类别、林业技术工程、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人物等内容对其进行补充和包装,实践证明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提高网络平台的档次和水平,重要的是增加了人气。如我校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中的森林培育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林业”特色突出,制作精良,包装精美,近年来访问率不断上升。


  形式和内容上应树立精品意识,避免随意堆砌和长篇大论,精炼尤其重要,应注重提高内容方面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四、注重实用性、拓展功能和用途是补充


  网络平台的首要用途是实验辅助教学,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应尽量拓展其功能和用途,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表1列出了我校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包括的系统类型、功能和用途,通过近几年的实际应用和推广,用户数量和访问率不断上升,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受师生好评,提高了我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五、动态化管理、开放式运行是保障


  我校林学实验教学中心现承担着林学(含林学、植物资源与利用、树木及观赏植物保护、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及生态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园艺等8个本科专业25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共有实验项目211个,年实验学生人数为1100余人。如采用传统的“手写+登记表”的管理模式,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将不可避免。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先进、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等优势,动态化管理,开放式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了教学效果。目前林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管理采用“学校+中心+院系+实验室+班级”的模式,管理人员采用“网络专业技术人员+老师+学生”的模式,时间上24小时开放,空间上全方位开放,使用对象包括学校、部门、班级和个人,部分内容也同时向社会开放,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


  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责权不分,教师都是兼职额外进行工作,相关奖励政策和待遇跟不上,常因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影响网络平台的建设、维护和运行;二是网络技术和专业知识技能脱节,网络技术人员不懂专业知识,懂专业知识的教师网络技术水平又不高,网络平台建设质量还有待提高;三是闭门造车现象较为普遍,平台建成后,多限于内部使用,与国内外其它高校交流合作较少;四是重建不重管,网站建成后不重视长期的管理和开放,使用效率低[4,5]。


  针对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策略进一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一是高校内部可以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建设网络平台,并对专兼职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政策和福利待遇;二是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网络技术培训,注重教育技术研究,成立相应的机构或部门;三是扩大开放力度,一些先进的网络平台可开通镜像网站,实施双语模式,加强和其它高校的学习和交流;四是重视网络平台的长期管理和运行,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增加用户数量,提高使用效率。


  作者:郝明灼

  第4篇:林学专业英语小班化教学探讨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家急需一大批既精通林学专业知识,又擅长英语交流和英文写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既能有效地学习发达国家在林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又能胜任日益增多的对外沟通与交流事务。以提升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并增强我国在碳贸易问题上的对外交涉能力,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声誉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林学专业涉及的教学课程非常广泛,具体包括林木种子与林木育苗技术、树木学、土壤学、生态学、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以及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等部分内容。相应地,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因几乎涵盖林学专业涉及的所有教学课程而非常广泛,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此外,由于各高校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往往参差不齐,同一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一样;再加上现有的教学方式多是偏重于讲解和阅读的单向式教学,这种“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此,通过在校开展小班化教学、聘用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做兼职助教参与课堂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及采用诸如“拼图教学法”等这类倍受好评的教学方法对高校林学本科专业英语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小班教学在林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受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注重对目的语形态特征的准确分析和讲解,过多强调“精”字,陈述性知识教授过多,教师几乎占用所有的课堂时间。尽管该教学模式对打好语言基础非常有效而依然保留在教学舞台上,但这种单向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费时多,收效慢”等现象。传统的以“讲座式”为特色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播,但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着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扼杀了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学专业英语是促进学生完成从语言学习过渡到实际英语应用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8]。这要求课程教学要摒弃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知识本位、重文轻语的封闭型、灌输式教学方法,改为以人为本、畅所欲言的开放型、互动式教学方法。而林学专业英语开展小班教学因更便于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有利于鼓励教师尝试一些创新型的个性化教学并方便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估。


  小班教学可以提供一个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已在教育界成为共识,并由此引发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荷兰以及东亚的一些地区如中国、香港、澳门、韩国和日本)开始在初等教育阶段尝试实行小班化政策。近年来,有关小班教学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开始出现。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KellyBedard和PeterKuhn在其所在学校开展了一项课堂人数与学生课程成绩关系的研究。通过长达7年的连续跟踪调查和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证实随着班级人数的逐渐增加,学生课程成绩的下降趋势逐渐趋于平缓并在班级人数≥250人时有轻微的上升趋势。而PhilippMandel和BerndSussmuth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班级人数与学生课程成绩呈负相关关系,并认为当班级人数≥20时,授课教师就会很难记住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同时会导致她疲于应付课堂上发生的各类情况。因此,尝试在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实行小班教学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最近的很多研究确实表明班级人数增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非常大且极其显著的非直线型负面影响。因此,像林学专业英语这类教学目标包含应用,分析,综合并运用等高级认知技能的课程,小班教学效果明显忧优于大班教学。林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仅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还包含应用,分析,综合并应用等各种高级技能。如果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或老师)对学习(或教学)的动机和态度与小班相比会弱化很多。因此,尽管实行小班教学的运营成本远高于传统教学,但实行小班教学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还是被广泛推广:


  (一)授课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单向教学方式,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如拼图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既能增加学生专业英语专项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译)的机会又能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8]。


  (二)课堂教学比较灵活,便于组织各种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便于授课老师课堂上听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问题,在翻译和专业论文写作课上使授课老师对每一分作业都能有高质量的反馈。


  (四)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才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小班教学与大班教学相比,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和讨论活动明显增多。这既增加了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实践运用和交际活动的机会,也能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主导课堂活动的能力。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班教学


  (一)班级设置和师资配置


  在校开展小班教学试验: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班内座位布置为U型、椭圆形的座位排列方式,便于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活动时能看到彼此的眼神,增进交换观点时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师资配置: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的分析的同时,还要对老师进行需求分析,并分析专业英语小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在做需求分析的同时我们要弄清楚以下问题: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专业英语人才?2、不同的学生类群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是什么?3、当前的英语教学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外语老师参加小班教学的在职培训和学习活动。


  此外,林学专业英语教学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常采用的助教制度,即在每个班级配用2-3名由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兼职的助教(具体因班级人数和课程要求而定),用于协助授课老师设计并编写课程教学内容、维护课堂秩序、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并记录、批改课后作业以及参与教学评估等工作。这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锻炼兼职助教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的能力。


  兼职助教的聘用首先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兼职助教基金,在这个平台上招聘在校英语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或研究生,通常于暑期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顺利通过资格测试的,才可以聘用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助教,辅助教师参与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需求分析调查的结果和分班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具体包括专业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然后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和教辅材料选取与组织。最后根据小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1、教材及教辅材料的选取


  目前,林学专业英语教材只有曹福祥主编,于2008年出版的《林学英语》一本教材。全书根据林学专业的课程科目将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划分为8个教学专题,具体包括林木种子与林木育苗技术、树木学、土壤学、生态学、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以及3S技术在林业生产与管理中的应用等部分内容。每个专题主要由课文,相应参考译文,阅读材料组成,共33个课程单元,几乎涵盖了林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所有内容。此外,林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还可以参照卜玉坤主编的《农林植物学英语》,该书除可作为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还可作为林学专业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同时还可以Springer出版社的《Ecology:ConceptsandApplications》和《Biology》等国外英文经典教材为辅助,并选取近期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如在Science,Nature,TheForestryResearch等期刊上发表的),作为课堂讨论活动的题材和学生课后翻译作业的材料。


  由于林学专业英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再加上每个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也尽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要完成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分析工作。根据学生的需求分析结果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选取一些新近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用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加强他们的翻译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尤其是英文写作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到科研活动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对提升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好的帮助。


  2、课堂教学


  《林学英语》全书包括8个主题,33个课程单元,教学内容将根据分班情况选取《林学英语》内的相应主题进行课堂教学主题,每个主题6-8个课时。在这6-8个课时内,教师用1到2个课时讲解该主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所涉及的专业词汇并确定相应的课后阅读材料。然后用1到2个课时讲解翻译和写作的技巧。接下来用两个课时安排一次课堂翻译和英文写作的专项训练,并将训练内容作为课堂作业上交,用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最后两个课时用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活动,讨论的话题包括前面布置的阅读材料和新近发生的相关教学话题。采用诸如“拼图教学法”等这类需要积极参与并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助教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沉默,引导并限定讨论的范围和深度。每次讨论活动中的课堂表现由助教协助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口语的流利程度以及讨论活动结束后上交的讨论记录给出评分并作为课程成绩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和助教还应积极记录每组在每个环节上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以便于下次练习时间的安排和控制。


  三、讨论


  林学专业英语开展小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对现有课堂教学功能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的基础上促进林学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学习国外林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和对外沟通与交流的事务。


  开展小班教学能否从根本上提升林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运用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否摒弃先前的以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灌输式”、应试为向导的教学方式,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方式对小班教学模式的成功建构至关重要。专业英语教学不该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而小班教学更方便教师通过积极而有效地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不同,往往导致持同一份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师由于教学风格的不同而产生完全迥异的教学结果。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加入教学质量控制的内容,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是能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采用相应的改进措施。


  专业英语小班教学过程中建立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在测试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反拨作用”。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会对教学活动的改进有积极地作用,而设计不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指标则会对教学活动的改进有负面的反拨作用。因此,专业英语小班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估,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评估。


  作者:桂仁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