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为作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

2023-12-05 1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何使学生的习作由以往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我认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与生活相结合,为作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让学生愿写、能写,让学生乐写。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学生的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如何使学生的习作已由以往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我认为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我认为写作只有与生活相结合,为作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才有源头,才有意义。 


  一、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关注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
。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又提升生活。 


  例如:我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在与学生交谈后我发现:学生对学校“六一”庆祝活动的安排颇有微词,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自评、自改。 


  作文水平的提高,光靠多写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修改的功夫,这是铁的规律。大家知道,文章写成后,从标点、字词、句子、修饰、表达到材料中心等都需要推敲。文章的每一个零件都不能轻易放过。让学生修改有无错别字;标点是否准确、富于变化;语意是否通畅,上下文是否连贯等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忆生活场景,多想几遍。想一想:字词用得自然贴切吗?表达有创意吗?叙事是否完整吗?诸如此类。边想边改,边改边想,必有好处。如: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照生活实际,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学生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为作文教学注入生活的“活水”,才能指导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的作文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