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巳经成为社会共识。但面对现实,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仍有诸多困难。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现代流行文化和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不热爱,他们不忘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星巴克、必胜客庆祝生日,却没见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茱萸为何物。面对很多大学生青睐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好莱坞大片,而对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感冒”的现实,对“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穿的是名牌”的高校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与迫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育载体来实施,如公益广告、专题网站、学校的校训、学报校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征文比赛等,但课程教学有相对充足的时间、相对完善的教材和考试制度为依托,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容易取得实效,理应成为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作为一名政治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主动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吸引当代青年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人课程教学中,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但因课程性质、目标要求的差异’让高校所有课程都参与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所有学科都参与到传统文化教学当中去,这说起来很容易,但落实起来是肯定是有一定难度,毋庸置疑,《中国政治思想史》课与传统文化存在天然的联系,二者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政治思想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既含有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含有精神文明,因而思想、文物、建筑、饮食、服饰、绘画、文学、书法、舞蹈、医疗养生、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賦、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都是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政治学和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历史上政治思想家、政治家的政治理论与学说。学界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的宽窄不一,各有侧重。朱日耀认为,“政治思想史就是研究历史上思想家、政治家对于“政治”的主张和理论的学说。具体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至少包括“政治哲学、国家与法的学说以及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治国方略”等三个层次。”著名历史学家刘泽华认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研究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m86国家和法的理论、政治哲学、社会模式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治国之道、政治权术、伦理道德等,都应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可见,他对政治思想史研究内容的界定较为宽泛。
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学,较偏重研究国家本质、起源、目的、政体,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疏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侧重解决在君主的最高统治下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曹德本认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讲,是一个完善的学术系统,这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寻求治国之道。先秦的儒墨道法、汉初的黄老之治、董仲舒的新儒学、魏晋的“玄学”思潮、韩愈的“道统论”、宋明理学从未离开“治国之道”这一根本主题。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史,是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方略史,集中反映了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
重视“大一统”。诸子百家均主张实现天下“一统”。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反对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更主张“天下尚同于天子”,一切以天子的是非为是非,慎到提出“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韩非明确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统一的君主专制制度。
重民本。民本,就是政治要“以民为本”。思想家、政治家认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理念,认为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民心的向背是“得天下”或“失天下”的关键,如孟子所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民贵君轻”、“君民如舟与水”。为争夺和保有天下,民之“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统治者要养民恤民,宽惠爱民,实行“仁政”,因为仁者无敌。
重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推而广之,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仁的本旨。
正如索尔森所言:“政治学说是西方文化传统的象征。”萧公权曾言:“盖中国政治思想者,中国文化与社会之产物,而同时为二者不可割离之部分。吾人如欲彻底了解中国之文化与社会,自不得不研究中国之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课本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
2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好《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仍具有一定难度,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古人对政治认识边界并不十分明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思想往往与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融合,学科的交叉性需要其他学科知识作支撑,增加了学习课程的难度。二是课程内容纵贯几千年,人物众多,线索复杂。长春大学行政学院开设《中国政治思想史》已近十年了,选用曹德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为教材,教材以精英人物为线索进行编排,从周公讲起一直讲到孙中山,共涉及五十多位思想家的思想,学生对王弼、王阳明、张载、黄宗羲等思想家完全陌生,因为思想家思想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好把握。三是文言文增加了学生理解把握古人政治思想的难度。文言文是古人行文的载体,思想家用“古代的汉语写成的文章”,文言文的字词也有固定的意思、固定的用法,也有它的规律,与现代白话有很大差距,之乎者也,90后学生认为干涩无趣,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不愿潜心研究、深刻思考,更不愿下苦功“啃下”难懂的诸多的长篇经典。
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弘扬国学,也应该着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所在,才有持之以恒的不竭动力。为激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2.1引经据典,激发兴趣
文化巨人孔子和老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世界。在讲课过程中,我讲到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对孔子和老子的推崇,意在引导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底气地充满自信,甘愿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在讲到儒家学派创始人万世师表孔子时,介绍朱熹无以复加地盛赞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赵普“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法国的伏尔泰推崇孔子,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表示“对于这位东方圣人极为景仰”,并经常称引孔子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法国,并在发表的《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彰显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1993年,世界各国的宗教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聚会美国芝加哥发表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一致推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这是全人类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法则,并赫然悬挂在联合国大厅。”孔子的和合思想,被看作是解决社会矛盾与世界冲突的良方。
在讲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时,介绍外国人对老子的崇拜,西方人将《道德经》,看作是中国的先知书。在西方人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无穷魅力的长者。如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对古老中国的孔老学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深受其影响。“1891年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问俄国的托尔斯泰,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黑格尔称老子哲学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言“《老子》一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做过高度评价。他说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为中国人所熟知《道德经》第6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著名的治国名言,在欧美、日本被一些政治家及企业家奉为治国、管理企业的重要法则。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就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2.2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兴趣
我们身处网络时代,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我从网络上剪辑很多有关视频、音频,有电影,有动画,用生动有趣的动态视频代替原来PPT上常出现的静态图片,强调教学情景化、生活化,使静态知识动态呈现,强调直观性、生动性信息。比如在讲周公、荀子的政治理想时,给学生播放了《中国古代名人圣贤?元圣周公》《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乱世哲人荀子》视频;教授“孟子的仁政”治国的理想时,通过网络下载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傅佩荣主讲的孟子的智慧之仁政的理想,通过短片,便于学生接受孟子所说的仁政都包括哪些内容、实行仁政又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各诸侯国的国君们都赞同仁政,却又都不愿意采用“仁政”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的原因,学生兴趣盎然。在教授“汉初黄老政治思想时,孟子的仁政”治国的理想时,播放方尔加主讲的“无为而治”;在讲老子的的理想时,剪辑历史学家颜世安讲老子与自然之道;道统论是韩愈政治思想上排斥佛老,继承、修正和捍卫儒学正统的基本理论依据。为便于学生理解道统论提出的背景,播放了韩愈写《谏迎佛骨表》,唐宪宗下令处其极刑的视频。讲宋明理学家政治思想时,播放了《宋代书院与理学》视频;当分析战国时期盛极一时、和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一到汉代怎么就销声匿迹的原因时,播放了《墨家消失的原因》音频。
2.3案例教学,诱发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理解的程度。相对而言,《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其中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如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思想家所使用的“王道”“霸道”“大一统”“道法自然”“化性起伪”“名教”“天理”“人欲”等概念,凝结着古代思想家的政治智慧,体现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境界,如何让学生精当地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且把这些概念置于现代语境下加以解读,绝非易事。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选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高质量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循名责实之术,是申不害术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循名责实之术就是君主根据每个臣下担任的职位,首先要正名,然后要根据臣的名分去督察他的职守,责令他们完成本职工作,要求每个官吏做到名实相符,忠于君主,检其得失,论其赏罚。我举《韩非子》中韩昭侯兼罪典衣与典冠的案例有助于学生对循名责实之术的理解。一天,韩昭侯醉酒睡在床上,职官“典冠”看到他有些寒冷的样子,给他盖上了衣衫。醒后他很高兴,问是谁给他披的衣衫?左右的人告之,是“典冠”。韩昭侯罪及职官“典衣”,杀了“典冠”。罪“典衣”,因其失职,杀“典冠”,以其越职。这是因为韩昭侯认为,寒冷是对人不利,会得病,但“侵官之害甚于寒”。所以,逾职行事,尽管干的是好事,依然要治罪杀头,以正法纪,以保权威。
重刑思想是法家法治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彰显了法家思想家们的本意:长久地保持君主专制统治,实现富国强兵。商軟和韩非都极力赞美重刑主义,并提出系统的重刑主义理论。刑于将过,刑于未然是重刑主义的一个表现。我以张汤构陷颜异之“腹诽”罪相当恶劣的案例说明。汉武帝为了解决因为他好大喜功而造成的国家财政紧张状况,就与酷吏张汤合谋制造一种白鹿皮币以代替原来的金属货币(是一种制造通货膨胀,强取豪夺民间财富的行为),向颜异征求意见,颜异表达了不同意见,武帝因此不悦。张汤本来就与颜异有矛盾,等到有卑鄙小人举告颜异曾经对朝廷发表异议,武帝就让张汤审理颜异。《史记?平准书》记载颜异是这样表达异议的:“(颜)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异当九卿见令不便,不人言而腹诽,论死。自是之后,有腹诽之法,以此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用现代汉语来说,颜异与客人闲谈,客人谈到诏令初下造成一些不便时,颜异没有表态,只是动了一下嘴唇。张汤得知此事,立即上奏皇上,指责颜异身为大臣,见法令有不妥之处,不向朝廷进言,却在心里抱怨悱谤,论罪当死。颜异就这样被张汤以“腹诽”的罪名无情处死。此后,西汉的公卿大臣们只能以阿谀谄媚自保了。
总之,《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矿,储存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笔者诸多的努力,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觉得传统文化不再那么难以理解。
李桂英
(长春大学人文学院,长春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