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2016-05-14 17: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大规模招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2012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强调,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艺考热”促进了艺术类专业建设和招生规模的蓬勃发展,普通高校作为扩大招生规模的主体,大量吸纳了艺术类高考生。以河南省近几年为例,2008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计划为10213人,外省设置“校考”的高校为168所;2012年为23340人,外省设置“校考”的高校增加为218所,四年的时间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随着高校招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艺术类由于其自身专业特点,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一、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艺术类考生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艺术类专业毕业人数不断攀升,使得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逐年降低,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数量明显增加成为区别其他类毕业生的显著特点。艺术类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使得大量毕业生不得不转向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或其他行业,但同时出现期望值过高、就业价值取向个性强、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夸大压力消极被动等现象,不同院校和同一院校不同艺术类专业之间的差异也使得艺术类专业就业发展不平衡。从河南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相关数据来看,传统的美术类音乐类人才的就业形势可用“惨淡”来形容,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饱和。


  二、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就业价值取向分析


  1、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现状分析


  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招考制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体制改革的探路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考试方法和考核形式多样等特殊性和复杂性,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由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和录取文化分数线较低,使得部分中学和学生家长为了追求升学率和名牌大学,纷纷让学生选择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考学目标。特别是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半路出家”学习艺术,通过短期社会培训机构来提高艺术类专业素质,应对高校艺术类“校考”。这部分考生只是为了升学目的而升学,无法真正理解艺术的真谛,很难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有所建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毕业后的就业价值方向。


  其次,艺术类考生的急剧增加使得艺术类院校特别是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所占比重逐年增加。普通高校通过艺术类专业的扩招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无可厚非,而很多普通高校通过艺术类专业的高额学费和艺术类“校考”充足生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随意增加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使得艺术类招生环境发生变化。由于艺术类专业志愿优先,各高校“校考”时间和标准不统一使得考生疲以应对各高校“校考”,填报志愿时还是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一旦选择失误就面临着艺术类高校落榜的危险,不利于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整体发展。


  2、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就业观念超前因素,开工作室、做兼职、打短工等日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青睐,这种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与梦想。但现实中他们又普遍存在主动适应能力不强、生存有压力、心态有偏差、社会认同价值低下等问题。


  首先,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对人才需求增长缓慢的艺术类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更加明显。随着我国媒体艺术、文化策划、艺术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许多行业和岗位更加需求知识型的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但由于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相对艺术类专业院校起步较晚,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无法适应艺术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市场高素质、高规格的需求。一部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转向其他行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其次,由于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和本身教育教学特点,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出现自身综合能力缺失和就业观念相对超前但有一定盲目性。艺术文化是一个边缘学科,它需要具备一定艺术功底的基础上掌握理工、文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而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对学生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很差只是通过艺术专业的捷径才勉强到高校就读,本身对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的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够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缺失。同时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由于受到艺术专业的熏陶,就业观念有一定的超前意思,自身专业方向就业困难时他们会积极主动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但由于对就业方向和整个社会环境不了解,缺乏经营和管理理念,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出现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对自己的生存和就业环境产生怀疑,出现生存有压力、社会认同价值低的问题。


  三、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与就业应对措施


  1、积极推进艺术类招考制度改革,促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改革健康发展


  专业艺术院校是专业素质高、技能强的艺考生首选,有一定专业素质和一定文化基础的大部分艺考生选择和最终录取的一般是普通高校。作为接纳艺考生的主体,普通高校应明确生源对象和艺术类专业招录原则,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艺术类专业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


  建议国家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和规模发展整体调控,切实促进艺术类专业招考制度改革,在完善各省各类别艺术类统考的基础上逐步取消普通高校艺术类“校考”,“校考”只针对专业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有特殊要求的个别专业。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分省招生计划要提前上报计划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制定专业和文化分数线时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适当提高艺术类专业最低文化分要求,提高艺术类考生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艺术类学生到校后学习其他基础学科,提高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实行艺术类省统考的基础上统一各专业录取规则,积极推广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分批次平行志愿,使得考生根据自己真实水平准确定位高考志愿学校,确保专业水平高、文化程度好的艺术生尽可能到理想学校就读,这样才能做到对每一个考生考试尺度统一、招录机会均等,学生到校后也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刻苦努力,学校提出的提高艺术生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会让他们欣然接受。学校招录到优秀生源也有利于艺术类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2、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办学优势,提升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由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专业素质高而文化素质相对偏低,进入高校后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锻炼,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使得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缺失。普通高校正好可以借助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对艺术类专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理工、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贯通,让他们掌握工商企业管理、法律、经济、市场心理学、人际交往、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常识,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艺术人才,造就“一专多能”的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特色大学毕业生,使他们在艺术专业市场能够找到适合施展自己才华的合适岗位,在艺术创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艺术类专业学生和家长经过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往返奔波的艺术类“校考”,经济支出的同时还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高校艺术类专业学费相对其他专业普遍偏高,这种高投入的学习经历必然使得他们对毕业后工作的高期望值。高期望的就业心理脱离了社会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一些学生出现了自我认知不足、社会认同低下等问题。所以普通高校在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要帮他们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新生入学教育时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将来职业环境,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职业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技能、技巧,特别是知识储备体系的构建,帮助他们分析专业发展趋向和市场需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价值观。二、三年级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艺术生个性强的特点进行分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视艺术类专业实习、实训,确保时间在一个学期左右,充分让他们进行“职业试穿”,切实有效的进行分类指导,在实习、实训中及时纠正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修正生涯规划目标。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指导,正确引导艺术类专业学生到艺术文化市场正常就业、灵活就业、艺术创业等,积极促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发展空间。


  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考的复杂性和就业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各界关注“艺考热”的同时逐渐重视艺术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吸纳艺术类考生的普通高校只有切实促进艺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艺术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才能繁荣艺术文化市场,促进普通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刘振中

                              (洛阳师范学院)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