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职业院校中,体育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品德教育。本文以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策略
一、 引言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国内外各个国家都是这么强调的。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也是如此。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职业院校中,体育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本文以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为主题展开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比起其他学科,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明显的优势。
1、 体育学科是学校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
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一直开设体育课,也是唯一一门开设时间长达十几年的必修课程。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中,学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可以连续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2、 体育课程的外显性决定了其优势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各种意识和言行一般不是通过口头表达出来的,而是从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体育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来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体育学科本科就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
从幼儿园入学之初起,学生就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体育课程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和较强的思想性,它处处与人的意志品质和思想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要完成一项体育运动,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耐心,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些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表现出片面性、边缘化的倾向:
1、 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中偏重于身体素质练习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说教和培养,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2、 在学校德育培养和教学中存在着重视思想方面的教育,对道德品质行为教育重视不够;同时存在重在说教,忽视身教,教育效果不高,影响不理想。
3、 实施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体育德育方面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的现象,尤其是以竞技体育的教育教学为龙头,忽视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
以上种种现状决定了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的。
四、 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 了解体育课的性质和结构,全方位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是一个包括身体、思想、智力、情感和态度在内的综合学科。职业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可以锻炼健美的体格,培养耐心,提高思想觉悟,并充实智力活动,提高社会适应力。要想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就要了解体育课的性质与结构,结合学生的身体优势,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比如说让学生在冬天里进行冬季长跑,考验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2、 严格执行体育课程纪律
课堂纪律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保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课堂纪律教育,通过贯彻课堂纪律和常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教育,逐渐培养学生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游戏和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
3、 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组织方法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同时还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利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侧手翻、倒立等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完成学习目标,在篮球、排球活动中,也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以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 结语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且细致的工作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要将德育教育贯穿始终,利用体育学科鲜明的动态性和群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孝辉,曹春城.高职院校“三段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2007.
[2] 董永成.体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学科教育研究,2007.
[3] 陈洁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
[4] 闫晓宇,赵华朋.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问题研究[J].陕职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