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运动鞋文化价值的多维视角管析报告

2015-07-25 08:4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为鞋家族中的一员,运动鞋具有鞋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表征和功能,同时在其概念的能指与所指、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上又与一般意义上的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既具有鞋的一般共性又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具备了一般意义上的鞋所不具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运动鞋被冠以“运动”,揭示了运动鞋的本质属性,表明了它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事实上,运动鞋是体育运动的衍生物,它既是体育运动的技术或者物质装备,又是体育文化的显性符号,隐含着某种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和信仰追求。
  在学术上,运动鞋研究近年来成为一种重要课题和热门话题,但这种研究往往是基于运动鞋之于体育运动的重要作用,从人体功效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实验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推动了体育运动实践,但不足以反映出运动鞋的文化价值。因为这些研究成果无法帮助我们去全面解读和诠释当下的种种现象和趋势:其一,运动鞋成为一种时尚。从时尚界看,它们通过跨界合作设计时尚潮流运动鞋,如时尚品牌“Y-3”由日本设计大师Yohji Yamamoto与阿迪达斯合作创立,New Balance融入中国京剧脸谱元素设计生产了京剧脸谱限定跑鞋等;在各类秀场上,材质独特、款式新颖的不同运动鞋开始跃入人们的视野,它不仅引领着一种时尚潮流,而且预示着人们审美和理念的变化以及一种文化变革。从社会生活看,人们借助运动鞋的造型、品牌及内涵去修饰装扮自己、展示自己,从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象征性的精神满足。其二,运动鞋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消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广泛影响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消费理念的变化,人们对于运动鞋的消费不仅仅限于休闲、健身、娱乐,而且关注和追求运动鞋所表达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个性化需求。其三,运动鞋成为体育收藏界的“宠儿”。时下在体育博物馆以及举办诸如展览会、交易会和展销会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收藏活动上,运动鞋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收藏者不惜重金收藏运动鞋,在收藏中感受着体育文化带来的审美熏陶和智慧启迪。这些都彰显或隐含着运动鞋文化价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基于多个学科的视角和维度管析运动鞋文化价值,无论对于运动鞋的研究、制造和销售,还是对于发展体育文化、推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运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1.运动鞋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基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与维度
  相比于运动鞋人体功效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关于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研究则显得较为冷门,它只是散见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这些记载,又往往是基于文化的视角进行真实描述,而非从“运动”或者体育的视角进行记载,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些广义上的鞋的“运动”功能和作用——在鞋没诞生之前,人类是以赤脚的形式运动发展的;在鞋诞生之后,人类又以鞋装备双足进行运动发展,进行着诸如狩猎、奔跑、游戏、军事斗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鞋也随着人类运动发展而发展着它的款式、色彩和制作材料。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需求是人之本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鞋正是人类在同自然博弈、发展自我的“运动”过程中因自身需求而产生的,鞋也因此从一开始诞生便具有“运动”的性质,可以说,运动是鞋的本质属性。由此,回溯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两种视角和维度去审视,一种是广义意义的“运动鞋”,即鞋;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运动鞋”,即应用于体育运动中的专业运动鞋。
  广义意义上的运动鞋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吴欣《中国消失的服饰》(2010)、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2)、袁杰英的《中国历代服饰史》(1994)、骆崇琪的《中国鞋文化史》(1990)、周锡保的《中国古代服饰史》(1984)等专著对中国鞋文化进行了多个视角的扫描。其中,由民俗学家叶大兵等编写的《中国鞋履文化辞典》,从多学科视角系统反映了我国制鞋史和鞋文化发展史,介绍了传统和现代鞋履的详细情况,展现了由鞋所引出的谚语、谜语、成语、寓言、戏剧传奇等文化景观。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从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领略到我国最早的鞋的形象,从历史考古中欣赏到中国较早的实物鞋,但要挖掘鞋的历史发展渊源,还需要我们从历史文献中去探寻。
  从鞋的发明创造看,《礼记·礼运篇》以“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描述了原始人类以动物的皮来裹脚,这也许正是鞋的最早的雏形;在传说中,鞋则是由黄帝所发明,立于北京的《靴鞋行孙祖殿碑》记载了黄帝造鞋,“始创造屐履,借作护足之需”;1973年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被考证距今5000多年的陶俑,其脚穿有一双尖部上翘鞋,印证了古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由以物裹足改为穿鞋。从鞋文化发展看,鞋与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礼制有关密切的关系。如在先秦时期,殷商时代便初步建立了鞋之礼制,周代设有负责贵族用鞋的“屦人”一职,周代则明确定义了“复下日舄,单下日屦”的鞋的形制,其中舄多为贵族穿用,而屦则限于平民穿用。在秦汉时期,规定丧事着舄、上朝穿靴、燕服穿屦等,鞋的穿用规制更为具体。魏晋之后,鞋开始趋向于时尚化发展,如魏晋时期便出现了玉华飞头履、芴头履、分梢履、五朵履等,鞋的样式极为丰富。从鞋与运动的关系看,历史文献中有较多穿鞋运动的记载,如周武王姬在其《履屦铭》中说,“慎之劳,劳则富”,既强调了鞋的功能和作用,告诫人们精心爱护脚下的鞋,又强调要着鞋而劳;《南史》这样记载了嗜好运动的谢灵运,“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南史》还记载了人们足穿芒履活动的情形,“使其子弟并著芒履,于斋前习行”;《晋书·石季龙载记》记载了女子穿靴骑马的情景,“五文织成靴,游于戏马观”;李白《嘲鲁儒》“足着远游履,头戴方山巾”这一诗句中的“远游履”系唐代的一种便鞋,差不多类似于今天的运动鞋。从这些历史文献中可看出,运动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严格意义上的运动鞋而言,其产生与发展一般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古代奥运,虽然最早的奥运赛场上人们是赤脚参与 竞技,但却催生了运动鞋;另一个是近代橡胶工业的进步,为运动鞋的生产与制造提供了理想材料。回顾运动鞋的诞生与发展史,我们可去用几个“第一”来管窥运动鞋发展的历史概貌:世界第一双槌球鞋——1968年诞生于美国,由“橡胶底+帆布帮”并通过围条制作而成,它被称为近代史上第一双运动鞋;世界第一双篮球鞋——1917年由美国匡威鞋业公司生产制造,并随着篮球巨星Chunk Taylor在巡回赛中推广,这一运动鞋很快成为篮球运动员和广大青少年青睐的足下用品;世界第一双胶铸钉鞋——上世纪20年代,由阿迪达斯研发制作,因美国短跑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使用而连夺四枚金牌而成为扬名世界的品牌。在此过程中,随着日本的Asics、德国的Adidao、美国的Converse等名牌厂商不断研发,把科技文化融入运动鞋之中,不断提高运动鞋的性能。上世纪60年代,美国耐克公司开始走出皮革、帆布等制作材料的束缚,大胆尝试运用尼龙材料做运动鞋子的帮面,所生产的该种运动鞋因其性能柔软、轻盈而牢固而深受运动员欢迎,后来又成为旅游消费者的青睐。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雷宝、耐克等美国公司在全球各地投入生产,美国运动鞋开始风靡全球。这时,中国运动鞋厂商积极引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生产各种专业运动鞋,努力缩小与国外产品的差距。
  循着运动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科技文化的延续与融入、时尚文化的融合与衍生、明星文化的影响与深化,同时随着体育精神的广泛认知认同与大众体育的兴起,运动鞋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它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运动鞋文化与体育科学探究——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的视角与维度
  体育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人类永远无法探知穷尽的领域。作为与体育运动关系最为直接和紧密的体育运动装备,运动鞋生物力学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研究的深化也正是体育科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事实上,运动鞋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运动鞋本身,在于运动鞋的科学,在于科技文化的延续与融入,其他诸如运动鞋的时尚、精神、消费等文化价值都是运动鞋科技文化的衍生或者派生。
  无论是运动鞋的结构设计,还是运动鞋的技术革新,其科学依据均是人体运动的生物学原理。也就是说,运动生物力学是运动鞋技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综合国内外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足的力学与结构功能,运动鞋的结构、用材及其功能,足、运动鞋与地面三者之间力的相互作用。在足的力学与结构功能方面,有的研究者对足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分析,如Messier和Pittala等研究者认为,足的形态结构对足的功能影响较大,Cornwall与Mepoll等研究者通过测量分析论证了足部功能;有的研究者注重测量分析足的运动学,如Engsberg采用有限螺旋轴法探讨了跟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特征,Root、Orier和Weed等研究者运动三维影像技术分析了足的运动学特征;有的研究者对足的动力学进行了测量分析,如Cavanagy和 Michiyoshi运用足底压力分布的运动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直观分析足底压力以及具体分布,陆毅琛和李建设等国内研究者采用德国Novel Pedar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足部在三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压强等进行了实验和解析。在足、运动鞋与地面三者之间力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鞋的结构、用材及其功能方面,有的研究者着眼于足与地界面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如Olfat、Kayc、Lilyh等研究者对人在混凝土、草地、地毯等不同界面行走时足底压力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证了不同运动界面对足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林丽芬、相子元等国内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有的研究者着眼于足与运动鞋界面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如Cross等运用内置压电陶瓷感应器的鞋垫,对三种不同中底材料的运动鞋的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三种运动鞋从地面获得的反作用力区别不大,但足底压力分布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宋雅伟、蔡奕玺和华宇飞等国内研究者采用Instron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3367、Emed-pedar测量系统,对三种品牌篮球鞋足跟部压缩性能进行了试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NIKE品牌运动鞋在全部足跟着地阶段的模量最大,在全掌着地阶段吸收能量最多,因此它对足的动力支撑作用和减震效果都优于其他两种品牌的运动鞋。
  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丰富和完善了体育科学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为运动鞋的技术革新和质的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众多国际品牌运动鞋厂商都在积极吸收和运用运动鞋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创新和拥有运动鞋的生物力学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研制符合人体运动生物学原理、又深受运动员和普通民众青睐的运动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其一,遵循和运用模拟裸足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该原理主要是训练足部大小肌肉群,以减少足在运动时的损伤。在具体运用上,ADIDAS研发了“Feet you wear”篮球鞋,该运动鞋在其内底结构和内衬方面均模仿了人足的形状,其运动损伤率与同类篮球鞋相比降低了4.2%。与ADIDAS不同的是,NIKE研究的“Nike free”跑鞋运用了模拟裸足的动力学状态,其后掌鞋底结构宽大、前掌鞋底结构柔韧度高、大底设计有深槽,与普通跑鞋相比,其足跖趾关节的运动位移减少7%、屈肌力量增大20%,既提高了足弓运动功能,又大大减少了足部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其二,遵循和运用能量回归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这一原理主要是运动鞋底把在落地缓冲阶段所储存的部分能量送回离地蹬伸时的人体。运用这一原理目的在于提高能量回归的效率和效度,这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即鞋底结构与制作材料。在鞋底结构上,EMA跑鞋在其中底前后掌位置设计了2个弹性悬空,这种设计由于增大了鞋底形变而提升了能量回归的效率和效度。实验表明,使用EMA跑鞋的耗氧量相比品牌跑鞋NEW-BALANCE减少2.2%。在制作材料上,Power Bounce跑鞋把EVA膨胀混合物作为鞋的中底材料,其性能具有两方面的特性,即鞋底在缓慢受力过程中极具柔软性,而在快速受力过程又充满弹性。其三,遵循和运用足跟控制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这一原理主要揭示了踝关节外翻程度与 运动鞋后掌结构的关系,在具体实践上,运动鞋厂商往往借此增加运动鞋的减震或者缓震功能。ADIDAS最早成功把CCS地面控制系统运用于跑鞋后掌部,研究表明,这一技术的运用使得踝关节外翻角度减少了25%,从而了也大大降低了膝关节运动时损伤的可能性。NIKE运动鞋则在后掌部设置了后跟稳定器,增强了足在运动中稳定性。其四,遵循和运用减震缓震这一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该原理一方面注重通过减小冲力来降低足部损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注重人对运动鞋的控制。为增强运动鞋的减震缓震功能,运动鞋厂商往往在运动鞋的中底夹层设置“囊”结构,如NIKE运用了AIR-ZOOM、AIR-MAX高压气垫等技术,REEBOX采用了DMX10气囊减震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运用,再加上诸如高密度的聚氨基甲酸乙脂、ABZORB专利减震等一些特殊材料的运用,运动鞋的减震缓震功能得到显著提升。 国内品牌运动鞋厂商也在探索运用运动鞋生物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与国际品牌运动鞋竞争。如李宁运动鞋自主研发了CUSHION缓冲垫技术、BUONCE反弹技术,前者的运用增强了篮球鞋前掌反弹的控制,后者则提高了运动鞋后跟的减震功能;安踏运动鞋则运用了足弓避震系统和芯技术等,前者模仿呈弓形的足底,运动鞋底采用“拱型”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具有传统的缓震系统功能外,同时它与人足构成了“双弓”结构,从而使足部运动获得了更多的缓冲和支持。总之,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化与拓展,使得运动鞋科技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3.运动鞋文化与体育精神的培育与传播——基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与维度
  社会学家奥格本在其《社会变迁》中指出,“发明是现存要素的组合”。以此观点来审视运动鞋文化的发展史和科技进步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鞋的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建构的过程,它是由各种社会因素塑造而成的。依据这样的观点和结论,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宽广的视域审视和解读运动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运动鞋技术的进步,一方面具有社会文化显功能,它以其特有技术、手段、工艺和方法丰富了社会物质文化资源,又以其特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文化环境的创新;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文化潜功能,它因解构传统价值桎桐而具有一种文化补偿性功能,因打破文化的社会阶层垄断而使体育文化走向平民化,因模糊了文化的时空维度而使体育文化超越了地域性和民族性,成为全球性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作为超越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体育精神与全世界无与伦比的文化现象与文明载体——现代奥运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或者说现代奥运会对于体育精神的培育与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虽然古代奥运竞技运动由于对权力和物质利益的一味追求,充满了力的角逐、拼杀和竞争,充满了暴力和残酷性,存在着诸多不公正和不合理性,但也培育了团结、和平和友谊的竞技精神。现代奥运继承了古代奥运的精神实质,并赋予了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培育了“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竞技精神,这一竞技精神彰显了公正、公平、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崇尚规则、遵循秩序;体现了人本思想,激励人们把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以现代化的包括运动鞋在内的体育装备,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诚然,现代奥运的竞技运动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竞争与角逐,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综合实力、精神风貌的展示,于是,培养冠军、夺取金牌演绎为人们参与竞技体育的主要目标,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运动也由此成为一种“精英体育”。就运动鞋的研发而言,它的应用范围一开始差不多仅仅局限于专业运动员的运动鞋装备,其主要目标也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以及为运动员保障运动防护。而融入科技文化的运动鞋的确为运动员的自我超越给予了有力支持,比如,刘翔在以12分88秒的成绩突破110米栏世界纪录时,其脚下跑鞋正是针对运动项目和运动员个人而设计的嵌有“锁定”系统的科学产品。在此过程中,运动鞋对于体育精神具有双重性的价值意义,它一方面因给予运动员实现自我超越以技术支持而具有培育体育精神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因运动鞋的使用和消费而具有传播体育精神的功能。
  在消费语境下,当运动鞋文化连同体育精神、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一同成为消费对象时,运动鞋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正是运动鞋文化乃至体育价值从“精英”向大众的回归。当然,这种变化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时代背景,但就运动鞋文化的视角去管析,其动因至少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运动鞋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在给予运动员自身潜力挖掘、实现自我超越的技术支持的同时,运动鞋的生物力学科技也成为体育运动参与群体的普遍关注;在观赏体育赛事的审美过程中,观赏者也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渴望拥有运动员所使用的专业化运动鞋的体验。这种需求动机一方面促进了运动鞋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化和专业运动鞋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品牌运动鞋厂商把发展目光投向了大众消费市场,如NEW BLANCE的ENCAP避震组合系统、REEBOX的中底缓震科技、ADIDAS的智能芯片技术、NIKE的后跟稳定技术等,这些都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而运用的运动鞋科技,它不仅顺应了大众体育消费需求,也促进了体育运动的价值回归。第二,运动生物力学技术的运用相对时尚文化、明星文化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内涵是低调而内隐的,而大众真正的消费需求并不仅仅在这一低调而内隐的文化价值内涵,更多缘于外观设计的文化表征。于是,运动鞋的研发开始出现跨界合作,或运动鞋厂商主动与时尚界合作,或者时尚界主动与运动鞋厂商合作,把更多的时尚元素融入运动鞋的外观设计,运动鞋文化的体育价值无疑又因时尚的融入而加快了回归大众的步伐。第三,由于明星运动员往往是人们关注体育赛事的焦点,其使用的包括运动鞋在内的体育产品也由此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些关注体育明星以及体育明星使用的体育用品的人群也由此演化为体育产品的消费市场。正因如此,众多品牌运动鞋厂商纷纷推出了“明星策略”,推出或以体育明星名字命名或用标有特有名号的为某个体育明星量身打造的专属运动 鞋,甚至系列产品,如NIKE与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合作的AIR-JORDAN系列运动鞋至今已热销30年,并由此演绎了较为宽广的文化空间。
  在此动力推动下,运动鞋的消费日益宽泛化、大众化。大众对于运动鞋文化的消费,不仅仅在于运动鞋本身,更在于运动鞋所蕴含的科技文化、时尚文化和明星文化,更在于运动鞋所凝聚的体育精神、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这种消费对于体育价值的回归、大众体育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点我们可以从当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得到佐证。
  4.结语
  综上所述,运动鞋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而深邃。运动鞋文化价值的表现,若从历史文献学的视角与维度去审视,运动鞋文化是人类社会从未消失的必然需求,它因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而诞生并因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而不断发展,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之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若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视角与维度去管析,人类社会在丰富和完善体育科学体系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运动鞋文化的价值底蕴,赋予运动鞋文化更为科学更为先进的品质;若从社会文化学去探讨,人类社会创造了体育,培育了体育的科学精神,却又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度迷失了方向,使体育走进了“象牙塔”和“精英圈”,而运动鞋文化的大众化消费与传播,又成为体育回归大众的引擎和动力。当然,运动鞋的文化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作的分析,从当下的发展背景去解读,运动鞋文化还应包括个性化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性文化等等,而且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其文化内涵也是不断完善和丰富的。也就是说,运动鞋文化的发展空间是无限广阔的,其价值也将随之日益凸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