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体育教育论文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思考研究论文(共5篇)

2023-12-05 17: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现状


  1.基本状况


  多数大学生在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对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或者纪录节目的关注度也不曾减退;对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问题,大学生也时常关心;对于“爱国途径”“国籍选择”等问题,部分大学生会持观望、迟疑态度,此时,大学生的原则和观点具有不确定性。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受经济全球化冲击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弱化,民族观念逐渐模糊,甚至少数大学生还会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在中国校区接受政治课程教育时,教师讲授传统课程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致使学生的爱国思想未能得到有效升华。最后,学生个体问题明显。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极易被影响和改变。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借助网络平台歪曲事实和主观报道,甚至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仍以传统方式进行,那么教育效果会远远达不到预期。


  2.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尤其是和平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对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强化这类大学生爱国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实效性。学生能否获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入学资格,受语言、专业成绩等条件制约。为了获取入学资格,学校特意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语言和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导致出现爱国主义理念和知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学生来到美国后,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适应环境、教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中断。


  二、中美合作办学推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中美合作院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了解有关国际规则。然而,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是决定国际化人才完成学业后能否回报祖国的关键。美国属于发达国家,无论是社會环境、经济条件都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大学生到中美合作的美国校区就读后,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极易减退。如果这时不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学生极易贡献才智于美国。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为了降低国家的安全风险,提高文化软实力,应注重培养这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以此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大学生在中美合作办学院校中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此时大学生更要坚定文化立场,强化爱国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能对文化霸权主义应对自如。


  三、强化中美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1.融入国际教育


  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中,发展内涵逐渐丰富,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国际公民教育的价值,即开阔公民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公民的世界意识、强化公民的民族责任感。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视野,还要对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并且严格遵守国际合作要求。对接受中美办学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际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符合教育适应性发展要求,同时,还会取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加强隐性教育


  传统方式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显性教育,该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刻板,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优势,应增加历史学科课节、延长历史课时,通过对比法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变化;重视优秀人物教学,实际教学中列举邓稼先、钱学森等教学案例,他们都是学有所成后,坚决放弃外国优越环境、一心回报祖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搜索有关祖国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针对这类事件积极谈论,通过谈论,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魅力和教育意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注重渗透教育


  中美院校大学生在美国校区学习时,会对美国环境、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与此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此时,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注意自身的实际表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形象有直接联系。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及时参加避险教育以及保密教育,通过相关教育,提高对祖国的关注度。将爱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强化爱国主义修养。


  4.强化情感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应追溯教育本质,以亲情教育、乡情教育等阶段性情感教育为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灌输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仍停留在浅层意识层面。大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形式性。通过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爱家人、爱城市,通过小爱过度到大爱——爱祖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坚持爱国、用心爱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会慢慢升温。


  5.创新教育手段


  网络信息化社会背景中,借助网络信息的超越时空性、丰富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探讨爱国主义类话题时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参与度,有利于爱国情感迅速升温,有利于充分调动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融入国际教育、加强隐性教育、注重渗透教育、强化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手段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政治保证。


  第2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时代的信息化程度日益提升,在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还面临沉重的发展挑战。红色资源是时代发展中所凝聚的精神瑰宝和有价值的历史遗痕,它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媒介,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将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着重探讨爱国主义教育。


  一、红色资源概述


  (一)概念


  红色资源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媒介。近年来,红色资源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它主要包含广义和狭义这两层概念,从广义层面上来说是指所有能够满足历史发展、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民族发展进程的资源;从狭义层面上来说是指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以及抗战中所形成的资源,一般指代物质资源与隐藏的精神资源。而桂北红色资源主要指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期,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创造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其中物质层面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烈士碑墓、重要会议会址等,这是红色资源的载体。精神层面的红色资源包括: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红色资源的主体。


  (二)分布及类型


  在桂北地区,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灌阳、全州、兴安、龙胜、资源、灵川等地区。形成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兴安界首红军堂、猫儿山老山界和湘江战役觉山铺、新圩阻击战遗址为代表的长征文化遗址;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报社旧址和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为代表的抗战文化遗址。


  1.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一般指代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纪念馆、墓碑和革命前辈的文物。例如,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和旧址、海酒井烈士纪念碑、平等红军烈士纪念塔等。


  2.精神资源


  精神资源一般指代现代理念与宝贵的民族精神,主要形成于战争时期,例如,桂林“长征精神”和“抗战文化”的相关史料、红色文化等精神资源。


  3.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一般指代革命时期所形成的歷史文献、编写的歌曲、制作的影像以及口号标语等,这些资源可指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能疏通情绪、鼓舞精神,其蕴藏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例如,文市、水车红军标语。


  4.人物资源


  人物资源一般指代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全国各地所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全面彰显了我党的价值取向,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着带头作用,例如,革命烈士王河天、赵志光等。他们具有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在各个地区发挥着重要的鼓舞作用。


  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红色资源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高校愈发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改进教育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其中桂北红色资源凭借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得到了桂林高校的广泛关注,诸多高校已同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和恭城县红岩村等开展了建立德育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的深层次合作。


  (一)桂林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第一,邀请革命先辈或知名教授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桂林理工大学邀请了抗战老兵给学生讲爱国故事,让青年志愿者们体悟到要感恩,要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缪秉魁教授在理工大学的专题报告中讲述在南极科考期间,不畏艰难险阻,积极投身到各项科研当中,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和高校精神完美结合,用行动诠释着他的爱国情怀。


  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视频。桂林理工大学通过观看阅兵仪式活动,旨在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在场学生都明白肩上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奋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过让学生门看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影片《我的1919》,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用实际活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和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师生代表到雁山镇马君武先烈陵墓,开展了以“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以“弘扬爱国主义,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实践团参观走访了桂林保卫战遗址、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陈光烈士纪念碑、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抗日烽火映桂林》展览、临桂飞虎队遗址公园、广西省立艺术馆等红色革命地,并在现场举办重温入党誓词、凭吊革命先烈等活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举行纪念烈士扫墓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校医院党支部开展迎“七一”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团委开展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齐聚七星公园三将军墓、八百壮士墓,向革命先烈献词,表达对革命先烈们诚挚敬意和深切怀念;广西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纪念活动,带领MBA学员参观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机要科、电台室、交通运输科、铜像雕塑展馆、“中国梦”图片展馆等。真切感受革命先烈,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顽强精神。


  第四,以新媒体为载体传递爱国情。广西师范大学支教团开展网上祭英烈传递正能量,广西师范大学支教团积极组织“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线上祭英烈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浏览每一页网页,并通过向英烈敬献鲜花,留言寄语,表达对英烈的缅怀之情。


  (二)桂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高校通过思想教育课理论、时事讲座、参观革命历史遗迹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桂林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其相关教研组织开发桂北红色资源利用地理优势、传递桂林“长征精神”红色文化等精神,部分高校均围绕其物质层面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参观了红军战地遗址、烈士碑墓,增加了大学生的历史积累,加强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虽然部分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涌现出了一定的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


  第一,忽略大学生的主体性。现阶段,在红色资源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围绕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大学生要多发掘桂北红色资源,掌握一定的史料,增强自主参与性。实际上,红色资源拥有特定的背景和形象的故事情节,若能将其与大学生的想象、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则可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育手段单一。当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主要采用课堂传授的模式,教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参考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其辅助,在网络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高校应有效利用网络这一手段,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追求刺激,而原有的教育模式内容陈旧、比较封闭,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存在较大出入。


  第三,整体效应不明显。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用红色资源时,普遍存在整体效应不明显的现象,大部分高校均将本地区所拥有的红色资源作为主要应用对象,缺少对全局的考虑。虽然桂林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遗留了较多的红色资源,且各个地区的红色资源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其教育目标是相同的。


  三、爱国主义教育中红色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深入挖掘精神内涵


  为改变革命圣地与遗址遗迹参观常态,进一步认识红色资源,真正领悟红色资源,要求我们深入挖掘精神内涵。依照红色资源,有效融合时代精神,将其转换成可被当代大学生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同时,还应以大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帮助学生选择针对性的红色资源,结合时代背景与故事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增加领悟深度。


  (二)重视区域整合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若想最大限度地利用红色资源,则应以当地红色资源为落脚点,深入挖掘,巧妙引用,同时,还应重视外部辐射,构建统一、健全、富足的教学资源链。因此,各所高校应加强合作交流,积极交流和分享应用经验,对于蕴藏大量红色资源的地区应主动支援匮乏地区,为匮乏地区的红色资源教育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一定的素材资源。另外,加大区域联动,坚持走顾全整体、红色不划分的应用路线。这有利于红色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还能丰富教育资源,缩减教育成本。


  (三)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


  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用红色资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应构建成熟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应集政府机构、家庭和高校于一身。其中政府机构发挥着主导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依赖政府,尤其是对政府颁布的政策的依赖程度更大。政府所主张的爱国主义基地,截止到目前为止,已实现对外开放,同时,大学生可免费参观,这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认可。政府提倡的红军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赢得了大学生的支持,教育效果良好;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家庭教育直接关乎着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踊跃参加爱国活动。另外,社区、街道以及村委会等應有效整合周围红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尽可能为大学生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高校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场所,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应用红色资源时,应全面渗透到高校教育活动中。红色资源不仅要融入到教材中,还应有序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红色资源时,合理组织策划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强化爱国情怀,使其成为文化水平较高、自律严谨、思想品质优良的新人。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一定能够创建一个奋发向上、积极浓厚的教育环境,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全面服务爱国主义教育。


  (四)丰富教育手段


  1.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得信息资源的主要手段,其在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校应改进传统单一的教育手段,通过网络,合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可以构建红色网站,并在其上发布与红色资源存在关联的信息,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度,加强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具有较强交互性的工具共同分享交流,实现自我教育,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念。


  2.发扬红色文化


  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并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融入到知识讲解中。历史知识教育既是枯燥的,也是遥远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历史,增添历史的生动性,则应改进展示手段,丰富历史教育。红色资源作为精神瑰宝和珍贵的历史遗迹,它在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扬红色文化,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构建崇高的精神家园,强化优良文化,抗衡腐朽文化。通过红歌比赛、文艺演出、作品展览等活动,逐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经由爱国主义情感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形成爱国主义意识。


  3.借助红色资源点缀校园景观


  高校校园中包含较多的建筑物,例如,雕塑、园林等,在这些常见景观中适当融合红色资源,达到传播校园文化的目的。在校园景观中融入红色资源,不仅贴近现实生活,还可创设一种极富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


  4.加强实践教育


  爱国不单纯是一种个人情感,也是实践活动。对于高校而言,旨在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来践行到现实生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爱国主义教育应严格遵循贴近现实生活的基本原则。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资源外,还应规范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并将爱国思想与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效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陶冶,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以此来加强爱国教育。为达到这一目的,高校可借助节假日、革命先辈的诞辰、红军长征以及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时刻举办纪念、旅游和瞻仰等事件活动,有效利用红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可以在假期中,组织开展实地调查工作,深入社会,了解基本国情,直观体会改革开放的辉煌成绩,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敬仰革命先辈,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栋梁之才,服务社会。


  作者:李清林

  第3篇: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的理性思考


  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结合其特点,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使正确的爱国主义情结内化于他们的思想,最终为其改造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服务。当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大学生的内在素养,更能有效地抵制西化,弘扬我国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


  一、自媒体简述


  自媒体(WeMedia)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凭借现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手段为广大受众以及个人提供各类信息资源的一种新兴媒体传播路径。自媒体平台作为一种载体,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氛围,可以让不同的声音在这里都能够被传播,同时利用自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微博、微信以及贴吧、论坛等。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即时性;信息接受与反馈中的交互性;媒体资讯的海量性;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等。自媒体种种特征的“新”不仅体现在范围上,并且还体现在理念上,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自媒体中的传播方式是形式,传播的理念是内容,不断革新的技术与途径为自媒体呈现了新的传播方式,而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传播的理念又有反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一)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带来的契机


  1.丰富了教育内容,增强了主体性和实效性,并且拓宽了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


  新媒体融图像、文字和声音于一体,增强了其形象性和吸引力,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获得新颖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传统的教育模式采取的是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忽视和削弱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自媒体的双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特征为主体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学生通过大量的信息可以获得有效的资源,从而在短期内提高效率。在有关国家领导人的倡导和发起下,设立了很多像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网等爱国主义教育综合门户网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相关资源。


  2.拓展和创新了教育模式、扩展了教育资源的收集以及深入大学生群体


  新媒体打破了以往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观看公开课和视频课来增强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音乐和动漫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也会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感染力。自媒体丰满的信息资源有利于使教育者突破地域限制,扩展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方面注重积累,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自媒体的社群化特征让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的分组功能在圈子内有选择地接受或发送信息。教育者也可以运用学校运营的公众账号为学生开通网上服务平台,从而使官方平台成为学生的主要信息渠道。自媒体传播手段的互动性有利于焕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节,表达他们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培育带来的挑战


  1.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和高校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后者很少展现出自主的一面,所以教育的途径仅限于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两种方式。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主动性的一面,这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意见领袖争夺话语权,网络文化的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爱国主义素材的严肃性和深刻性。


  另外,多媒體时代的大学生已经脱离了完全依赖教师的环境,可以多渠道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育者在极其开放和自由的自媒体环境下,由于思维方式和年龄等原因表现出的网技差、观念旧和话题弱,尤其是个人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应对各式各样的网络现象,再加上有时网络信息传播的失衡等问题,使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受到了挑战,从而弱化了自身对大学生的引导能力。


  2.纷繁复杂的自媒体环境导致监管的不可控性


  各种海量的真假难辨的言论和和思想不经筛选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尚未真正步入社会,对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缺乏鉴别能力,由于长时间在校内以学习为主,极少机会接触社会,网络便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窗口,所以一些不实的信息难免会对他们产生误导,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他们受到多元化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失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自身价值观的紊乱。不同价值观念及各种思潮的彼此作用,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人非理性地发布和传播信息,致使网络平台成为各种非主流政治观点和社会思潮论战的战场,减弱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特别是自媒体形式的网络中藏匿着一些反华势力和极端分子,他们虚假宣传、歪曲事实,肆无忌惮地散播一些反党反社会的不实言论,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纷繁复杂,使法律也束手无策,导致自媒体环境出现不可控性。


  三、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一)培养校园媒介生态环境,加强线上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利用开放式的自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也可建立相关的微信群、博客群等平台引领学生探讨交流爱国主义有关素材。高校对大学生要平等对待,还要正确认识自媒体使用的主体性。线上平台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自媒体融合之路,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平台网站,加大主流信息的输出量,当然这样的在线平台要符合大学生的自身实际,管理和运营的理念要适时调整,不断地革新。同时要创新微信、微博平台的运营策略,做到教育者在运营微博时的权威性和目标性,媒体内容要呈现多样性。也可以借助其他诸如视频、网上课程等社交媒体平台扩大传播的效率和速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话语权建设中官方应更加注重公信力。在海量的信息解释中,民间的信息自主权与官方信息解释权之间的矛盾不是根本对立的矛盾,而是信息社会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信息权利的妥协逐渐消融。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其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要结合时代特征,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与民主的前提下进行讨论交流。


  (二)丰富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识与文化引导


  根据布迪厄惯习、场域理论我们知道,爱国主义也经历了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惯习虽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但它同时也具有历史时代性。所以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成为必然趋势。教学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把“中国梦”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时,教育学生理性爱国,把爱国的种种热忱转化成实际行动,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又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大学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甚至组织大学生亲临基地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感受爱国先驱深深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以生为本,提升教育队伍的素质,强化校园文化功能


  在组织活动和教学的过程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大学生兴趣,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学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理论水平,从而感染学生。同时,对于目前所处的自媒体的大环境,教育工作者还要提升自己与多媒体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自媒体技术,以满足课堂教育的多种需要。另外,认真推广并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校园广播等一切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方面的宣传。高校还可利用手机的传播功能对大学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在历史性的纪念日里推送专门的相关知识,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明显。


  (四)健全监管机制,加强舆论引导,建构自媒体治理模式


  因为自媒体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单单依靠学校监管负面信息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承担起相应责任。也就是说,国家主管信息行业部门必须履行相关职责,对自媒体海量的信息进行源头净化。政府必须对自媒体进行相关调研,有针对性地立法,并切实加强执法力度。只有通过学校和政府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最大化。同时,各大高校要建构自己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建立长久的监管部门。由于自媒体具有的隐蔽性,高校应建立多维度、立体的网络信息筛选机制,及时调整网络引导和疏导的力度。舆论方面的有效引导也不容小觑,只有社会和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有目的地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眾志成城,坚决反对网络中反社会、反马列主义的各种不良思潮,努力捍卫自身舆论的主导权。


  当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思想的教育,尽最大可能消除自媒体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把思想政治课上既实用又高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陈永光

  第4篇: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探析


  1走近爱国主义情怀


  2008年,我国接连发生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西藏“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等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考验面前,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做到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009年3月,一对身穿和服的母女出现在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却遭到十余位学生的轰赶,而后不少市民也加入其中。此事恰恰反映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问题上缺乏成熟、理性的一面,由母女二人的个体行为上升到“抵制日本”这样的高度,不免过于激进。从这一事件来看,一些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不成熟,信息时代的爱国不是表现在这样的冲动上,而是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学好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①


  2何谓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②这就是说。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既具有普遍的、共同的原则和实质精神,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又具有不同的、具体的历史内容。


  3转型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3.1优越的成长环境造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减弱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数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其思想的整体面貌必然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展顺利,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创造了条件优越的生活环境。而爱国主义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最易于培养。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日益发达,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社会出现了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新时期的大学生并没有上辈人受外强欺侮凌辱、食不果腹、忧患重重的凄惨生活经历,爱国热情没被完全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感到爱国主义是无关紧要的口号式的提法而已。③


  3.2价值观迷茫导致爱国主义意识减弱,信仰缺失造成爱国主义情怀淡化


  价值观念如同一幅“有色眼镜”,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摘下一个“有色眼镜”换上另一个“有色眼镜”时,其结果是看到了另一幅价值图像。社会转型时期除了利益结构、社会权利、权威地位等发生变化之外,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更加引人瞩目。大学生身处信息前沿,受各种外来糟粕思想侵蚀,尤其价值在社会转型阵痛期所出现种种社会问题,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不满,进而对社会主义建设方向产生怀疑态度,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大学生们的唯一信仰,而在混乱的价值观面前,学生变得不知如何抉择。


  3.3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成分导致不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怀


  所谓网络民族主义即网络与民族主义有机结合。中国互联网用户在2004年时达到8700万,这8700万互联网用户中86%拥有高等学历,85%是男性,40%属于21~25岁的青年。而在这一群体中又以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青年或高校学生为主。


  当前网络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一些网民可以毫无责任的宣泄,可以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可以言行不一。④他们在宣扬民族价值观的同时,还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匿名的方式毫无责任的宣泄出来,使得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呈现出一定的无政府主义色彩。另外,网络民族主义者容易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同时,产生孤立主义、对抗意识和保守排外的思想倾向。历史证明,缺乏理性指引和控制的爱国往往陷入盲目,狭隘,甚至狂热。⑤一些网络民族主义者在民族情绪上过分自尊,对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做出过度反应,提出激进的观点,进而破环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4转型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4.1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核心,构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


  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阐明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为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耻。高校在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方面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在强化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同时,将这种教育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养成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理性爱国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理性爱国观念和行为。


  4.2抢占网络阵地,开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应重视互联网的育人效用,以建立民族精神红色资源网站为主,依托影响力广泛的主要站点,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网上教学等活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积极渗透、加强监督等方式,强化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要充分重视网络行为的自发性和群体性,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为他们搭建起网络平台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发构建健康积极、催人上进的网络文化。


  4.3以大型事件为契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近几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考验,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有着密切关系。当前,要抓住举国抗震救灾、召开奥运会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契机,深入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潮。


  作者:高青

  第5篇: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误区及矫正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竞争意识最为强烈。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非常强烈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实际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会影响他们更好地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一、情感有余而理性不足


  不容置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仍然是非常强烈。尤其是最近的一些重大事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的过程中,遭到了一些敌对分子的破坏。海外留学的大学生们迅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圣火的顺利传递,国内的学子也通过网络签名和在宿舍悬挂国旗等形式来支持奥运圣火的顺利传递,以此表明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比如,当“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全国各地大学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和对死难者沉痛的哀悼。在这一系列关系国家荣誉和民族命运的事件面前,大学生表现出非常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里面一些朴素和不理性的成分,比如在一些事件当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这些言论和行为是大学生情感的本能释放,但却可能被一些敌对分子所利用,以至于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治安和外交策略。偏激或过激的爱国主义言行是有可能会伤害到国家利益的。而且缺乏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感性的爱国主义不会全面持久,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一致时,爱国主义的情感会非常强烈。但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得不到社会的满足时,可能就会国家和社会产生某种不满和愤恨。感性的爱国主义容易走向偏激,比如因为某一个事件就一味地仇视某一个国家,一味地抵制某一个国家的产品。


  因此爱国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理性。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容易走入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误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


  二、认为爱国离自己比较遥远


  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种想法即不是我不爱国,而是没有什么场合或事情可以让我爱国。他们认为只有在关系国家的利益和荣誉的时候才能表现出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外交官为了国家利益与人据理力争的时候,体育健儿为了国家荣誉勇夺金牌的时候。所以爱国是那些外交官们、体育健儿们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机会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想爱国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爱国不仅仅是英雄们的事情,爱国离自己并不遥远。当体育健儿在赛场激烈竞赛的时候,作为观众的大学生的助威和呐喊也是和体育健儿一样的爱国行为。当留学生为了奥运圣火在境外顺利传递而努力的时候,大学生的网上签名也是和国外留学生一样的爱国。当解放军武警官兵在抗震前线日夜奋战的时候,每一位学子的默默祈祷和捐款也是和人民子弟兵们一样的爱国。在这些关系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大事面前,爱国并不仅仅是那些走在最前线的英雄们的事情,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


  当然爱国并不分大事小事。对普通百姓来说,在平凡的岗位和日常的生活中,依旧可以传承和实践爱国精神,把爱国落实到自己一言一行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讲,好好学习知识,是最大的爱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素质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建设事业,而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好好学习各项知识就是最基本的爱国。但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仅仅“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也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当奥运会召开之时,大学生虽然不能像奥运健儿一样为国争光,但是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奥运出力。比如,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的良好习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见到外宾不卑不亢。向世人展现良好的国民素质同样是一种爱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是每一个大学生真正可以去做和能够为祖国的荣益而做到的。


  三、认为爱国就是一种情感,只要在思想上爱国就够了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但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有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就够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爱国不仅仅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行动。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并不是每个人每天说几遍爱国,就真的爱国了。几乎没有一个大学生承认自己是不爱国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国的行为。有个别大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爱国的,但总是觉得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千方百计出国希望成为外国公民。这样的同学很难说有多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一些大学生声称立志报效祖国,但毕业后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国家最需要的偏远地区工作。这些同学在思想上具备最起码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爱国的情感和行为有时无法一致,尤其是当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难说他们会首先考虑谁的利益。还有些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爱国热情最高,每次活动口号都喊得山响,但就是不好好学习,不是打游戏就是整天呆在宿舍里睡大觉。这些同学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口号和空谈有时不是爱国而会误国。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大学生理应从自身做起,做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行为一致,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是天职,学习好是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情感和行动的体现。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到社区服务,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点集中到社会弱势群体上去。当然每一个大学生切切实实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国家也会变的更好。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爱国主义情感误区,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点矫正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大学生学会用冷静、辩证的态度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现存的国内国际矛盾和问题。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自觉形成正确的爱国行为和方式,以使自己的爱国具体言行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达到一致。


  第二,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广泛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的亲身体验。当每一次关系国家利益大事发生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合法、合理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而不能因为害怕大学生的行为可能偏激而采取压制的措施。在日常生活,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旨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活动,从而教育大学生积极通过身边的实践活动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强烈的意识即爱国离自己并不遥远。


  第三,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国主义情感,更要有爱国主义行动。要让大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实践。中国的强大和繁荣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高校要积极教育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历史和实地参观,联系自己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了解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更加坚定地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中来。


  作者:崔三常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