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爱国主义教育影响作用研究论文(共7篇)

2023-12-05 18: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浅谈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一、博物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源远流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具有爱国情怀,且千百年来从未改变。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所以宣扬爱国主义有一定深远的意义。而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的载体,历史的载体,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社会大众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首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帮助公众提高民族自豪感。博物馆对社会免费开放,是非营利性社会机构,具备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性,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研究收存的能体现历史发展的文物时,博物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体验学习和欣赏历史的良好机会,也帮助人们激发容易被忽视掉的民族自豪心和自信心。博物馆内的历史文物不但有助于宣传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还有助于促进城市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二)有助于加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博物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历史变化发展的要求,博物馆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不断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发展方式,积极利用自身阵地优势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和教育机构合作,从而实现共赢的效果


  博物馆通过与教育机构合作能够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与教育机构不断地加强沟通和协作,通过开展馆校合作活动来促进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利用博物馆自身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管理队伍,配合学校开展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爱国意识。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做到符合历史发展、注重形式变化,努力实现社会教育机构的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目标。


  二、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自1994年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开始,各地纷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而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国家对其的支持力度以及投入的精力都十分大。但是博物馆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善,以便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不断提升工作责任感


  对待工作的责任感是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博物馆要深刻地意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博物馆要不断地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以及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在社会、学校及家庭方面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博物馆可以通过丰富的宣传活动来吸引群众参与,通过举办趣味游戏或者举行校园讲座等形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和取得的成果等,从而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不断坚持实行实事求是的原则


  博物馆要不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在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尤其是讲解人员,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时要根据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进行相应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博物馆自身的特点特性来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在坚持实行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编写出具有针对性、具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讲解资料。另外,从事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讲解水平,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使自身对博物馆宣教工作也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以更完美的表现力吸引群众到博物馆来,才能使得群众能够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民群众认识与了解自己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历程,引导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潜在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不断加强博物馆内部的管理


  博物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的核心内容就是不断加强内部的管理。博物馆的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认识,引起重视,要不断地挖掘适应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要求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然后以此创建一批优秀团队。在创建优秀团队的同时,博物馆一定要坚持创新的精神,建立新的用人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博物馆更要不断改善内部硬件设备和自身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为参观者创造良好的参观氛围,让参观者更好地融入进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利用场地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一些亲子活动,或者在节假日时举办相关的节日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进入到博物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举办如捏陶器、画画、折纸等文化活动,帮助参观者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参观者能够亲身体验、参与活动,从而激发参观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不断加强博物馆的相关制度建设


  博物馆的正常运营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发挥其自身作用,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久发展。博物馆加强制度建设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开展:首先是将展品进行规范管理,包含展品安全以及展品的相关摆放等,这样能够帮助博物馆将展品更好地展示给参观者;其次是进行人员的管理,明确划分人员职责,对人员业务水平和思想进行培训,建立相关的制度考核等,这样能够帮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更好地服务于参观群众。


  三、结尾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国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而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增强群众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高佩泽

  第2篇:儒学对中日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差异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独有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具有全民的意义。中日两国在社会、地理、文化、国土、历史发展等地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使两国的传统爱国主义既有不可磨合的差异性又有共通性。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中日两国爱国主义教育差异的根源


  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基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尚贤使能”等主张更是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而这种以“人格”作为绝大感召力的“尚贤”主张,主要是通过树立榜样的作用来实现的。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历代帝王为维护其统治,尤其是经常爆发起义战争与民族战争的剥削社会,必然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来维护帝王百年基业不倒。由此处我们可以窥见一二,统治者对爱国主义的倡导必然会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仁爱”“礼乐”等思想的传播,也从未停息过。这两者的融合交错,使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抱有舍己救世的想法。因此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观不会是狭隘的,自私的。它是一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一种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观点。发展到近现代,就有了那么多革命志士为了胜利和成功而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生命和一切。缘由至此,信仰至上,忠胆仁义至上。


  日本在接受儒学文化时,并非连贯整体摄入,而是支离破碎地吸收,日本的儒学与中国的儒学在形式上相似,但在具体内容方面则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人的思维特点是重感性、重经验,而不擅长抽象思维。因此在吸收儒学思想时,往往不能接触到儒学的精髓。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曾说,在中国儒学中,“仁”被视为凌驾一切之上的德,而在日本,“仁”被彻底地排斥于日本伦理体系之外;在中国儒学中,“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對主君的“忠”则是对天皇无条件的遵从。


  所以,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严格的说,是一种“倒行逆施”的愚民教育。森有礼认为“无地无极的万世一王”的日本传统和“人民护国之精神、忠武恭顺之风”,才是“构成一国富强之基独一无二的资本,最大的宝源”,认为这是对人民进行品性教育所应该达到的目标。森有礼把国体视为至高无上,所谓“应盛国风之教育。国风教育是彰明国体,辨明日本国民应保持的品位资质,自然生出忠爱慎重之念”,所以井上毅评价森有礼的教育思想是“国体教育的主义”。这在明治政府颁布的《三条教宪》可以得到佐证,三条是“体察敬神爱国之旨;明天理人道;奉戴皇上,遵守朝旨”。而文部大臣森有礼更明确主张国家要对国民进行为国家富强服务、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强调为了能在与各国竞争中获胜,小学教育既要培养读、写、算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又要培养臣民的“忠良”性格。这使日本长期陷入战争的泥潭,使人民彻底的奴化。致使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使民智长期未开。这也就是儒家文化只能在日本作为摆设的存在,长期以来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算在现今社会,日本作为经济大国是受到承认的,但很少人会说日本是文化大国。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爱国只不过是个借口,是对内愚民;对外侵略的托词。


  中日两国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上就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中国人常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的爱国是基于“德”之上,做任何事都是有理可循,有据可依。这是儒学根深蒂固和传统道德约束力的魅力所在。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天皇当成了摆设。由此忠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显的差异就比较大了,他们的天皇可以冷落、排挤,作为“东京的囚徒”出现。天皇成了象征性的,作为虚幻的存在,只有在利益形成的时候可以为你卖命。无论为自己还是为天皇,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就必然带有侵略性。


  二、中日爱国主义教育的表现


  日本由于本身民族的发展特殊性和本国资源的严重对外依赖性,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为其政治和经济服务。而这种爱国主义教育下,带来的现实问题是,日本物需的更加依赖,军国主义的变现日益膨胀。由此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日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是以侵略他人的利益来满足本国的需要,服从天皇和天皇的旨意就是爱国。这种爱国主义观,并不能说是儒家思想对其影响的不深。而是恰恰相反,日本自有国家始,就不断效仿中国,深受中国文化圈的影响。学习中国的思想、政治、建筑、文化等,其中儒学更是影响甚深。是其本身的民情不得不对儒家思想有所改造,不然它社会的发展就会难以为继了。而在其中学到的爱国主义就成了首先需要改变的对象,那种像中国式的舍己而为他人的在日本狭小的地域和缺乏资源的环境下,就会变成空谈。而改变后的爱国主义对其社会的发展就变得不容忽视了。日本在幕府时期的强大,可见是个证明,才会萌发先灭朝鲜,再亡中国的狂妄想法。


  但也不得不佩服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政治上的创新性。中国儒教经典著作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特有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早在圣德太子时期就曾颁布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十七条条文,这就表明日本把儒家的一些主张作为国之根基。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校均教授四书五经,日本知识界更以对四书五经的了解程度作为判断学者水平高低的标准。儒教的忠孝仁义之道、重视社会秩序等被日本社会吸收。即便是现在,日本社会也依然维持着等级森严的上下级体系。可见日本学中国的思想学的比较彻底,也可见日本在学习儒学上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但我们不要把日本的学习看成是简单的翻版。日本是一个很会模仿,但更会在此基础上创新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在学习爱国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更是适时结合本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的传统爱国主义进行了改变,并且具备了日本特色。


  今天,在每家稍有规模的日本书店里随意浏览,总能找到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一些比较难理解的中国古籍,还会专门配有读音和注释,以便普通日本读者阅读。日本学者也很以他们在儒学界的研究成果自豪,有日本儒学家甚至很不谦虚地表示:儒教发源在中国,而研究则要看日本。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建立在本国的基础之上的,是由内再向外。因为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观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出现的往往是一个整体。如果中国人在三国时,“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在五代时又分裂为“南唐”,“吴越”等等,而否定了统一的中国,那么千百年所形成的祖国这个概念岂不是太不巩固了么。把祖国的概念由“中国”变而为“魏”或“蜀”、“南唐”或“吴越’,分明是改变。这种改变在中国人民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中国人民的祖国——中国这个观念并不那样薄弱,可以随便忘却或抛弃。在秦汉以后,汉族人民形成了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统一的中国这样一个祖国的观念。


  即使在先秦时期,中国国民所表现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可以为他的君主投进汨罗江,只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为本国的利益希望以死来唤醒楚怀王的觉醒,他的爱国是一种“大我”的表现。日本在二战时期,很多日本士兵高喊“为天皇而战”。可是他们的行径确是大肆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天皇给了他们一个来中国掠夺的通行证,可以到处抢夺的证书,以摆脱经济危机所带来他们的贫困。而他们就甘心成为天皇称霸世界的利器,不惜成为炮灰,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和天皇是作为交换的双方,是买卖的关系。他们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很自私的利己主义的表现,可以为了本身的利益,完全不顾他人的死活。日本的爱国就建立在一定的“买卖上”,它是讲回报的,包括对天皇的忠诚上。而在中国这种情况是不可想象的,早在《尚書》中就提到“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把皇天当做至高无上的君主的存在,天与君主同高。


  日本把爱国主义作为本国崛起的手段本无可争议,但是这种手段成为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成为教化臣民精神的武器之时。给本国的国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更是给周边的邻国造成了无边的苦难。时时都需要防范日本的行径,以免亡国了都搞不清状况。而日本的这种行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自小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新时期儒学影响下的中日爱国主义走向及思考


  天皇大声的告诉他们,日本的水土已难以养活他们;中国有肥沃的草原,成堆的大米,只要你的拳头够硬,它们都可以是你的。日本就像它狭长的国土一般,它形成的民族观也是狭隘的。由于本国的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日本政府就更加重视爱国心教育,提出“具有纯正的爱国心”,“具有对象征的敬爱之念”所以日本基本走着这样一条路线:一方面既想振兴民族、富国强兵,另一方面更是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所以其爱国主义必然带有侵略性。这是儒家的“仁爱”在遇到本国实际的时候,所遭受的无奈吧。“天皇即是国家”,“爱天皇就是爱国家”的思想长期束缚着日本国民。日本狭隘的爱国主义观在近期表现为不肯承认侵华战争是侵略战争,更是篡改教科书,不尊重历史。竭力为日本军帝国主义开罪。


  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中国哪怕是战争也是以“官逼民反”的形式出现,基本未出现掠夺他人来摆脱困境的情况。在这里暂不讨论儒家思想愚民的负面影响,单单对民众“仁爱”的教化。使中国的爱国主义就带有舍己为人的成分,为国家苦的可以是自己,死的可以是自己,未去想过欺负别人。牺牲自己成就国家,变的理所当然,爱国主义成了道德的潜规则。


  儒家思想伴随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经飘摇,确是越发牢固;几经动乱,确是根深蒂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经典名句,也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朴实古语。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出现了屈原、岳飞、郑成功等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以身许国”的民族英雄。军歌《说句心里话》中这样唱道:有国才有家。


  中日两国在对儒家思想的沿袭上,由于本身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民情。吸收上的差异,导致儒学在爱国主义的具体实施上形成的偏差。日本本身国土面积、资源、人文风俗上的特点,爱国主义的狭隘性无可避免。只不过希望在学习儒学的经典时,能有所改变。损他人而肥自己的爱国主义是不会长久的。


  同时,我们无可否认日本在儒家优良传统的继承上还是有很多积极性。比如在儒学五大要义“仁义礼智信”中,日本人学得最好的应该是“礼”:在今天的东京地铁,无论多挤,等车的乘客都会自动排成两列,等待车内乘客下完车后再依次进入。在日本街头,只要是红灯,就算路上没车,也绝少有人会闯……而中国在这点上确实没有他们做得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作为儒学开创国国人的反思。


  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在新时期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再去牺牲自己来换得国家的安宁。那么就诚如邓小平所说的“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


  我们要注意,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变成了仇恨教育,尤其是仇日教育,也不能成为盲目排外、妄自尊大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笔者还是认为应建立正确的公民意识。理性、温和的爱国,正确认识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避免重蹈战争覆辙,争取建立起更加合理的、更加有利于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总之,爱国需要“激于义”的忠诚、热烈与坚毅,也需要“止于理”的胆魄、智慧与远见。


  作者:潘挺

  第3篇: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现状


  1.基本状况


  多数大学生在对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对贴近生活的电视节目或者纪录节目的关注度也不曾减退;对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问题,大学生也时常关心;对于“爱国途径”“国籍选择”等问题,部分大学生会持观望、迟疑态度,此时,大学生的原则和观点具有不确定性。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受经济全球化冲击较为严重,在此背景下,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逐渐弱化,民族观念逐渐模糊,甚至少数大学生还会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不够重视。大学生在中国校区接受政治课程教育时,教师讲授传统课程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时间,致使学生的爱国思想未能得到有效升华。最后,学生个体问题明显。由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学生在这一阶段思想极易被影响和改变。此外,还有一些媒体借助网络平台歪曲事实和主观报道,甚至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仍以传统方式进行,那么教育效果会远远达不到预期。


  2.存在问题


  一方面,教育脱节现象严重。爱国主义内涵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时代性,尤其是和平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够系统和深入,这对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的影响较大,强化这类大学生爱国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缺乏教育实效性。学生能否获得中美合作院校的入学资格,受语言、专业成绩等条件制约。为了获取入学资格,学校特意设置了针对性较强的语言和专业课程,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终导致出现爱国主义理念和知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此外,学生来到美国后,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适应环境、教育模式以及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爱国主义教育中断。


  二、中美合作办学推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中美合作院校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国际化人才不仅要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了解有关国际规则。然而,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是决定国际化人才完成学业后能否回报祖国的关键。美国属于发达国家,无论是社會环境、经济条件都与我国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大学生到中美合作的美国校区就读后,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极易减退。如果这时不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学生极易贡献才智于美国。


  2.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为了降低国家的安全风险,提高文化软实力,应注重培养这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以此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应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大学生在中美合作办学院校中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明显的文化冲击,此时大学生更要坚定文化立场,强化爱国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能对文化霸权主义应对自如。


  三、强化中美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1.融入国际教育


  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中,发展内涵逐渐丰富,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又被赋予了国际公民教育的价值,即开阔公民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公民的世界意识、强化公民的民族责任感。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国际化意识、国际化视野,还要对文化差异持尊重态度,并且严格遵守国际合作要求。对接受中美办学模式教育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际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这不仅符合教育适应性发展要求,同时,还会取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2.加强隐性教育


  传统方式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显性教育,该教学模式单一、方法刻板,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具有滞后性。为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隐性教育优势,应增加历史学科课节、延长历史课时,通过对比法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的发展变化;重视优秀人物教学,实际教学中列举邓稼先、钱学森等教学案例,他们都是学有所成后,坚决放弃外国优越环境、一心回报祖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搜索有关祖国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针对这类事件积极谈论,通过谈论,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的魅力和教育意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3.注重渗透教育


  中美院校大学生在美国校区学习时,会对美国环境、生活方式、交友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与此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应。此时,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学校应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注意自身的实际表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形象有直接联系。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及时参加避险教育以及保密教育,通过相关教育,提高对祖国的关注度。将爱国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强化爱国主义修养。


  4.强化情感教育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实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应追溯教育本质,以亲情教育、乡情教育等阶段性情感教育为途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灌输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仍停留在浅层意识层面。大学阶段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一定的形式性。通过情感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爱家人、爱城市,通过小爱过度到大爱——爱祖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坚持爱国、用心爱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会慢慢升温。


  5.创新教育手段


  网络信息化社会背景中,借助网络信息的超越时空性、丰富性以及便捷性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爱国主义教学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探讨爱国主义类话题时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参与度,有利于爱国情感迅速升温,有利于充分调动爱国意识。


  综上所述,在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通过融入国际教育、加强隐性教育、注重渗透教育、强化情感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手段等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政治保证。


  第4篇:论当代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曾经伴随着父辈们成长的歌曲、电影如今大多已经不再被学生接受,随着网络的普及,他们接触的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世界,他们所面临的信息也更多样。如何让他们学会在复杂的信息里辨别是非,如何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无论外界看来他们有多么“叛逆”,但他们并不是没有爱国之心。


  以去年的“南海仲裁案”为例,微信朋友圈突然就被刷了屏,那些初一、初二的平时关注着美味佳肴或明星大腕的学生,他们也许并不知道“仲裁”究竟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这“仲裁”之后会怎样,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一消息传播出去。一传十、十传百,“中國一点也不能少”“中国的领土主权不需要别人仲裁”的话语、海报让我在屏幕这头深感欣慰。看,多么生动又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岂不是又一次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大阅兵?谁说如今的学生自由散漫毫无担当,他们今日会用转发的形式表达心情,明日就会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创造财富。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青少年本就具有这样一颗爱国之心的前提下,课堂中,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学生大多都是活泼好动的,而初中阶段既是他们建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段,又是他们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若是强行灌输,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让他们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让他们自行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关,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国家”的分量。


  二、要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载体,让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


  单纯的语言文字有时候是很苍白的,尤其是对心思活络的青少年来说,再如何告诉他们清朝腐朽、列强残暴都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从《南京条约》到“巴黎和会”也都只是无关痛痒的历史名词,只有让他们亲眼看见,才能真正地让他们有所触动。当年的黑白照片、历史纪录片乃至衍生电影,让他们静静地去看,还有当下大热的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它们形式活泼,不会让人生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此过程中,由教师加以解释说明,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强调“有国才有家”之类的道理,应该会比讲台上说得口干舌燥要好得多。


  三、要树立典型,而非泛泛而谈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过多少危难时刻、有过多少英雄豪杰,每一个故事都足以让人动容,为什么不从他们入手,给学生以精神洗礼呢?有了历史的总体概念,有了这个大局的“面”,接下来就可以从一个个事例开始,卫青、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邓稼先、钱学森……这么多鲜活的人物,不就是一个个的“点”吗?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二者结合,自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这些人物,同样也是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一举两得。


  四、要提升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些年,各种谣言披着“真相”“历史”的外衣在网络上大肆传播,出现在缺少辨别能力的学生面前。我们作为教师,有义务教他们如何辨别真假,而这个前提就是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足以支撑我们的辟谣行为。在某次课上,我与学生说起了几个月前徐州一家医院的病人“手术后肾丢了”的新闻。那时我说,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争当“标题党”,这种有争议的新闻不妨等几天再看。果然,没两天后续报道就出来了,那肾的的确确是在的,只是萎缩了,是合理的、可解释的医学现象。于是这又是一个媒体不加查证就以春秋笔法挑唆医患关系的完美案例。当时就有学生问:“老师,那后续我们该到哪儿去看呢?”于是我知道,这一次的教育达到了效果,至少他们将来不会再看见一个爆炸性新闻,看见“医生”“城管”“警察”之类的字眼,就急不可待地骂人了。我根本未提及爱国这个话题,可这不就是一次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吗?国家由这一个个基石筑成,若是他们倒下了,国家何在?我们又何存呢?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他们也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没心没肺”,只要我们注意方式方法,将思考的主体还给学生自己,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教育中加以引导,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去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就会卓有成效。青少年都是容易感动的,当他们被感动的时候,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


  作者:熊雨婷

  第5篇:历史课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出发点和归宿。而中学历史课中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教学,有助于青少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学习杰出人物的优良品质,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教學过程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造教学情景,加强情感教育


  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法在历史学科中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然而历史知识结构的特点之一就是历史的过去性,即历史是往昔客观存在的,不会重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图片、幻灯及生动的形象、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再现历史情境,把杰出人物的高尚品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角色,引起情感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出示地动仪、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的图片,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创造,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视频或出示图片资料,一定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义愤,从灵魂深处受到震撼。这是单凭说教永远达不到的效果。


  二、简介背景,加强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由于文章结构以及篇幅的限制,一般只做重点内容概述,很少涉及原因。背景的详细介绍,显得有骨无肉,而有些历史内容若离开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对知识面相对狭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容易出偏差,甚至出现谬误。为此,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总是联系相关学科或社会知识读物在课堂上简要介绍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为学生的认识升华铺好台阶,也就是创设历史教学所需要的情景。如教授“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讲在“一战”后的巴黎分赃会议中,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的事实,强制中国把德国攫取的在山东利益拱手让给日本这一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就会自然激发学生的民族义愤感,学生对当时北平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反帝爱国运动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以此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进行深层次剖析,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结构简单,可读性强,对于一般目标,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自学即可实现,但对于一些与其他史实有复杂联系的历史事件,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大了。要想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必须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才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对事物反应敏锐,但易为表象所左右,且易偏激,若对问题没有充足的论据论证,很难使其信服,这是中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特点。譬如在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中,学生对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感到困惑,有的认为对于进行了十年的内战,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蒋介石的被拘捕关押感到痛快,认为应该把他枪毙才大快人心,不该放他回南京。只从教材描述的几句理由,他们感到茫然,显然不信服。我的做法是要介绍“西安事变”的背景,并对国际上形成的法西斯阵营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此,我总结了以下要点:(1)张学良与日本人有家仇国恨;(2)中共关于“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3)主要矛盾变化,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4)国民党以蒋介石为首的抗日派与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的矛盾。我指出,若杀了蒋介石,将导致全面内战爆发,亲日派得逞,国民党就会全力对抗中国共产党,而大开国门迎接日本人。学生听后心中的疑团顿时冰释,认识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什么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认识到共产党不计前嫌,不计私仇,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英明决策,从而在学生心中为党树立一座永恒的丰碑,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四、表情朗读,强化教育效果


  对于有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历史内容,在教学中,应该由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后,再指定学生朗读,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工人运动领袖林祥谦,临行前满身鲜血,宁死不屈,高呼“我分会非得总公会命令不能开工,头可断,工不可开”;革命烈士夏明翰临行前用带着铁铐的手拿过笔,饱蘸浓墨,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凝聚着自己满腔热血的四行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在讲这两个历史片段时,教师把这两个历史片段所表达的对敌人的蔑视,对真理的追求,对革命的憧憬和向往,通过示范朗读,生动再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革命烈士临行前发出的气吞山河、视死如归的豪言壮志,通过朗读,从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五、联系实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祖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期,关心时事成为学生的共同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这方面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在这里从香港回归和澳门行使主权,到2016年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FAST成为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并且将在未来20到30年里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通过大量实例谈论,学生激情高昂,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并决心为之奋斗的热情。


  作者:范玉泉

  第6篇:浅析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是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心理健康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中,逐渐认识到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在认识过程中慢慢形成。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处世原则、教育方法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及丰富的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美轮美奂、精巧无比,用现代的眼光看,纯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深刻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疆拓土,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变幻莫测,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教学论文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思想超前,气势恢宏,诗分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学习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以开阔的视野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动与静的变化中彰显了洞庭湖的无限美景。《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这足以成为今天的为官者学习的典范。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意境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蕴含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更要引导学生明确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日益提高国际地位;最终要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总之,在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课文所阐发的哲理,为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奠定思想基础,让中华古诗文这一文化瑰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李小军

  第7篇: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年学生的必修课


  爱国教育体现在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等多个方面。爱国主义是中国梦的基石,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事物的能力很强,又敢于尝试,非常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一些西方渗透势力针对青年人这一特征企图将西方的“普世价值”灌输给青年学生,不断尝试用“和平演变”的策略影响我国的青年人。我们要时刻警醒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腐蚀,要时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是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青年学生教育的历史性课题。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个人对自己家乡、故土、民情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荣誉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国家是每一个小家的寄托,更是全体人民的希望;国家是每一个小家的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灿烂文化的象征;国家是小家的利益寄托,更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热爱祖国河山、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责任或义务。认真履行爱国主义的责任和应尽义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对祖国母亲充满永世不忘的爱。


  2.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从外部环境上面临严峻的形势


  2016年7月12日,备受世界瞩目的“南海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的一些领土领海纠纷作出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平解决领土领海争端精神的裁决。同时,美国双航母战斗群进入中国南海地区,最近处抵达我国岛礁12海里以内,严重危害我国国土安全以及人民财产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不仅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还大肆鼓动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渲染“中国威胁论”。2016年8月2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2016年版《防卫白皮书》,这份白皮书强化了对中国国防政策的批评,指责中国“凭借力量改变现状,继续采取高压式的做法”。并对主权本归中国所有的领土企图颠倒黑白,借媒体大造声势,给中国造成舆论压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鼓吹“中国威胁论”到“南海仲裁案”等一系列事件都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严峻挑战。


  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企图通过向青年学生群体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理念,用包含虚伪“糖果外衣”的“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理念,以及西方社会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假象来蒙蔽当代青年学生。外部势力打着文化交流的虚假大旗,背地里向青年学生灌输“西方”思想。期盼中国像前苏联一样,社会制度被打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全面匮竭,再也无力与其他国家形成有力竞争。


  3.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从课程学习上面临严峻的形势


  目前,国家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过是大学时的军训和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学习,这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教育部已经要求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但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不够重视。一些高校以及负责军事训练的军事单位没有真正认识到军训作为学生成年后进入高等院校的第一课认真对待,近些年不断报道的各类“军训”丑闻事件不断在社会上发酵。与此同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已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带有时代性和批判性的视角去学习了,不少青年学生甚至对所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对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学习产生厌恶,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时在课程学习上所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当代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认识不够的原因


  1.政治修养水平不高


  当前,青年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崇尚和关注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已不再关注,个人主义明显强于集体主义,看中个人荣誉忽视集体荣誉,对小我的关注大过对国家的关注。这将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很多青年学生被境外间谍组织所吸收,受雇在我国从事间谍情报的搜集。近期报道的不少官员贪腐被查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青年学子一味崇尚西方的政治民主和社会环境,以至于放出以留在国外不回国为荣的“豪言壮语”真是令人唏嘘。更有不少青年学生对于党和国家颁布和制定的政策方针不关注,不了解,不学习,政治思想退步,政治修养水平不高,没有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实现起担负中华民族之崛起的重任。


  2.缺乏辨识能力


  青年学生待人接物总是充满激情,对新事物的产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代青年学生经常被大众打上“网络控”“社交控”“技术控”等标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互联网、社交、新媒体等新兴技术的熟练掌握与强烈追求。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群体如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村官、公派出国学习的交流生等都是青年学生群体的优秀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青年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常常在接触新事物之后而迷失自我。如:为获取高额报酬而被境外间谍机构吸纳的青年,在接触西方文化后便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不先进的。对待传统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总显得不以为然,误以为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才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对待爱国主义教育容易受外在因素干扰,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背后也暴露了青年学生内心的叛逆、偏执和不成熟。


  3.大众媒体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


  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电脑网页,翻开报纸,浏览手机APP等传媒平台,就可以获取最新最全的新闻。但我们不难发现,娱乐圈绯闻、桃色新闻、色情低俗的新闻内容仍然霸占着各大媒体网络的头版头条,手机APP推送的各类新闻关于明星私生活及国内外时事新闻居多,但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灿烂民族文化以及党和国家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却报道得很少,在文化传媒领域中充斥各类娱乐新闻、“网红”的报道。而青年人正是大众传媒的最直接、最广泛的受众群体,无奈低俗化的大众新闻媒体并没有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积极示范效应。相反,充斥着“铜臭”气息的“拜金主义”,为了“吸睛”而无下限的所谓“网红”已成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树立的“负能量”典范。也正是由于媒体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使得“负能量”的非主流浪潮犹如一场飓风,模糊着我们的视线。文化传播的意义在于为生活唤起前进的希望,而媒体自身的价值观建设不足,对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缺失,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青年学生的生活。


  三、创新教育手段提升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质量


  1.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媒体


  如今,大众传媒的传播媒介已经由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等传播媒介逐步发展到以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为主的新媒体,这将极大地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的传媒方式由于内容更新慢、获取不方便等条件的制约,使得青年学生群体对此并不关注。而新媒体由于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内容及形式上更加新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媒体平台。因此,只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展示到青年学生的面前,用青年人熟悉和喜爱的方式,如:通过微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公众号,即时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传递给订阅者,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使青年学生与授课老师直播互动等,都将会大大增加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并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将学习的心得体会即时分享给其他青年人,在青年学生圈内引起学习热潮。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传媒的积极效应。


  2.学校创新教育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高地,从古代的稷下学宫,到中世纪的修道院,再到现代大学,学校见证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校教育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代表。学校不仅要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更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年学生教育的始终。作为学校,要改变以往一切以分数定优异的狭义评定学生的准则,不可只看中成绩,不看中思想品德。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尚品格。把爱国主义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要聘请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我国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时事政治、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讲座,实地参观“红色经典”文化展,观看爱国主义纪录片及影视剧作品,鼓励阅读优秀作家的爱国主义经典著作,使学生从校园便接触爱国主义教育,使得爱国主义深入青年内心。


  3.通过创作精品文艺作品传播爱国主义教育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尤其对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青年学生的内心将会产生更大的灵魂冲击。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民族精神精髓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作品进入了人们的眼帘,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指南。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求大同、御外敌、保家园的思想以及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许多艺术家通过文艺作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抒发爱國情怀,喊出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对于青年人,我们要结合新时期的国内外背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一批既符合当下时代潮流又符合青年学生口味的优秀文艺作品。好的文艺作品能唤起人们内心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要有优秀的爱国主义文艺作品产出,就一定能对青年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教育作用。


  作者:刘星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