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水平
1.从体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
就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言,体育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似乎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体育事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体育经济现象和实践活动。翻阅体育经济学的教材,不难在“研究对象”的论述处发现这一点,也容易从整本书中读出这一研究对象的定位。将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定位于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及实践活动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体育经济学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定位则略显过低。首先,这种以解决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对象定位,往往会产生一种导向:为解决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实践问题,人们不断从其它学科引入各种技术、方法,体育经济研究也只能在技术操作层次循环运作而不能得以有更高层〔文章编号〕次的突破,体育经济学只能成为其它学科的附属而不能形成其根本的“原驱动力”,它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可能性也就不能不大打折扣。其次,与其说经济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更是一门艺术,而这一“艺术”的主体是经济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一“人”。对体育经济而言,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向与需求,不同于他们参加其它社会活动时的感受。因此,挖掘体育活动中人的行为与需求的变化规律,也是体育经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将研究对象付诸于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活动,则无形中弱化甚至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内容。最后,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一门成熟的学科不仅要弄清分析哪些事物,更重要的是要界定这些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决不仅仅在于预算好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更重要的是要抽取和提炼出体育运动中的固 有的经济规律和特点。正如力学以物体间力的作用规律、分子化学以分子间相互结合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样,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着眼点,应在于更高抽象水平上的体育经济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这一研究对象着眼点的转移,并非将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活动排除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理论与实践的一体性和完备性。唯有确立并包含了理论与实践的层次分明、内容独特的研究对象,结束目前在这一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体育经济学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2.从体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
判断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量度就是研究方法,遗憾的是,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形成依赖于体育经济的、独立于其它学科研究之外的研究方法。当前教科书中所罗列的诸如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及博弈论的应用等方法,无一不是由其它学科研究中产生的。姑且不论这些方法是否适应于体育经济这块土壤,但就这种全部移植而言,也往往容易使体育经济学的发展丧失其自主性,而消失在其他学科之中,失去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体育经济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一定要建立起自我的独特方法体系。诚然,“没有独立的方法,也并不妨碍一门学科成为真正的学科”,但问题是: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体育,有着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运动训练、竞赛、群众体育活动、体育产业等都与其他社会活动迥然不同,也必然有基于它们运行规律的特有方法。对体育经济学来说,这样的方法还太少,方法体系直到目前也没有凸显出来,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立足体育视角,以经济科学方法体系与体育科学方法体系有机融合为特色的体育经济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新思路。
3.体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构建的完善程度是一门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所必须的“反省的论证”过程。理论体系的形成大致可以简约地概括为活动经验的概括(常识、格言、读语)常识的集合(体系化)理论(反省的论证)。任何一个研究过体育经济学著作的人都不难发现,体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整体上正在努力实现从经验概括到尝试体系化的跨越,超前的研究也许刚刚涉及到某些意义上的理论反省,大量的研究只能是经验的概括甚至是直接将研究目光落在体育经济实践活动上,而对体育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则少之又少,从学科学的角度对体育经济学展开的学科特性探讨更是无人问津。这固然与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较短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体育经济研究主动性的缺失。研究者专注于对其它学科较为成熟的方法、原理的吸纳与引进,而对体育经济学自身认知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则明显不足。我们提出了体育经济学的三维学科体系,即基于体育科学认识体系的,以体育科学认识体系与经济科学认识体系有机交叉的新认知体系。对体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初步尝试,但这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因此,就理论体系而言,体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颇显稚嫩,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二、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水平
体育经济问题的研究吸引了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部分人也凭借自己卓有成效的研究,逐渐取得了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科的著名专家。但即使这些专家本人也不敢妄称自己是体育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还没有哪一位专家能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提出“相对论”、皮亚杰在心理学上提出“发生认知论”、杜威在教育学界提出“民主主义教育”那样,在体育经济研究领域提出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得到公认的观点和方法,因此也就难以称得上这一门学科的代表性人物;就代表性著作而言,虽然目前冠以“体育经济学”之名的教材和著作时有出版,但多是对国内外经济方法的移植或是操作层面上的探讨,鲜有立意新颖、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出现,从中选出代表著作则会更加牵强;至于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则更显滞后:在我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并没有设立“体育经济学”分会,也没有设专类,只是作为体育社会学的一个部分;而一些分散的体育经济研究学术组织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虽然在《体育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开设了“体育经济”的专栏,但体育经济学至今没能拥有自己的学术期刊。
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性质与学科归属
体育经济学理论是科学理论还是实用理论?科学理论是对经验世界的解释,其目的在于认识和探索事物本身,其价值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如哲学、数学等,它们常常意味着一种所谓的“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它的一般结构可表述为: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提出创设,按客观事物的实际联系和相互转化关系,把相应的概念、判断、推理组成一个严格而自为的逻辑体系。而实用理论则把视线直接投向实践,它探讨有关如何把认识的规律转化为实践操作的问题,并且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种种规范与建议,带有极强的价值与目的色彩,因此,具有实用理论形态的学科常被称为规范性学科,如计算机学科、系统工程学科等。它的结构则可以表述为:提出某种希望达到的目的,对各种指向、目的的选择手段予以论证,得出在既定环境中某种合适的手段,然后建议如何将这一合适手段去兑现目的。
从上述科学理论与实用理论的特征不难看出,体育经济学不可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它似乎更应该成为一门实用性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我们在对体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中所提到的,体育经济学也承担着挖掘体育经济规律,为体育经济学的发展寻求“原驱动力”的重任,所以它必然包含着大量的理论‘解释”成分在内,这使它与一般的实用性理论之间有了明显的分歧。比如,体育经济的核心要素是“效率”,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效率”的活动的理论解释,从而可能需要用许多关于‘效率”的学科概念与解释,如经济科学理论、数学理论等。离开了这些学科的支撑,体育经济学只能对实际体育经济现象作出事实上的描述,对经济工作给出“处方式”的指导,但不能达到理论阐述的层面。但这些学科与体育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又不是直接的演绎关系,体育经济学中的理论命题可以追溯到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方面,但它也不是这些学科的原有命题,而是将这些学科有关的解释重新诠释后运用到体育经济活动中,是一种“解释的重新解释”。因此,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具有超越单纯对其它学科理论建设应用的科学研究的成分,也因而并非单纯的实用理论。
作者:陈松,姜立嘉(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