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在明确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理性审视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分析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密切关系,为科学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关系
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也必然受到影响。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实现健康目的的重要手段,努力促进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形成是我国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群体,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正确培养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至关重要。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核心,借助体育课程,体育知识得以传授,体育价值得以阐释,所以进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系的相关研究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认真阅读中国期刊全文库近些年有关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文献资料,针对本文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所需的文献,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
(二)综合分析法
通过进一步熟悉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体育课程与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系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二、讨论分析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意义
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体育课程即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和要求,学生在学校中所能受到的体育教育的总和的一切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体育课程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能促进身心发展,并对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教育都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是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即将成为社会公民的大学生而言,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积极的体育训练习惯,这样才会有益于身心和体格的健康。
(二)体育课程教学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必要途径
1.教学目标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形势下, 体育教学目标定位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和方法、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再进行体育锻炼就只能依靠自己的自觉性,并且在训练场地、时间以及器材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在校期间,安排体育运动时,就不需要进行复杂器材的运动项目,应开展一些简而易学的项目,大力开展实用性体育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及锻炼方法,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及方法来组织好各种体育活动,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2.教学内容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载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就要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因此,将一些比较复杂的、难度比较大的技术动作简化,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把那些与学生关系不大的或对健康不利的规则删除掉,对积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尤其是平时那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找出一定的规则,加以创新,使规则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开发新型运动项目和改造、简化时尚运动,如网球、橄榄球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精选具地方特色的大众体育项目,融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使课程内容体现娱乐性、可选性和大众性,使之符合养成大学生体育生活习惯。
3.教学组织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之处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开始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时,也避免了出现学生厌课,不配合的现象发生,这种举措可以说是将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学习实践达到生活化的教育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教会学生动作技能向指导学生体育生活转变,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尝试和体验体育生活,感受体育的快乐,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不同动机,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朋友”和“合作者”的身份通过提出设想的“建议”或做出“评价”等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进入体育生活,从而能使其构建体育生活方式。
4.教学评价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环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评价方法,在于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记录学生成长记录、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性质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开始多样化,主要评价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参考依据,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促使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更好的教,在体育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激励和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保障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注重“教与学相结合,以学为主”的课内活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课外活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取得实际效果。课外体育活动不拘一格,灵活生动,活动项目众多,远远超过了体育课的开设项目,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资源选择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有利于培养学
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情感体验。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具有灵活性、趣味性、自主性强等特点,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参与,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此外,课外体育活动还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施展体育各方面才能的机会。 由此可见,这一切都将利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建议
(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课堂理论内容讲授,体育生活方式系列宣传讲座,引导大学生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二)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深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高校的开展,为形成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做好行政和制度上的保障。
(三)学校应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增加体育场地器材,为学生更好的参与体育生活提供“硬件”上的保障。
(四)调整体育教材内容,开设同学们喜欢的易普及的更具生命力的时尚体育项目,为学生参与体育生活方式配置优化“软件”。
(五)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大力宣传学校体育文化,为培养良好的持续参加体育活动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振斌,马连鹏.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2):107-110
[3]陈雪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城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7,(6):29-30
[5]宫华.对大连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