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特殊教育论文

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道德教育”的方法

2015-07-23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九五”期间,我主持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同时,我主持的“九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中,也有一个“心育与德育结合”的子课题。在“九五”研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继续了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道德教育探索,分别承担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中小学‘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教育部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在此,我简略介绍在各个课题实施期间,参加课题学校在“心理—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所作的一些研究。
  一、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寻
  1.初步探讨了德育与心育的异同
  如果说实施“九五”省哲社课题,我主编《心理与道德教育读本》(共6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前言”中所说,“试图为探寻适应我国国情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模式,即‘心理—道德教育’作一点实际的尝试”,那么,南京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心理教育》系列读本,则是这一探寻的继续。该系列共26本,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共22本,教师用书3本,职校1本。在该书“总序”中,我阐述编写指导思想时,归纳丛书的特色有以下四方面:育人重于知识学习;内容新颖体现时代性;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考虑本土性要求。丛书编写开始,我们就把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作为编书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所阐述的四个特色中,对“自觉地与道德教育结合”阐述所占篇幅最多。“总序”对心育与德育从教育宗旨、作用指向、内容性质、概念范畴四个方面作了区分,同时又阐述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的共同性。共同性有四个方面:两者都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两者都以实践活动为产生的基础;两者都以人脑为产生的器官;两者都属于个体的精神范畴。总序指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不是机械相加,而应是有机地结合。其理想的状态应是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表述为‘心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二者的相互结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心育课中融入德育内容,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二是在德育课中融入心育内容,德育与心育有机结合。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达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境界,都可称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心理教育的一种形态或道德教育的一种形态。
  2.“育心育德融为一体”的可能与好处
  我们探寻了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具有共同性,从而表明心育与德育具有内在联系,有可能实现心育与德育相互有机结合,即可能做到“育心育德融为一体”。此外,下面我们将说到的各个课题试点学校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情况,也可证明这一点。各校教育实践中涉及到的责任感、进取心、友爱、协同、合作、关心环境、热爱生命等,既是心理品质,又是道德品质。即这些品质具有心理的和道德的双重属性,这是德育与心育可能融合的基础。
  “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很有好处。心理素质是中性的,在人的体、智、德、美整体素质中,道德素质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有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二是具有发展导向作用。也就是说一旦心理教育融入了道德教育,心理的发展,以至于整体的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了合乎道德的内在动力和导向。“育心育德融为一体”对道德教育也有积极作用,一是为德性(也为体、智、美素质)的形成、发展提供优良的心理基础;二是促使德育也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这在下文我们阐述各个学校的经验,特别在最后阐述各种课外心理—道德教育形式中,便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3.课题试点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
  不少参加课题的试点学校除参与丛书的编写外,还自编了校本教材。例如,苏州的觅渡中学、苏州三十三中、南京五中、南京金陵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无锡荣巷中心小学、海门东洲小学等。东洲小学参编的《心理教育》小学部分12册,直接用作了校本教材,供一到六年级学生使用。
  南京五中杨静平老师编写了教师指导用书《高中心育活动》(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心育与德育结合得比较好的范例。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学习内容是高中生日常学习生活所关心的、希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如怎样培育集体荣誉感,如何合作共事,如何培养责任感、进取心,如何友爱同学、尊老爱幼,如何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如何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人等,较好地体现了心育与德育的相互结合。二是本书的活动目的明确,教材“留白”甚多,教育内容多通过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生成。五中在德心融合教育方式方面,重视通过合作学习,通过故事、名人名言等形式,把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密切结合在一起。
  南京金陵中学以苏华老师为首,开发了“班级心育—道德教育活动课程”。他们的做法是:(1)修订“九五”期间自己制定的《班级心理教育纲要》(打印稿)。纲要在分析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基础上提出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班级心理教育主要依据。(2)研制“班级心育活动设计”,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欣赏我自己”“从黑洞中走出——高考复习效率大家谈”“直面困难”等)。(3)开掘学军、学农、社会调查中的心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潜能。可见该校重视把社会实践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很好方式。(4)创建“绿荫网站”,为中学生的网络学习、心灵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该校重视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表明老师们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新思维。
  苏州市觅渡中学徐洁老师自编 了德育与心育结合校本教材《心灵的成长》。内容包括关心、帮助朋友,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塑造美的青春形象,学会正确认识、处理早恋,爱父母、尊重父母,理解和尊重老师,学会面对人生的艰难和失败,学会关心自己的环境,做环境的朋友等。全书18个专题,融入了较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此外,徐洁老师编写的《故事告诉你》中,每个故事后面的“故事感悟”都蕴含道德哲理和人生智慧提示。这是运用故事作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好形式。
 苏州市三十三中以班级心理游戏为载体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该校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研制开发了班级心理游戏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心理—道德教育新形式。华意刚校长编印的《心理教育游戏活动》共编入了22个游戏。这些游戏富有趣味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又一好形式。这里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不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只要参与了游戏活动,学生就经受了一次学习和训练。例如,游戏的组织是团体形态的,因此,参加者就受到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的训练。游戏要经历的几个阶段也都具有教育价值: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承担义务—相互信任互助—分享领悟(合作的价值、友谊感、成功感)—正确认识自我(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4.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的,是赣榆县17所中小学积极探索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问题。该县教育局先后编印了《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初探》(内部印刷,2000年)《德育与心育相结合再探》(内部印刷,2001年)。他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赣榆县的实践表明,即使在经济、文化、教育不很发达的苏北农村,学校也可能实行心理教育。我在“再探”一书的“序”中,提出了应当重视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积极地在广大农村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教育研究问题;二是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的问题”,并认为“赣榆县的心理教育就是在农村学校开展的,而他们所探讨的心理教育经验,也应该是适合中国农村学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是在探寻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之道”。
  这虽然是一个县对农村心理—道德教育的初步探讨,却代表着我们心理—道德教育发展和研究的方向——本土化、东方化。我们难道不应当给予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吗?!
  二 、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
  2000年,我在《班级心理教育与班主任》(《江南时报》,2000-6-26,第3版)一文中曾说:“‘班级心理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组织形式……在我们课题试点学校中,有的在部分班级,有的在全校范围内(如南京的金陵中学)都采用了班级教育的形式。”当然,除金陵中学外,还有其他一些课题试点学校,也把心理教育课列入了课程表,全面实施班级心理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的功能和目的就是育人。班级作为“社会—心理”组织,是学生心理与道德成长最切近的环境。班级教育系统即班主任为实现既定班级教育目标的特殊操作系统,当然也是实施班级心理—道德教育的特殊操作系统。其各个子系统,包括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班级教学、班级集体、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级教育合力等,都可作为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子系统。班级教育目标与计划可以包括育心育德的内容;班级教学可作为心育固定的形式;班级集体可以成为学生个性心理—道德发展的舞台;班级活动是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基础;班级文化对心理—道德具有熏染、儒化的隐性教育作用;班级管理可以为学生的心理—道德成长发挥管理运筹职能;班级教育合力一旦形成,就可拓展教育时空,把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包括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变为整合一致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络。
  当然,班级教学中的心理—道德教育,不仅仅也不应当仅限于心理课程的教学,它还可以也应当通过其他各个学科教学来实施。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主动创造精神,能根据学科课程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心理道德教育,这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基本方式。说它是基本方式,是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占时间最多,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时间保证。
  如何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老师们的做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心育、德育相互融合的自觉性。有的老师上心育课举例时,用了品德方面的例子,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心育内容融进了德育的成分。我们听德育课时,也遇有老师阐述德的内容时,融进了心理的内容,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但表明了德育是可以与心育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具有了自觉性,就不是自发而是自觉地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其效果就更好。作为心理教育者,可以帮助其他学科老师确立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即形成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自觉意识。有的老师反思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发现该课程中含有丰富的心理—道德教育因素,如尊重、关爱、平等、开拓进取、磨砺意志、爱祖国、爱人民、社会责任感等。学科教师一旦确立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教学理念,就有可能自觉地发掘、运用教学中有关心理的、道德的教育内容进行教育。(2)除教学内容外,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如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纳入心理—道德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对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形成具有奠定科学知识基础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氛围等,都对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熏陶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优良心理—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训练作用;教师人格对学生形成优良心理—道德品质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都可能成为促进心理—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 有效手段。
  通过学科教学实施心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但是,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以外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都能够结合有关的内容加以实施。
  三、多彩的课外心理—道德教育活动
  课题试点学校的实践表明,中小学师生具有丰富的教育智慧,具有主动创造精神,他们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形式,并非是从书本上拿来的,而是自己创造发明的。只要我们到中小学去看看,就一定会为他们的主动创造精神所鼓舞、所感动!
  校园心理网站 金陵中学的心理绿荫网站已创办很多年。苏州市三十三中于2001年开始建立校园网站,其指导思想为“开放网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走进学生;贴近网络,师生互动”。在网上设立了“心晴苑·心理—道德教育”等专栏。
 校园心理剧 苏州中学、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南京市五中等先后开展了校园心理剧活动。多为学生、老师们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题材取自学校生活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富含心理—道德品质教育内容。有的还组织家长观看,学生、家长都写观后感,家长也成为了学校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
  班级心理游戏 苏州市第三十三中学把班级心理游戏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编印了几十个心理游戏并发给学生。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对我国传统游戏加以巧妙开发利用,变成了受学生喜爱的心理训练的好形式。
  校园节庆文化活动 不少试点学校都设有自己的校节,如文化艺术节等,形成了校园节庆文化,心理—道德教育则贯穿其中。荣巷中心小学设置有“公益童话节”“野外求生节”“节水节”“护鸟节”“书香节”等。多么富有时代特色!与生态德育结合得多么好!该校每个月都有自己设定的校节,学校据此设计、制作了十分美观的“七彩节日”年历,深受学生、老师、学生家长的喜爱!多么好的教育艺术!多么好的创造!
  快乐心灵家园 无锡荣巷中心小学多功能心理教育中心,是集心理训练、心理宣泄、心理咨询、心理自助于一体的心育活动场所。其心育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心灵自助餐”“碰碰打击小屋”“音乐轻松小屋”“直抒胸臆墙”“朦朦跟你谈”“心理热线”“心网聊吧”等,这样多彩的快乐家园,怎能让同学不喜欢它?
  快乐小屋 南京孝陵卫中心小学的“快乐小屋”, 是充满童趣的、美丽的、温馨的、快乐的“小屋”,是很有特色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同学们进到快乐小屋,学到了知识,扩大了眼界,解除了烦恼,获得了快乐,直夸奖其是个“神奇的小屋”。 该校总结了《“快乐小屋”心理—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效:
  (1)用快乐小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与道德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快乐小屋是心理教育的一种设施,有温馨的环境布置,富有童趣的设置。从创办的第一天起,就吸引了全校学生。(2)快乐小屋为小学心育与道德教育的交融提供了经验。该校先后四次承办了市、区的心育工作现场会,多家媒体对该校德育特色作了报道。(3)快乐小屋附设了“快乐自助园”,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了自我教育。(4)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他小学、中学也有类似“快乐小屋”的“心语小屋”“轻松小屋”“阳光小屋”等等。
  心理—道德教育有如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有诗性的教育形式,远比单纯、呆板的道德说教、道德灌输受欢迎。   []
  以上这些活动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老师们和同学们共同创造,共同参与的,并且都力求童性化、活动化、校本化、本土化、东方化。
  学校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心理—道德教育,是如此美丽,如此诱人!这些美丽诱人的心理教育,难道不是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