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能为课程与教学活动所用并满足其需要的一切素材和条件。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等性质。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上与品德课程具有诸多相同点,因此,通过二者资源的整合,可以激活品德课程资源,使其更好地服务课堂,促进学生成长。
一、整合角度多元化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丰富而多元的,既有源于现有教材的文本资源,更有来自教育对象——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等。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教材,但具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指定领域,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实际与地方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架构内容。
从内容领域来看,两门课程具有诸多相同之处,因此,课程资源整合的角度也是多元的,可以通过更新、拓展、凝聚等,整合二者的课程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品德课教学。
1.更新教材资源
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根据课程标准研制的品德教材具有系列化、主题化、开放化等特点。教材以文字、图片、留白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又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参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发展,作为固定化文本资源的教材又具有滞后性。
将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能合理重构教材资源,在呈现形态、内容拓展上作出全面改观。教师可根据品德形成规律和学生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删,在活动中,根据教学需要调整单元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平面教材立体化。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教材以图片形式呈现了周边环境污染的现状。平面、陌生的图片很难激起学生情感,对此,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所生活社区的环境,拍摄相关场景照片等,在耳闻、目睹、鼻嗅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的体验真切生动,感受也必然深刻,课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2.拓展生活资源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其他的生活空间。”学生的生活就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学生的生活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拓展生活资源,能为品德课堂引入源头活水。
整合资源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走向生活。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家乡知名企业、社会福利院、特色景区等资源,使其服务于品德教学。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请到我的家乡来》《可爱的家乡人》等,都是以热爱家乡为教育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家乡的特色景点为课程资源,领着学生走进家乡,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开展丰富的活动。
另一种方式则是将生活引入课堂。例如,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时,教师注重挖掘校园生活资源,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分组采访教师、保安、食堂工人、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统计其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环境等,并在课堂上呈现采访视频。学生观看后纷纷感慨:原来他们为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在默默付出,我们却熟视无睹。学生由于被深度触动,而萌发了感恩之情。诸如此类的生活资源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拓展。
3.凝聚问题资源
课程资源的整合是一种加法,它在开发利用、拓展补充中不断丰富,但最终必须服务于课堂教学与学生成长需要。教师须通过筛选,从千姿百态的生活现象中选取课程资源,既要弘扬美德,也不回避问题与错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辨别是非与道德判断能力。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伊始,针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利用与过度开采现状,引导学生思考与解答:自然资源包含哪些?目前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是怎样的?你身边有哪些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何好的建议和做法?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学生除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资源,还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获取其他信息资源。随着问题探讨的深入,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现状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不良现象深恶痛绝,自然资源保护意识逐步加强。
引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辨析、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中明白真理,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有利于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整合方式多元化
整合是一种聚焦,能将散落于各处的资源聚集起来为教学所用。整合也是一种选择,只有最合适的资源,才是最有价值的,它必须为教学需要服务。运用整合策略,将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效聚集,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不同的资源,因而,资源整合的方式也应是多元化的。
1.主题式整合
现行苏教·中图版品德教材采用单元主题编排的形式,在各年级教育主题统领之下,每册教材包含三至四个单元主题;而每一单元主题下再分设相应的教学内容。因此,同一个单元主题下的教材内容有许多相近之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整,并运用研究性学习开展主题式综合学习。
一是开展基于教材的主题学习。教师可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或变序,由一个主题统领一个单元的不同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教学中,教师对《媒体连着我和你》《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两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整合。以“关于现代媒体的研究”为活动主题,开展系列研究活动,让学生分别探究电视、网络、报刊、广告等不同媒体的利与弊。
二是开展拓展性主题学习。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进行合理的拓展活动。譬如,“家乡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压岁钱的来源和使用的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相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培养其自主探索精神,促进品德发展。
2.开放式
整合
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体现为课程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开放等。这一理念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符。因此,通过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运用开放式整合,能进一步拓宽品德教学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学空间的开放。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搜集资料、采访参观、社区服务等活动,将品德教学的空间无限延展。
其次,指导群体的开放。根据教学需要,品德课教学指导教师不再局限于某一位教师,而是充分运用身边的人力资源,体现人人都是指导教师的理念。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在遇到火险时如何科学地自我防护和逃生,教师邀请身为消防员的学生家长,为学生讲座、指导、示范,并在课堂开展模拟演练活动。
第三,教学方式的开放。除了品德课堂常用的探究、体验等活动方式,还可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领域,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将活动主动权下放给学生。例如,某教师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南湖游船》一课教学中,开展了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要求和教学专题网站,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并将品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整合
品德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珍视学生生活的价值,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其自主性。基于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在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中,教师可创设更多的学生参与的契机,实现知行统一。
首先,体力上的参与。通过学生参与劳动或动手制作,实现做中学、做中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制作报纸活动,各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合理分工,或绘画,或书写,或查找资料,让每一个学生各尽所长。由此,让学生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在小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成长自信。
其次,脑力上的参与。教学中,可通过开展辩论赛、擂台赛、撰写宣传海报等,激励学生表达自我,展示个性创意。
整合是一种途径,也是一种策略,通过整合,能起到“1+1>2”的效果。品德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必将为品德教学带来新的生机,让课堂绽放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8.
[3]姜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方式[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4]杜秀英.论思想品德教育与实践活动课的整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15).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苏州 21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