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均由聋哑或智障学生组成,这些残疾学生思维发展迟缓,身心发展不平衡,听力、智力残疾程度不一。各方面因素的复杂性,对从事特教教育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个挑战。
我们校的学生均是由耳聋、智障学生组成,作为他们的任教老师,从担任对他们的教学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要着手全面了解我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家庭状况,特别是弱智儿童,由于智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得不到正常人应得的关怀和照顾,有的遭父母的唾弃、责骂;有的遭同学、老师的冷落,有的甚至遭亲人的歧視。这样使他们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等。如果教师对弱儿用简单粗暴的训斥,以冷漠的眼光注视他们,那么他们就会萌发比正常学生更为强烈的恶性行为,从而造成师生间不易消除的情感隔阂。相反,若我们要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去教育辅导他们,辅之以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关怀,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如我校培智班的一个同学,由于先天性脑瘫,生活上基本不能自理,而且智力、语言、肢体等方面都有严重障碍,天天流口水,脖子上天天围着毛巾,以致于同学都排斥他,不和他玩,其实最让同学们远离他的原因是,他常常把大便拉在裤子里。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都会和家长一起帮他洗干净,之后常和其他学生一起分析如何帮助这位同学:有同学说要提醒家长注意他在家的饮食,少拉肚子;有同学说要经常注意他的异常举动,及时带他到卫生间大便;还有同学提议要他家长给他买尿不湿,经常更换等等。通过交流,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爱无处不在。
聋哑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大多数都存在自卑心理,其直接表现在行为上比较懒散,容易形成依赖性,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从小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劳动创造人生”、“劳动最光荣”的道理,从小形成独立自主意识。在我们特教学校,有一半学生在校住宿,而且年龄比较小,之前从未离开过父母,依赖心特别重。因此,班级管理的内容除了指导学生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打理好自己一天的生活起居。督促学生把好的生活习惯带回家,让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变化,感受到学校教育的成功。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上也不再那么自卑了,自信心增强了。他们发现自己满是灰尘的脸变漂亮了,自己的辛勤劳动还可以使校园变得整洁干净,“原来劳动可以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快乐”!更开心是家长,他们一旦感受到了自己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未来也减少了许多担心!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不可分割的,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有可能成功。聋哑、智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特殊性更使家校联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聋哑、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很多学生的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有别于普通同龄孩子,他们要不放任不管,要不所有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代替,什么事情都不放心。曾经就有不少学生的家长担心孩子离开学校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而提出让孩子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里读书。其实,经过学校几年的正规教育,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有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学习还可以掌握一技之长,也完全可以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劳动,比如工厂里的简单操作,还有企业的后勤工作,如洗碗、扫地、整理衣物等等。然而由于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能力不够自信,没有机会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施展他们的一技之长,更没有机会走出家门。因此,身为他们的老师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让这些孩子们的家长树立信心,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让孩子们知道“我能行”,鼓励他们勇敢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总之,特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只有家、校密切合作,教师与家长相互交流思想,沟通信息才能达成教育共识,达到教育手段、目的的一致或互补,取得最佳的效果。
唐薇薇(单位:吉林省永吉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