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2016-05-12 14: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1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严峻考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1问题意识


  思维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121.问题就是疑点,它是一个人面对某种不认识的东西而又不能应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弄清它时产生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古人指出了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引起的.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意识到问题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牛顿正是从观察到苹果落地这个事实开始提出了疑问,产生问题并解决,从而最终导致了一个伟大的发现.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只有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才能激发学习中的思维火花,而且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越富有创造性.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当今的课堂教学,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所谓的启发式提问中被动地进行学习,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怎么还不懂?这些教师的观念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应该懂了.而事实上学生能够具有某些知识、能力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要有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与能力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的发展绝不是伴随知识的学习而与之俱来的,必须依靠教师有意识地开发.那么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力求做到学生的事学生自己办,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课堂上教师要静下来,学生要动起来,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次,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讲:“大学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大学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这三者不是绝对分开的,要融为一体.”知识是载体,是基础;能力是展现,是升华;素质是核心,是智慧的结晶.掌握知识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前提条件,没有渊博的知识,不可能有很强的能力,更谈不上良好的素质.“能力立意”一词自1999年教育关于高考内容改革文件下达以来,被教育界广为使用.就考试评价领域来看,能力立意在试卷框架结构上要突出较全面的能力因素、多元化的能力层次结构和合理的难度分布;在命题构思上要坚持考查用数学基本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以此强化能力点的设计,淡化烦琐的运算和冗长的逻辑推理14.既然高考命题突出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动向,教师也必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学生不断的质疑、发问、深思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最后,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活动”的关系.确立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给学生营造开放的课堂和开阔的空间.学生不敢提问是因为有许多心理顾虑,总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大家都知道的,怕被同学讥笑、老师批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清除心理顾虑.学生是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的,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可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例如爱因斯坦与爱迪生等;还要注意提高学生提“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懒得问“问题”、怕提问题的思想情绪,激发学生想提“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和异想天开,教师都不要嘲笑,要认真对待,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提错的问题启发他们探讨价值的“提问”要因势利导,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推动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


  22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融入到“四基”训练中《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在2006-2007年数学高研班澳门、宁波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四基”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将数学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和数学理论的应用,这三个阶段构成了数学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的完整过程.”对“双基”的看法应该是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双基”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缺乏.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要的是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能有可能,并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初步的经验.此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


  23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途径


  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学生无疑,教师宜诱之,学生有疑,教师宜释之.通过布疑一质疑一释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有的放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在课堂上给学生适当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冲突碰撞,使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被充分挖掘出来,思维被调动起来,达到一种主动探索的状态,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231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所谓“情境”就是“情景”、“环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情境”是指一个人正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境”表现为多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从学生角度来讲,“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 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存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171.


  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创设个情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这是不准确的,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起认识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又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在“三角形”分类的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很多个式样的三角形,然后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再提问:“对以上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有:为什么这样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分类后各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接着学生又提出了“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呈什么三角形的形状”等.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提问,还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例如在教学“正、负数”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提出来大家讨论.结果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号‘一’号是如何规定的?”、“添上正负号后与我们小学里的数量有什么不同?”等等,学生经过自学提出的问题都是自己最需要的,是学生急切希望得到解决的,学生探索、思考、讨论的热情当然会很高.这就改变了过去只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转的现象,让学生逐步掌握提问题的方法.


  232引发冲突,让学生主动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对学生来说存在疑问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问,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让教学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刚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并且引发了与学生传统认为的常例之间的冲突,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引出问题.


  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导解决,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相互讨论等自行解决问题.如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因为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在梯形中如果它的两条对角线垂直,可否用两条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这时教师要学生动手将梯形沿一条对角线分开,分别算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看一看,发现是可以的,这样通过归纳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条对角线长乘积的一半.


  23.4师生双问,提高提问的质量


  “教师问一学生答”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展开是完全沿着教师事先设定路线进行的,展现的问题也完全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这样学生就很难“经历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问题的提出既可以是学生方,也可以是教师方.其常见的教学模式有:情境一问题一建模一应用;情境一问题一讨论一评价;情境一问题一反思一问题;问题一讨论一发展一问题181.问题不管是谁提出来,只要提出的问题能有助于“数学化”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就是好问题.受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有时学生不具备数学的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从数学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对数学现象的思考.


  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做到:


  (1)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必须针对教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关键点.


  (2)问题设计要有适宜性,使设计的问题符合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


  (3)问题的设计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问题设计要有阶段性,在教学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应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问题设置.


  (5)问题设置要有艺术性.


  (6)是问后适当停顿,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复杂而系统的耐心.老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必将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曾光远,吴立宝,吴开腾,张涛

                           (内江铁路中学,四川内江6410012;内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四川内江6411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