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数学论文

大学数学期刊的起源及其科学传播意义

2016-04-08 14: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自近代中国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之后,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意识到教育发展与富国强兵的重要,他们在对治国平天下、物质建设、工程技术、自然科学与数学关系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积极提出了国内数学教育改革方案,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数学,在辛亥革命前后,这两项途径的良好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大学数学期刊也得以萌发和成长,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成为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传播的重要补充。

  

  一、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

  

  (一)中国高校数学系的发展1912年,中国第一个大学数学系一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当时叫“数学门”,1918年改门称系)。1913年秋开始招收新生,标志着我国现代第1个大学数学门(系)正式开始教学活动,是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开端。当时主持数学系的冯祖荀(字汉叔)是京师大学速成科师范馆的第1期学员,1年后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算学门主任,1922-1926学年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主任,在北京这3所高校数学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冯祖荀稍晚的郑之蕃,在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回国后,于20世纪20年代成为清华大学算学系的创建人之一。

  

  1915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增设数理部,标志着我国第2个大学数理部(数学系)正式成立。数理学部首任主任是刘资厚教授,第2任主任是物理学教授张贻惠先生(1920—1921学年)。数理学部首届毕业生28人,曾先后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除汤璟真、傅种孙外,其他如杨武之(1896-1973年)先生,于1919年在该校数理学部毕业,是数理学部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1923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师从数论名家L.E.Dickson,1928年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的博士论文,成为中国学者中以代数学研究而被授予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第一人。回国后,杨先生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工作过,数学研究成果累累,学生中英才辈出,通过他的学术水平、教育才能和组织能力,培养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20世纪中国的数学大师,如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骑、段学府、柯召等。其中,魏庚人(1901—1991年)先生,1921年9月以第1名的优异成绩被数理学部录取。从事了60余年中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工作,1950-1957学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是我国1950—1980年间数学教育专业惟一教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名誉系主任,陕西省数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2-1986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首任理事长。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招收女生最早的学校之一,1921年本科开始招收女生,男女学生同班上课,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1927年,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正式成立,1928年清华学校改称清华大学,郑之蕃举荐早年留学法国的熊庆来(1893—1969年)出任算学系主任,不久,在美国大学获博士学位的杨武之(1898-1973年)回国加入清华,1930年中国大学第一个研究生院在清华诞生,并于193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数学研究生。

  

  (二)中国数学留学教育的发展

  

  留学生学习的科目早期以语言学习居多,而在令嗣后出洋学生应分入各国农工商学堂,专门肆业,以便回华后传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则更是规定官费留学必须是理工科。庚款留美学生习理工者,亦十之八九[1]。辛亥革命前后,更多的热血青年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思想走出国门,到欧美日学习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在这其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数学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曾炯(1897—1940年),早年留德,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同时获1万多英镑奖学金)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抽象数的人。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代数函数域的可除性》、《代数函数域上的代数》、《关于扩拟代数封闭域层次论》。这3篇论文创建了5个定理和1个层次,既具有数学前沿的高层次性,又具有数学中的最基本性,被誉为“曾定理”、“曾层次”。它是今天大多数关于超越扩张的布饶尔群的研究基础,而且对阿廷一施赖埃尔形式实数域上二次型理论有重要作用界条件的线性积一微分方程i论〉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数学家。他在美期间与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共同创建了《科学》杂志,出版了大量的数学丛书、数学译丛和论文专刊等,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回国后,与其兄胡敦复等合办大同大学,并任数学系教授。

  

  赵进义(1902—1972年),1921年赴法国里昂大学公费留学,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数学博士学位和理学博士学位。早年曾加入法国数学会。毕业后受聘于里昂天文台从事研究工作。他在函数论中的代数体函数分支方面有着较高造诣。在《具有二分支整代数体函数的分析》和《代数型函数的反函数》中得出着名定理,曾得到国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和引用。他在系统研究Boutroux关于整函数的函数论及Iversen关于半纯函数的反函数论基础上,首先提出两支代数体整函数的反函数论。他的《复变函数论》,精辟地论述了代数函数、椭圆函数、模函数、比卡定理、正规函数族和反函数问题。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代数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创办数学系,数学人才培养开始着眼于国内,除了已经提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一时期成立的数学系还有:

  

  武汉大学(1922年,当时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厦门大学(1923年)四川大学(1924年当时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1923年)东北大学(1925年)交通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1930年)山东大学(1930年)河南大学(1930年)等。

  

  二、大学数学期刊的起源和发展

  

  (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杂志》

  

  在高等师范学校时期,数理学会于1918年1月创办《数理杂志》(MathematicalandPhysicalMaga?zine)是为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合刊的基础科学杂志。该刊共出4卷5期,停刊于1925年12月。傅种孙发表在该刊上的《几何学之基础^是中国报道几何基础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有杨武之、汤璨真、靳荣禄等在校学生任该《数理杂志》的编辑杂志内容丰富,发表有许多优秀作品。

  

  其前几期的内容,数学方面有积分、任意函数、归纳法、方程、循环小数、几何学、排列组合、数字游戏、算理哲学、数学教授法等;物理学方面有火焰发光原因、X射线与结晶构造、液体表现组织和引力、热力学、地球力学、相对论、电子论、电话、电机等;化学方面的内容有轻化氦热力学、无机化学等。其数学方面的论文以数理学会会长傅种孙的工作为代表;物理学方面的工作以着名物理学家张贻惠的工作为代表何育杰的(〈相对各论》亦颇引人注意;化学方面以中国化学学会的创始人吴承洛的《物质之构造》(连载)为代表。有趣的是,以教育学和历史学见长的许兴凯竟也在〈理化杂志〉》2卷4号发表《地球与力学》一文,显示了他青年时期的广泛兴趣。

  

blob.png

  今见《数理杂志》第3期,发表有石超的《求积分因子一得》;靳荣禄的《关于任意函数新导出之定理》;林立仁的《f+i^dx之推广》;孟广照的《数学归纳法〉>;汤璃真的《升任意次方法〉>;杜作梁的《方程式根之研究》;杨克纯的《约数与倍数》;傅种孙的《循环小数之方乘及方根》;张辑的《九点圆之研究》;徐灿云的〈几何学上三大问题之归宿》;陈庆晖的《三角形几何学概略》;张松龄的《溶度论(续第一期)》;廖国芳的《火焰发光之原因》;张鸿钧的《物理界重要发明史》;吴宝谦的《Lordkelvin传记》;张忠稼的《数学教授法〉。性半年刊,1918年5月10日创刊于湖北武昌,由该校数理学会编辑出版和发行。该学会初由该校数理部第一班学生曾璃益(昭安)、陈庆兆等人发起组建数学学会后,逐渐扩大至物理、化学,会名亦改为数理学会,其中学生为普通会员,教师为特别会员。会刊创刊之初,推教师黄际遇为编辑,方兴楚、李芳柏、王基荣、吴景鸿、吴道南(南薰)、沈溯明等为编阅。高师校长张渲和教师黄际遇撰《发刊辞》。该刊初为非卖品,仅索工本费0.25元,后委托书店代销,并在邮局办理登记手续公开发行。1918年至1920年间为半年刊,1921年1月出第6期后改为季刊,出至第9期后,约停刊于1922年上半年。存上海、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

  

  张渲阐明的办刊宗旨为:西学东渐,物质昌明,独我古国,犹守旧闻。生斯世也,何以图存?物皆有象,宜悉推阐,物各有性,宜悉察验,参伍错综,宜穷其量。凡此常识,非云玄深,课余论述,就正国人”其栏目有论文、译述、实验、调查、课题及其演义、文艺、杂俎、质疑、附录等。其先后发表的主要论文有:李芳柏的《奈端力学与非奈端力学》(创刊号)和《19世纪后物理学发展之大概》(第9期)周毓华的《物质之浅说》(第45期)。另有该校师生用单振子法测得的武昌地区g(重力加速度)值为979.766cm/s2的实验结果,以及对当时国内外中等学校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还载有科学小品文。

  

  (三)北京大学《数理杂志》

  

  北京大学《数理杂志》(TheMathematico—Physi?calJournalofTheGovernmentUniversityPeking)为综合性自然科学不定期刊。1919年1月创刊于北京。北京大学数理学会编辑出版,总发行所为北京大学数理学会事务所,分发行所为北京大学出版部和北京大学消费公社,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杂志的编辑员吴维清负责数学类,吴家象负责物理类,毛准负责附录;经理员为张叶云和江成标。从1919年1月出版至1921年3月,共出3卷5期,大致每年出版3期,合为1卷,出版日期定为1月1日、4月1日和7月1日。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其作者多为本校数理学会会员,登载的稿件以“属于数学物理或与数学物理有直接关系之学科者为限”。其征稿启事上说:校内外学者,若愿将其关于数理二学之着述由本志发表,本会同人,极所欢迎,增进研究数学物理之兴趣”为宗旨。所设栏目有:数理学会纪事、新书介绍、问题征解、译名商榷、世界数理新闻、通信以及杂类等。

  

  北京大学前身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2月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辛亥革命以后正式定名为北京大学。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北京大学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也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蔡元培推行“思想自主,兼容并包”的方针,认为大学不仅仅是按时授课和授予毕业生资格,还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是学术机关。基于这种思想,他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废门立系,使其成为文、理、法兼有的综合性大学。一时,各类学术人才云集各种学术团体林立,各种学术期刊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此之前,北大的学术期刊却几为空白。北京大学早期的数理学术研究也在这种背景下活跃起来。由蔡元培创办的《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期上即发表了王仁辅的《近世几何学概论》、冯祖荀的《以图像研究三次方程式之根之性质》和许光福的《Cauchy一Gaursat之定理及其应用》;第2期上除发表有许光福的续文外,还发表有吴维清的《积分方程》等数学论文。1918年10月27日,北京大学数理学会成立。校长蔡元培、数学教授秦汾、冯祖荀、王仁辅等均参加了成立大会。蔡元培致词说:数理之学,发达最早,应用亦最宏。……现在集会研究,实为必要之举,将来联合他校,以及敦请名人演讲等事,校中必竭力协助”。另外,王仁辅也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数理学会之大略,“以为数理学会借鉴之资'北京大学数理学会以研究数学物理为宗旨,随即创办了《数理杂志》。着名数学家秦汾为《北京大学数理杂志》作序说:吾校数学物理门诸君,既设数理学会,以为讨论切磋之所,复发行数理杂志,冀以研究之所得,及近日之学理,介绍于社会,意至善也”。所投稿件全部由编辑员送北京大学的相关数学教授予以审查,“以定去取”,应登稿件则由编辑员编定目次并作编辑处理后交经理员付印。值得注意的是,该刊除发表了数十篇数学论文之外,也密切关注着美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期刊。该刊创刊号即介绍王士枢先生有关美国哈佛大学数理学会的学术活动。另外,在“世界新闻”栏目内,也介绍了成立于1884年的意大利数学会(CircoloMathematicodiPalermo)及其于maticoPalerms的情况。《北京大学数理杂志》除在国内发行外,还传到日本进行交流。然而,20世纪20年代初期,因时局动荡,各校数理杂志先后停刊,《北京大学数理杂志》也于1921年3月停刊。

  

  (四)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季刊》

  

  《数学季刊》(MathematicalJournal)。1930年6月创刊于北平。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学学会编辑出版和发行,北平虎坊桥的京华印书局印刷。该校号房、各大学号房、文化学社、北平各大书坊均设有代售处。创刊号有数学会的《发刊词》。秦汾、傅种孙、张世勋、程廷熙、靳荣禄、王在德为编辑王牲球、刘书琴负责出版。至1994年7月,共出2卷4期。存国家图书馆等处。

  

  其旨在通过期刊“集有志学术与教育者于一堂,使远瞻学术之流波,近察社会之实况,研求众说,各出心裁……供司铎之采择;下论教学方法,备执教之参考”[尺“凡关于数学稿件,不论着述、翻译,均极欢迎”。在着作方面,也按民国四年的(〈着作权法》(1915一11一07)作了规定:凡已载本刊之稿件,其版权归本会所有,如投稿人欲保留版权,须于稿件上注明'保留版权’字样”[^其栏目和内容大致有攻研心得、演讲报告、名着译述、课程标准、教案、译名商榷、教本体例、中西数学史、世界潮流、调查报告、数学会学术动态、数学论文索引、数学新书预告等。其创刊号载有4篇讲演稿、6篇研究论文和问题及解答、1929年全国各大学招考新生数学试题答案、最近5年内中文数学论文及新书目录、代数译名、本会记事、本会简章和本会会员及职员录等。

  

  今见其创刊号发表有:冯汉叔的《最近数学之趋势》、《零不可为除数》;孙光远的《高度空间中之一次空间》;何奎元的《数学方法》;程廷熙的《新解析平面几何引端》;张世勋的《十万马克征解之问题》;王在德的《内切圆与旁切圆之对等性》;刘书琴的《正弦余弦之展开》;欧阳良柱的《自然数》;王绍颜的《垂心之特性》等。

  

  北平师范大学由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发展而来,分文、理、教育3个学院。1916年10月27日成立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会,以“研究数学物理、增进学识联络感情”为宗旨。该会由该校数理部首任主任刘资厚发起,作为数理学会名誉干事参与指导的数学教授有冯祖荀、王仁辅、秦汾等,并于1885年6月所办会报Penicomi&.‘1918年1月创办了《数理杂志》。次年数理化研究会又创办了《数理化杂志》,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将数学、物理、化学合刊的基础科学杂志。20世纪20年代初期,原各校组织的数理学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纷纷停顿,究其原因,因“变乱相循,国无宁日,廪忾不继,弦诵屡停,无由更事此不及之务,以故各校数理杂志先后停刊”,“迨后负责无人,会务停顿,更因国事纷纭,学校经费奇窘”,“迄十六年秋,当局禁止集会,数理学会无辜封闭”。至此,五四前后成立的一批数理学会活动全部停止。1929年北平师范大学数学会成立,它以增进数学智识、养成研究精神为宗旨,并于1930年3月创办了中国高等学校最早的专门数学期刊(数学季刊》。北师大的师生以繁荣学术、尽职于教育为己任,在当时我国教育界“海内出版,供不应求,大学习于西方,中学安于固陋,巨师鸿儒,惮译名之难,不肯以中文述作。后起风从,遂皆袖手,而中小学嗷嗷待哺之青年遂惟有抱坊间三五残篇断简以自娱,教者无从采择学生未由参考”之时,《数学季刊》遂采取‘凡学说之不见于中文着述者,虽陈不去;材料之有禅于中小学者,虽浅不辞”的办刊原则,使刊物内容与社会所需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刊物的特色,作为专门的数学期刊,在期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结论

  

  1.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8年1月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将数学与物理学合刊的杂志一-(〈数理杂志》,复于1930年6月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最早的专门数学杂志一《〈数学季刊》。据笔者考察,1918年至1949年全国高校创办了6种数学杂志,除本文第2章所述4种外,还有东南大学于1920年创刊的〈数理化》半年刊和厦门大学于1933年1月创刊的《厦门大学算学会会刊》。然而,高校更多的数学论文是发表在各校综合性的大学学报中,如1919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期即发表有王仁辅的《近世几何学概论》和许克福的《Canehy—Gaursat之定理及其应用》,第1卷第2期发表有吴维青的《积分方程》,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2. 大学期刊在传播知识,养成学术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笔者整理出来的各种数学期刊历史来看,大学期刊的数学教育职能表现在:一是成为师资的替代,特别是在留学或聘外国教习经费浩繁和本国教习多系不擅长数学的旧时进士、举人、秀才的情况下,成为一种廉价的应急教习;二是迅速的交流学术信息的功能,使期刊成为大学切磋学术的重要媒介,师生通过期刊,发表各种数学见解、思想、方法和新的科研技术既交流和传播了知识,又成为大学与社会间的一座桥梁。从教育角度讲,大学通过期刊,大大拓展和延伸了其教育范围,即由大学教育发展到社会教育;从期刊角度讲,新闻出版事业在大学生根,从而构成了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形成了大学期刊、专门研究机构、学术社团这三个最基本的学术信息生产和出版的群体或格局。

  

  3.教育传播,主要是通过教材、讲授、学习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这种传播既有其长,亦有其短。长处是通过面对面的讲授、交谈,使通过口头语传播的知识便于被接受,短处是这种传播局限于课堂或学校,传播空间有限,而且以口语为主的传播语言和符号体系,在深入系统地传播较深奥的学术内容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期刊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类型之一,却成为教育传播的重要互补,并将囿于学校的传播,变为在社会范围的传播。但其短处是缺乏面对面的亲切感和即时感,长处是可通过连续出版,连续传播的优势,系统深入地讨论一些深奥的学术问题,从而成为教育传播的完美互补。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