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孔子“忠恕之道”对高职师德建设的价值体现

2015-07-28 18: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有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必然会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高职院校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想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依靠一支团结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塑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到一代青年乃至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总体上讲,新时期的高职教师大部分都能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的做好表率。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高职师德也出现了一些另人担忧的不良现象。”
  首先,敬业意识淡漠,奉献精神不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过分看中个人利益,把工作紧紧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当成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崇高事业。不少教师不关注学校发展前程,只注重体现个性和自我价值。
  其次,是学术道德失范,近年来学术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壮大,学术氛围活跃,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些教师学术心态浮躁,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了评职,抄袭剽窃,花钱请他人写作文章,粗制滥造论文,弄虚作假等,这些行为和现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不良影响,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是一种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与学术腐败的现象。
  同时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现状认识不足,把学生成绩不好,全部归结为学生基础不好,接受能力差,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并让学生接受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缺少换位思考和感恩的心。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还是对领导、对家长、对学生都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无论什么事情都觉得理所当然。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知道感恩,如果我们缺少了传统伦理当中的最重要的这样美德,我们一定无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个最基本也是最艰难的任务。
  二、浅析孔子“忠恕之道”内涵
  孔子一生都以“仁”作为终极追求,在《论语》中109次提到“仁”字,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孔子对“仁”的阐述也不尽相同。但是《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论语·里仁》:子曰:“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
  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从心,中声。典籍中常以中心尽心作训释。“忠强调的做事情不存私心,尽全部的力量去做事。它强调的是以己度人,把他人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且,他人并不仅仅限于君,而是既可以君,如《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也可指臣下的忠,如《荀子·臣道》:“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还泛指与他人相处时的忠,《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因为忠意为不存私心,尽心尽力,忠才是真实的诚实的。所以,在古籍中,忠常与诚互训,《六书精蕴》:忠,竭诚也。而且两者后来连缀成忠诚一词。忠诚也不仅对他人,也指对自己。
  对于恕,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因此,恕强调的是由己及彼的心理过程,儒家强调有差别的爱,是个由近及远的过程,但所有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由本心出发,换位思考理解别人,这是对自我的要求标准,而这种标准所达到的正是孔子推崇的最高境界“仁者爱人。”
  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术界对忠恕的内涵界定也有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理解:第一,认为忠、恕是实现仁的两种方法,认为忠是从积极地角度阐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认为恕是从消极的角度阐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两者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第二,体用关系。朱熹认为: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忠”是根本,“恕”是枝叶,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第三,“忠恕是在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应该遵守的方法和原则,二者作用都是克己,同时强调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
  三、用孔子“忠恕之道”指引高职师德建设
  通过对高职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结合对孔子“忠恕之道”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孔子“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不仅是践行“仁”的思想的“一以贯之”之道。同时,也是高职师德建设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首先,以“忠”对事,如果我们对所从事的高职教育能够真正做到尽心、尽力不存私心,把国家、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来教育,那么就一定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不求回报,也就不会再因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要求,“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而克服敬业意识淡漠,奉献精神不强等问题。同时还要忠于自己之事,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认识,从而克服学术作假、投机取巧等问题。
  其次,以“恕”对人,恕不 仅仅包括我为人做事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包括着人为我做事时我应如何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无论是对领导、同事、还是学生,如果我们能常怀感恩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从自身寻找缺点和不足,从而学会包容,学会理解,那么校园、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最后,以“忠恕”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根本的,同样的,高职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更重要的还在教师自律,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忠恕”之道作为践行“仁”的方法,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果真能在做人、做事中以孔子“忠恕之道”自律,那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言传身教的合格的高职教师。
  总之,孔子的“忠恕之道”是解决高职师德建设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但因为学校和个人对传统伦理的认识不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传统伦理中很多的合理内核,对解决当今社会理想信念缺失,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等问题都有重要作用。今后本人也将有鉴于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尽自己绵薄之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