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为了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部分知识,期末复习时应注意选择好问题解决的复习形式、复习内容,做好知识的系统梳理、比较异同和沟通联系,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一、定位,在复习目标中体现人文性
期末复习不仅要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建立科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1.通过对“问题解决”知识结构的梳理,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本册教材“问题解决”的知识点,构建其知识网络。
2.改善复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复习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趣,在情境中盘活知识点
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新课后再学习的过程,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由于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引导复习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要复习的内容融入其中,激起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课中。
如,在“问题解决”复习开始时,教师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5只白兔,4只黑兔。”教师边说边用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要求看图列式。在复习图文表格式解决问题前,教师又创设情境“草地上有一群跑来跑去的小兔”,随即课件出示,并述说题意。在复习文字解决问题前,教师再创设情境“不远处又跑来了一群小兔”,边说边用课件出示求两次跑来的小兔总数。紧接着,教师继续创设情境“要把草地上的小兔捉9只放进笼子里,已经捉了5只,还要捉几只?”同时出示这一减法计算的问题解决。
这样,通过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学生处于“欲求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他们对所复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
三、厘清,在变化中沟通知识点
为了更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在进行“问题解决”复习教学时,不宜只是单纯地将已学知识简单再现,而应指导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串联起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引导复习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把基本知识点理清。复习时可按以下两个层次进行:
1.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先课件出示:5只白兔,4只黑兔。再把白兔和黑兔圈起:
2.图画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通过擦去线条,保留图画并改成图画式问题解决的形式:
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交流、课件呈现的方式,把看图列式和图画式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看图列式复习加减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图画式问题解决,注重数量关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有利于学生独立建构,激发思考,张扬个性,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与创造,而且还学会选择与分享。
四、对比,在辨析中构建知识框架
数学复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复习过程要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清晰把握和深沉感悟。为此,在复习时,可采取对比的方法使不同类型的问题解决的数量关系更深刻地凸显出来,使学生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复习图文表格式问题解决的对比。
课件出示表格: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题都是求“现在有几只”,但计算方法却不同。前一题是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计算;后一题是求“现在还剩多少只”用减法计算。重点要让学生观察比较“现在”是指的哪种情况,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加、减法的意义。
2.复习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出示下面一组题:
(1)草地上先跑来5只小兔,又跑来4只,两次跑来多少只小兔?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了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最后组织学生比较第(1)题是求两次跑来小兔的总数,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都要用加法计算,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不同叙述的加法问题解决,避免看到“跑走了”就以为是要去掉而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用减法计算。
3.复习图文表格式和文字问题解决的对比。
在解题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复习中应注重“对比”,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使他们对错例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做是正确的,进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出示下面一组题:
(1)
(2)草地上先跑走了5只小兔,又跑走4只,两次跑走了多少只小兔?
列式后提问: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条件都是跑走了5只。不同:计算方法不一样。第(1)题是求跑走后现在剩下的小兔数,用减法计算;而第(2)题是求两次跑走小兔的总数,用加法计算。)
五、梳理,在主体探究中建立知识联系
复习课要注意知识再现时引导学生通过“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等自主复习方式,启发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理清知识脉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如边讨论、边点拨、边归纳、边用课件显示。如下:
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课教学,既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与补充,也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整体观的建立,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深化,在补充与完善中形成知识技能
复习课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巩固知识技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因此,期末复习时要在前面梳理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发展性的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巩固知
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联系实际,增强技能。
复习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
(1)小丽和小红各有8颗糖,两人一共有多少颗糖?
(2)小明做纸飞机,上午做了8架,下午做了9架,一天做了多少架?
(3)同学们要栽9盆月季花,已经栽了6盆,还要栽多少盆?
(4)东风路小学有7个小皮球,一年级(1)班借走了5个,现在还有多少个?
通过上述的练习与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同时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查缺补漏,形成技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2.延伸拓展,提高技能。
经过上述的复习过程,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得到强化,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一定的综合性练习,练在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处,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
(1)“六一”儿童节到了,一年级两个班的小朋友要做同样多的大红灯笼,一年级(1)班做了7个,一年级(2)班做了9个,问哪个班剩下的大红灯笼多?
(2)选择题。
①池塘里游走了6条金鱼,还有8条。_____
A.原来有多少条金鱼? B.现在还剩多少条金鱼?
C.一共游走了多少条金鱼?
②池塘里有7只青蛙,跳走了2只。_____
A.原来有几只青蛙? B.还剩几只青蛙?
C.一共跳走了几只青蛙?
(3)看算式编题。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加法计算的题目。
出示算式“9-2”,要求学生编出3道不同类型用减法计算的题目。
总之,复习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博大精深。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立足于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复习课才能上出精彩,“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