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施行“疗梅之术”,让小学语文教学展现生态之

2015-07-24 09: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读此文,深感先人的“疗梅方案”与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古为鉴,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典型问题,尝试以“疗梅之术”作为治疗课堂教学顽症的良方。
  一、察色望诊,观语文课堂“病梅”之态
  《病梅馆记》一文,作者指出梅的健康生长姿态应为“直、正、密”,但梅的天然之姿却遭世人所弃,病梅的“曲、欹、疏”被广为推崇,显然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观,以扭曲本真为美,以丧失生机为美。静观当前小语课堂,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的洗礼,在理念构建层面,语文学科确已彰显革故鼎新之态,但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效益仍不够理想,依然显现着“病梅之态”:教师在课堂中的“独裁地位”没有改变;教师习惯依照惯有套路,施行“揭示课题—识字学词—分析课文—巩固练习”的旧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问题,漠视了学生个体成长的多样性……
  二、把脉会诊,悉语文课堂“夭梅”之由
  龚自珍认为,梅的病态是由于代表社会文化主流的“文人画士”特殊的审美取舍所致,其实隐喻的则是封建制度下病态的选用人才的标准,这才使得“文人画士”趋之如骛。那么,当下语文课堂呈现的“病梅”之态又有何因呢?
  1.视应试至上
  在应试至上、分数第一的背景下,语文课成为字、词、句、篇章的训练课,精彩的课文被解读成无情无味的“文字零件”。教学流程的设计看似环环相扣,词句训练得扎实到位,实则忽视了学生在自然常态下的正常的心理、行为反应,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培养的是片面发展的人。
  2.唯经验是从
  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将一篇课文分解成课时教学,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最后回到整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主体的地位,个性差异被抹杀,以共性代替个性。
  三、对症施诊,行语文课堂“疗梅”之术
  龚自珍心生疗梅之念,并将愿望付诸于行动,“辟病梅之馆”“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我们的语文教学亦应如此,要顺应孩童天性和成长规律,实现语文学习过程与生命成长过程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提升。
  (一)“解其棕缚”,让学习空间天高地阔
  1.构建语文学习的“生态园”
  教室是一个物化的环境,我们应努力将教室建设成“语文生态园区”,激活学生的参与欲望。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美化教室环境。如设立植物一角,让教室绿意盈动,花草飘香;建设图书角,让教室汇聚好书,充满书香味;扮靓墙壁,让墙报“会说话”……(2)变化座位排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方式所需,座位形式应改一层不变的“秧田式”为灵活机动的马蹄形,或环形,或“U”形……方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3)发挥多媒体效应,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辟语文学习“大视界”观
  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标也提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应从现实世界的多彩生活中去寻根溯源,让生活之源为语文学习引入清流,提供滋养。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1)拓展学习内容,用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体验来充实课堂,真正体现“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如教《云房子》时,让学生观察记录云的变化多姿,阅读有关云的科普小短文。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为课堂学习提质增效。(2)开展语文活动,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催化剂。如结合年级特征开展“查字典接力赛”“故事时光屋”“美文诵读展示台”“情景剧演播厅”“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户,拓展他们施展语文才能的天地。
  3.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这儿所指的“对话”,不是狭义的语言范畴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包含师生、生生、师生对文本及编者的自由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多重对话的平等参与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对话。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使学生在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中,读得投入、思得专注、学得主动而愉悦,在读、思、学过程中找到对话的切合处,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的沟通,进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二)“纵之顺之”,让个性发展轻舞飞扬
  1.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等方面存有差异,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者在教学的各种环节中,提供“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菜单式服务。
  (1)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方向指南,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学习目标的确定应遵循学习主体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学生都能达成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学有所获,学有所乐。结合日常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一种是教师提供目标菜单,由学生自行选择。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设计了三种学习目标供学生自选: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用口头语言描述诗中的景致。②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用画笔描绘诗中的景致,并将诗句题于画中。③模仿学过的文包诗的课文,将《宿新市徐公店》编写为一个故事 。这样的目标菜单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差异而定,引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确立自己的达成目标,享受学习过程的喜悦和获取成功的乐趣。第二种是学生共商目标,教师适当引导。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质疑。于是,学生有的想了解水上飞机的外形特征,有的想知晓水上飞机的功能和类型……这质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目标逐步达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最想了解或最具价值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探究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愉悦感。
 (2)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在儿童的心中,都存有一杆属于自己的文化价值的标尺——童真、童心、童趣。这是成人的世界观中所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将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选择认为最具价值或是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在教学《鸟岛》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鸟岛春天和夏天不同场景的相关段落,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深入研读,赏析字里行间的不同情趣,然后选择其中的一个季节,采用导游讲解、视频解说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由于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学得兴趣盎然。
  (3)自行选择学习方式。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对学习的方法也具有不同的适应水平。因此,应鼓励学生采用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最佳的学习方式,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秦兵马俑》一文的教学,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兵马俑类型和形态的段落的:“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组自学。喜欢语言描述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兵马俑的不同形态,练习当导游;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互相指导尽情练读;喜欢表演展示的同学,可以模仿各种兵马俑的姿态,并作讲解;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将搜集到的资料凑在一起作个交流……”这样不受约束的学法,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效果不错。
  2.珍视个性的文本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由于受到心理发展、知识储备、阅历等诸多客观原因的制约,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立于儿童独有的视角,与成人常规的理解存有偏颇。然而,这些解读却常常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作为教者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提炼问题,引导探究,保护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1)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学成于思,思始于疑。学生在个性阅读、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有领悟,也有疑惑,这是个性发展的外显特征。因此,作为教师要珍惜这些“异常”想法,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比如,教学写景美文《月亮湾》,当学生读到“河岸上长着许多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这句时,教室里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桃花是单纯的一种颜色,而这里朝霞应该是各种色彩融合在一起的,它们并不很相似,这个比喻不恰当。”很快,该生的想法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同,甚至有人以《夕阳真美》中一句为证进行辩论:“‘夕阳把身边的云染成了红色、黄色、紫色……’,晚霞这么多颜色,朝霞也一定如此了。”……对于学生的质疑,教者并不是直接解释,而是让他们充分讨论后再出示相关图片引导他们再次朗读。
  (2)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课标提倡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同样,学生因个性差异,置身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元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可以放飞想象、展现个性,完成个性化阅读。比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悟雏鸟对主人由陌生到亲近的过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的环节:由教者扮演主人,学生扮演小珍珠鸟,并用一串问题设计了对话的情境:“小家伙,起先你为什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你在想什么呢?”“小家伙,你“嗒嗒”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角色扮演使学生在对话中得以尽情想象……
  《病梅馆记》中,作者坚信“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但感念自己“暇日”无多,“闲田”不足,疗梅力量有限,也是在感叹一己之力不足以挽回人才备受压制的黑暗现实。笔者认为,这是因作者处于自身与历史的局限之中。而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且在一定程度上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使我们信心满怀地期待语文学习能尽早呈现自然姿态,展现生态之美。   []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