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引领小学生在诗词教学中的意象生成教师学习方

2015-07-24 09:1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教学中意象的生成,就是指学生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浮现的是形象,进入的是意境,可以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思想启  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唯有走近、走进课文意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感应,即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如果不重视意象的体悟,过分看重意思的解释和空洞的说教,人文教育就会显得苍白失落,美妙的诗词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诗词往往都托物寄意,物我相融,不重雕镂形貌而重摄取神韵,借以自我写照。如何让学生体味词人在词作中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呢?如何让学生深入体味词中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呢?笔者认为教学诗词时,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从直觉感受、想象感受、体验感受这三个层次来进行,在这一波三折中使得学生获得的意象能够逐层深入,走向深邃。
  一、以直觉来感受词意象
  以直觉来感受词意象,就是对诗词中的文字,在进行“立体扫描”的基础上,让学生与诗歌表面的节奏、意象等进行直觉对话。
  {片段一}
  师:词中有画,这两句词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在脑海里。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师:浮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呀?
  生1:我看到有一座断了的桥,天快要暗下来了,还刮着冷冷的风。
  师:眼前的梅花又如何呢?
  生2:一株梅花在风雨中孤零零地开着。
  生3:风雨中,有的梅花落到了地面上,被碾碎了。
  师:从同学们描述的画面中,老师读到了此时梅花的心情,一个字——愁。(板书:愁)面对着冷清寂寞、凄风苦雨,这荒郊野外的梅花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梅花心中的愁吗?(指导朗读)
  二、以想象来体味意象
  以想象的方法读诗词,就是与不在场的诗人的思维进行追踪、捕捉、辨析的同时,阅读者还原并扩展诗中的隐喻、想象。多层歧义的宽度与深度,成为阅读者与诗人之间类似比赛式的智慧对话。
  {片段二}
  师:了解了背景后,同学们,你对这个“愁”字肯定又有新的感受,是吗?
  师:陆游他为什么而愁?愁得怎么样了?
  生1:为不能拯救苦难中的老百姓而愁。
  生2:为不能打击金兵,收复山河而愁。
  生3: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
  师:同学们读着这个“愁”字,你眼前出现的陆游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4:陆游双眉紧锁着,低着头在叹气。
  生5:他满脸的疲惫,皱纹很深。
  师:同学们看到了陆游的面容,你们还看到他的头发吗?
  生6:他的两鬓已经斑白了。
  生7:头发也稀稀疏疏的了。
  师:陆游此时会感慨地说什么呢?
  {片段三}
  师:谁在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1:是毛泽东在笑,他为战胜了困难而开心地笑。
  生2:是大地母亲在笑,看到了儿女这么坚强,战胜这么大的困难,欣慰地笑了。
  师:这个开心笑的人还会是什么人呢?他们为什么而笑呢?
  生3:农民在笑,因为经过奋斗,粮食丰收了,大家有饭吃了。
  生4:工人在笑,因为没有了苏联专家,我们经过钻研,自己也能生产了。
  在学生感受了梅花的形象后,我们就应该进入第二阶段——读梅花后面的“人”,因为两首词都是作者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的。陆游借梅花的“愁”表达对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对国家破碎、百姓受难的忧愁。所以读好“梅”的情怀是为了体悟两位词人的情怀。
  三、以体验来激活意象
  阅读,是阅读者对自我生命的一次体验,通过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扩展。
  {片段四}
  师:同学们,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
  生1:陆游看着风雨中的这树梅花出神,由梅花想到了他自己的遭遇。
  师:好,梅就是人,人就是梅。你们再仔细看看,仔细听听。
  生2:我仿佛听到陆游在对梅花说:“梅花啊!我的知音,我一定会像你一样,不管他们如何待我,我一定保持自己的‘芳香’。”
  生3:我好像看到陆游手拉着梅花枝条,亲吻着梅花。
  ……
  师:同学们,当你眼前出现此情此景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生4:我非常同情陆游,为他感到难过。
  生5:我很敬佩陆游,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师:如果你要对陆游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6:陆游,别难过,我们都会支持你。
  ……  
  在经历了直觉与想象,意象的创生就进入体验这个境界。所谓体验,就是指认识主体在观念上把自己当作客体,使自己暂时根据客体环境、立场、观点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这种体验中去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在体验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融“我”入境,物我两忘,达到主客观的沟通与默契,进而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超越。前面两次无论学生创生的意象多么丰富,但这还是脱离学生自身的体验,即一种“无我”的状态。而有了自身的体验,其创生的意象就进入了“有我”状态。此时,梅花、作者和学生共同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审美意境:梅花、作者与学生的感受融为一体,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愿,共同的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