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综合大学师范教育创新浅论

2016-04-20 11:5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综合大学中师范教育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做出实质性调整,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在师范教育创新中,是否有创新思维的校长,创新思维的教师群体、师范教育创新的外部条件及创新机制是关键。师范教育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这是综合大学师范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立足之本。

 

  一、创新是综合大学师范教育的根本出路

 

  传统的师范教育是自成体系、封闭式地培养教师,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封闭式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已被打破,世袭的师范教育办学体系已被综合的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大学中的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一个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相比之下,原来基础相对薄弱的综合大学中的师范教育就更有危机感了。面对这个现实,要么被社会所淘汰,要么置之死地而后生。选择前者是懦者,选择后者才是承载师范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志和品格。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论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它给综合大学师范教育指明了生存之路。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这不仅是认识问题,更主要的是怎样去实践的问题,这是实现师范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师范教育创新,关键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支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这项系统工程中,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新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师范教育体系建立中,必须实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上实质性的调整,以真正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观念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层在师范教育改革和格局的调整中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师范教育的新思想、新模式,这取决于高校领导对综合大学师范教育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三是必须走内涵和外延共同发展的路子。在内涵发展中,必须以建立新的学科体系为重点,不断地增强办学实力;在外延发展中,必须不断地调整在综合大学及在同类院校师范教育中的格局,走出一条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二、综合大学师范教育创新的关键问题

 

  ()是否有创新思维的校长

 

  校长在师范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校长是师范教育目标和规划的制定者,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引领者,是学校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创新思维型的校长,必须有创造能力,有善于革新的意识;必须有敢于另辟蹊径,不趋同、不模仿照搬的胆略;必须善于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和解决师范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敢于站在改革潮头,迎风破浪。这是校长在师范教育创新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否有创新观念的教师群体

 

  教师是师范教育的主体,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师范教育要创新,必须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培养教师这个意义上讲,师范教育创新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师工作有书本知识就行,而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教育艺术,要能研究、善反思、敢创新。研究可以激活思维能力,可以获得新的学习方法和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要像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反思是实践检验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不断摒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这不只是对自己的否定和超越,还可以作出价值判断。创新对高校来说,就是树立改革思想和创新意识,其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范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新理念,使自己成为一名超越以往、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教师。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也是师范教育为什么要创新的意义所在。

 QQ截图20160420115447.jpg

  ()是否有利于师范教育创新的外部条件

 

  习惯趋同有碍个性发展,习惯固定思维有碍思想创新,善于模仿照搬难以形成特色,这是高校在改革中形成的共识。为此,综合大学中的师范教育必须摆脱以往常规的管理模式,实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职能的转化,形成有利于师范教育创新的氛围。

 

  从管理效果看,学校下设的学院应各具特色。注重普遍性、忽视特殊性的管理,就会出现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教育创新的积极性。

 

  从办学资源角度看,应改革过去学校统一管理为校、院两级管理,就是要使办学资源配置的主体从学校一方学院一方转变,充分调动学院一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院真正办成办学的主体。这样,学院才能张开施展才华的翅膀,师范教育创新才有发展的空间。

 

  在办学模式、特色上要给学院一定的权力。将那些影响学校教育事业建设与发展全局的权力集中在学校,而将本学院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配置、教师聘任及学科专业形成各自特色的权力交给学院,这样,学院就能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加压力环境中形成办学新模式。

 

  ()是否有利于师范教育创新的机制

 

  教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师范教育要承担起科教兴国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就必须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建立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机制。实践证明,哪所大学在机制创新上采取主动,哪所大学就能在新形势下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是有紧密联系的,体制改革必然导致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又推动了体制改革。在师范教育创新中,人事制度改革靠机制,学科专业特色建设及教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也要靠机制。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机制要不断创新,有了创新的机制,就有了法规,就有了动力和压力,最终结果必然是鲜明特色的形成和师范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综合大学中师范教育要以特色作为生存基础

 

  21世纪的师范教育发展迅速,以北京师范大学为水平和规模标志的教育改革为全国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原来独立的师范院校与其他类院校合并的、多学科专业并举的省属综合大学的师范教育面临的困难却很大,克服困难的唯一办法就是走内涵发展的路子。为此,首先要坚持师范性。要明确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这是与其他类院校及其他学科专业的不同之处。同时,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注入新的教学内容,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实践环节中要特别注重铸造师魂,陶冶师德,培训师能。要从社会的市场需求中提高自身在综合大学中的生存能力。其次是以学科专业求特色。追求特色就是追求学科专业建设在高水平发展中的个性化。应该认识到,加强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是师范教育发展多样化的必然选择,必须以学科专业特色带动师范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品牌战略带动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3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讲话时指出: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异峰突起,出奇制胜,要在异和奇上做文章,要在峰和突上做文章。这就要求学校要发挥优势,特色取胜。他又指出:怎样才能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校科学准确定位是最为基础的战略思考,既要考虑必要性,符合事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可能性,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按照上述要求,综合大学师范教育既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缺乏个性。应该从上做文章。在定位上,在同类院校中应该是你强我特、你特我新,这样才能保证师范教育在综合大学中有稳固的根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