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浅谈教师教育之沿革

2016-04-19 15:2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师范教育必然有很多不适应,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人才多元化的新阶段,师范教育也经历了一场改革甚至革命,以达到与国际接轨。因此,对国内外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自有人类社会及其教育活动以来,就有了教师工作。但是,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和制度的产生,以及师范教育事业的大规模发展,则是近代以来三百多年的事情。师范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活动,是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而产生的。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等师范教育到中等师范教育再到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和变化的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从单_封闭到多元开放的发展规律。

 

  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出现于17世纪的法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教师的大量需求,各国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现代师范教育体系。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并为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所接受和实施,师范教育也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延长初等义务教育年限,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电气化时代的必然要求,这使得师范教育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高等师范教育应运而生,并与中等师范教育同时存在,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也相应建立起来。随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完成,对师范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等师范教育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并最终为高等师范教育所取代。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发生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它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智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使中等教育达到完全普及,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各国还根据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改革陈旧的师范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时代和社会对师资培养的要求更高,师范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师资±吾养模式先后经历了经验模仿型、一元封闭型和多元开放型等三种类型。

 

  二、世界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的转移

 

  从师范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各国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一般均形成了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中等师范学校曾为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们正逐渐被更高层次的师范学校所取代而表现出减少或消亡的局面。这导致了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的转移,形成了一种以高等教育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

 

  美国高等师范教育始于1852年。在美国,可以说没有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一般由综合大学的教育院系负责培养师资力量。近些年来,许多州还要求师范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然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4+1"模式:师范生=(4)大学教育+(1—2)教育专业训练)[2]

 

  曰本于1873年建立起第一所师范学校,1949年起实行了新的教师培养制度,结束了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历史,由国立大学(或系)开设教师培养课程,同时允许一般大学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即由大学培养教师与多渠道培养并存,这就导致了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做法的废止。鉴于此,政府规定,每个都、道、府、县必须设立一所大学(或系)来开设教师培养课程,而且也允许一般大学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

 

  法国从1986年秋季幵学起,师范学校不再面向高中毕业会考合格者招生,而改成直接招收普通大学第一阶段毕业者。普通大学培养的初等教育师资也相应提高了入学水平的标准,变为面向高中毕业后又接受过两年高等教育的人。从1990年起,设在综合大学里的"教师培训学院就取代了各类师范学校,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责任。

 

  师范教育体系在形式上独立性的下降,也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因为师范教育在国外基本附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所以国外的师范毕业生大多并不受到就业的限制,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可以自主择业。师范教育体系结构重心的转移,也即中等师范学校逐渐消失,是一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的必然趋势。这在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中已得到验证,同样在发展中国家也成为可能。

 

  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的上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师范教育从低向高、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态势。这种态势的形成是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人口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师范教育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与整个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同步性。

 

  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移,逐步弱化师范教育的独立性,而将师范教育的功能部分地转移到原有师范教育体系之外。于是,单一、独立、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开始被打破,教师培养朝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综合化的方向迈进。工业化国家的师范教育逐步由独立型、定向型、封闭型向依存型、非定向型、开放型转变。

 

随着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培训体系也逐渐由职前、职后两级分离逐步走向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环合一,这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职业生涯理论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在师范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师范教育的职前职后一体化,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大学师资培训机构对培养质量的责任感,从而变"终结性师范教育终身性师范教育"

 

三、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由于废科举、兴学堂,提出"育才莫先于兴学,兴学莫重于得师,……造就师范刻不容缓'开始把师范教育作为一类教育来办。1905(清光绪三十一年),清廷下旨,自丙午年(1906),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推行新学,并强调"师范宜速造就,各省学堂之不多,患不在无款无地,而患在无师.……切饬各省,多派中学已通之士,出洋就学,分习速成师范及完全师范两种。尤以多派举贡生员为善,并于各省会,多设师范传习所。师资既富,学自易兴……”。于是,师范教育在我国兴起,而在1949年进入新中国的怀抱之后[3],同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类似,同样也经历了从初等师范教育到中等师范教育再到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和变化的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从初级到高级,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高,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的发展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教师基本上由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实行国家包分配,师范教育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计划调节。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照国家有关法律,确定合理的师范院校培养规模、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早就提出,到2010年,使小学教师实现专科化,初中教师实现本科化,高中教师中一部分教师接受过研究生教育。国家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强调、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5]。显然,原来的中师、师专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符合国家提出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提高标准。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纲要》,下同)在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时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十一五纲要》在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十一五纲要》在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6]

 QQ截图20160413162257.png

  《党的十七大报告》(简称《报告》,下同)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强调,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所有这些说明,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形成一个以独立设置的各类师范院校与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规格、多形式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所以由中师、师专、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组成的师范教育的学校结构,曽经在一段时间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需要。但是随着多数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已要求幼儿园、小学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都已不存在的现实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这种层次的师范教育结构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从数量要求的满足到质量要求的提高了。尽管早在1998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94.6%83.4%63.5%,然而,即使学历合格率接近100%,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许多教师素质测量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学历越高,素质水平就越高,二者呈正相关。把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到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程度,是教师专业化培养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是变"知识传播型教师"知识助产型教师,变知识复制型教师能力创造型教师,变"知识单科型教师知识通识型教师",变教学专制型教师"教学交流型教师的新型教师角色转变与整合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逐步在实现小学教师达到专科学历,然后到本科学历,初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中学骨干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先是中师,然后是师专,经过改制会逐渐减少,最后到完全消失。师范教育制度由三级向二级过渡,进而向一级过渡,最后只存在于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学历层次提高经历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暂时落后的地区,沿海地区向内地,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再向农村推进的较长的过程。人们把对于教师队伍的注意从数量要求的满足开始转向质量要求的提高[8]。纵观国内外师范教育的发展,师范教育从三级向二级最终向一级过渡是世界性的潮流。

 

  四、挑战与机遇同在

 

  为适应历史性潮流,党和国家对我国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作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规划部署。目前我国的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的中等师范学校有的单独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有的依托于师范学院或综合性大学升格为初等学院,已基本完成三级师范教育向二级师范教育的过渡,最终向一级师范教育过渡的格局已初显端倪。就是经济欠发达的贵州,在2〇〇9,专科学校都升格为本科院校,中师都合并到本科院校成为分院。从教育部关于2010年新设置的43所高等学校的公示中,我们得知:山西、安徽等省的4所中等师范学校和1所教育学院将分别独立或联合升格为3所高等专科学校,河北、山西、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等省的6所高等专科学校和3所教育学院将分别独立升格为师范学院等,安徽省1所师范学院将更名为师范大学ra。不难看出,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等师范学校的调整可以说是比较稳步发展的。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政府工作报告》,下同)强调,推进教育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和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紧密结合,激励教师专注于教育,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ir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纲要》,下同)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确定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6大发展任务,同时还部署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任务。[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范为本。师范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教师的教育,师范院校只有将培养与培训一体化,变"终结性师范教育终身性师范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师范教育才能在夹缝中接轨、生存和发展,才能在实施《教育纲要》提出的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并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蓝图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使《教育纲要》提出的"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师范教育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