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职业尽管不能与医生等完全专业化职业相提并论,但也具有某些专业化特征,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但就我国教师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进。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教师教育 改革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概述
专业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已经证实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国际上职业专业化有6大标准:专门知识;有较长期的专业训练;专门的职业道德;有自主权;有组织,有行业自身实行监督控制的约束;要终身学习。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尽管不能与医生等完全专业化职业相提并论,但也具有某些专业化特征,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不能替代的社会角色,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前培训忽视实践性
教师专业知识由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及相关知识)所组成。教师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功效。教育过程是通过师生间互动达到传递知识、启迪思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善于运用技巧把知识传递给学生。WwW.133229.CoM而这种技能需要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受客观主义认识论影响,知识被认为“客观的、确定的、科学的、不可猜测的、不可假设的”。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教师教育只是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对实践重视不够。除了职前4-6周教学实习外,师范院校学生一般无机会亲临教育一线。由于脱离现场的师范教育模式,使师范生对各类学校教育状况缺乏了解。这样,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便仅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由于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日后在教学运用中便成了问题。
2.师范性体现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轻教育理论与教师技能训练的倾向。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门类少、课时短、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且脱离实际,从课时总量上看,教育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左右,而学科专业课占72%,普通教育课程占21%,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显得微不足道。这造成了师范教育与非师范类高校相比特色不突出,其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没有明显优势的问题。“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是教师教育长期争论的问题。不少人认为,只要掌握学科知识就可以做一个好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知识无关紧要。基于这种偏见,使教师教育出现不少问题。
3.职前、职后教育脱节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职后培训。较长时间以来,师范院校与教育学院分别承担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任务,仿佛井水不犯河水。这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的模式,也给教师教育造成了不少问题。
教师的在职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有些人参加在职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是是为了追求学历,以便评级晋升,对于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并不关注,这便造成了以形式代替实质,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的问题。其次在职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不能体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职业发展要求。一些培训者既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又缺乏与在职教师的沟通,只能为在职教师传授书本上的死知识。最后教师职后教育通常是短期培训,进修教师由于受时间限制,不能充分交流、分享彼此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1.增加职前教育的实习时间
教学是实践性活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依赖专业知识,更强调教师对于教学情景的整体感知及处理问题能力上。专家型教师与非专家型教师区别不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专业知识多寡,而是实际教学能力高低。书本知识,只有内化为教师个人的品质和知识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从每一堂课入手,尽可能多给学生登台演讲的机会,使其口头表达能力、直观示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得以发展。其次要增加实习时间。过去,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在大学内实习,面对同班同学或老师授课,这种脱离现实情境的实习方法很
少能使学生发现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实习应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亲临一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