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教育机构,兴起于唐末五代时期,经历了宋元明清,有过兴盛,有过衰落,应时局而生,弥补官学,传承并发展文化,可以说其是中华历史的瑰宝。虽然现今的学校取代了过去的书院,但书院的光芒依然四射。对于师范教育,书院值得借鉴与学习。教育大词典对师范生的解释为“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机构的学生。除接受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外,还接受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余昌献与岳蕾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师者为师亦为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多所师范大学校内也刻写着这八个字。师范生教育的影响性和专业性证明了其应该备受关注。
一书院教育的优秀特质
1.自由自主,以人为本
一个书院的建立与兴起大多因为名师的带动,学生多是慕名师而聚集起来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可以说是“为学术而学术”。而古代官学则是带有阶级性、功利性,书院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士人求学的愿望。朱熹在告诫自己的学生时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并且书院学徒可以自由抉择,来去自由。
2.开放辩论,求同存异
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学术辩论,虽然表明二人在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和矛盾,但二人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仍然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针锋相对后又各自检讨。古代书院除了聚徒讲学,还有讲会,有学术辩论和课堂讲学或二者结合。
3.问难答疑,启发教学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也说:“每休沐辄一至,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返。”问难答疑,重视启发式教学是私人讲学和书院讲学必备的特色。
4.重视环境,人境互动
古代书院大都建于环境清幽、依山傍水之地,如白鹿洞书院建在江西庐山南一角,石鼓书院建于葱郁的石鼓山林等。书院的选址很重视环境的陶冶,认为可以戒骄戒躁、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潜心研读。
5.师生和谐,教学相长
书院中师生互敬互爱、地位平等,对教师的尊敬、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社会道德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留给后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关于岳麓书院有这样一段记载:“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需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无妄行辩难,为师应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教师与学生都应互相尊敬、互相理解,共筑和谐环境,探讨学术,共同进步。
以上只是列举了古代书院的一些优秀特质,中华文化的精髓挖掘起来是无限的。但书院为何会在清末衰亡呢?除了元朝书院官学化倾向的影响,还有鸦片战争的爆发、八国联军侵华等因素。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进程中,为使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始逐渐大量引进他国的教育模式,一些传统中的光芒被我们忽略,开始照搬照抄。
二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教育不是一块白板,不是直接照搬照抄,教育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他国教育也必然有他国的成长基因和根基,,有些东西就只适合他国。回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辉煌的历程,春秋战国各家学术争鸣,唐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各国遣使前来朝拜、学习。
在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进程中,教育模式的引进以及改革创新也是如雨后春择般勃然出现并实践。国际化的并轨引进了很多教育的新思想,教育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科技的兴盛、国力的强大,不可否认我国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不管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其他国家,仔细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被他国的先进所吸引,我们要学习,要改革,要自强。同时,我们更应该站在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平台上,考虑自己的民族文化性格,积极传承传统教育中先进的理念。
三古代书院对师范教育的启示
历史不能遗忘,应回顾思考,汲取教训。就像苦难带给国人的记忆一样,转化为动力,积极进取。教育也应该一样,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更应该从中挖掘宝贵的遗产,指导现在,发展未来。
1.对师范学校的启示
师范学校是培养师范生的一个重要的大环境,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揭示着校园的文化。
第一,师范学校的选址要重视陶冶心性。古代书院重视环境对一个人心性的陶冶与发展,因此多选择山清水秀、环境清幽之地作为书院的基地。学习是要心外无物,静心研习,方有所获。现今城市的喧嚣,各种低俗事件的频发等,无疑会扰乱学习者的心性。现今大多数师范学校或者大学所建新校区都倾向于选择郊区,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思路。,
第二,师范学校的教学规划体现多样性、灵活性。如今所看到的师范或大学教育大多是单一的班级授课,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即使是有一些社团活动也是零零散散,不成规模。师范生的根基在陪其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的学校上,因此学校应该做足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打好根基。在教学规划上,借鉴古代书院的教学规划,为师范生提供独立学习的空间、建立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平台,教学和培育并进。
第三,师范学校的学生培养走向专业化。教育改革跟进时代的脚步,开放的教师资格考核,引起大众对教师专业性提出了质疑,同时也挑战着师范生的职业生涯。到底教师需不需要专业性的培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教育的对象,还有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体现其专业性。教育需要不断发现、不断研究、不断进步、不断实践。
第四,师范学校营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文化教育氛围。良好的人文氛围也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熏陶过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陶冶、去激发、影响每一个师范生的一言一行一思,让这种言行思变成一种校园文化,成为自然习惯。在此当中注意运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内在的价值,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师范生教育上。
国学的兴起表明国民已开始重视古代文化及其复兴。虽然有些国学带有一些商业性的目的,但是总的趋势是好的,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重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避免盲目。另外,也需要在国学复兴的过程中注意与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相结合,做到互补。
2.对师范学校教师的启发
第一,明确定位,做好指导工作。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者,因此教师需要为自己的角色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教育工作是一个高尚富有爱的工作,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人。,
第二,重视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文化科学知识的多样以及大量的引进,班级授课制得到认可,“满堂灌”问题出现了。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针对“满堂灌”,教育增加了谈话法、问答法等方式,但认为多问多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这是误解了启发式教学。只有形式的谈话法并没有改变“满堂灌”,因为谈话问答的范围及发起者是教师预先划定的,学生未通过认真考虑的问答是无效的。因此,加强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汲取精华对我们教育的改革改进是极其重要的。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教学不能局限在教室、课本、语言等常规范围内,教育的改革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合理引用信息技术,敢于发掘创新。可以在室外教学或实地参观教学,或者采取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或在社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体会,活跃学生学习的氛围。
第四,虽不叩必鸣,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墨子极重视教师的主动性,认为学生即使不来,教师也应主动上门施教。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敬业和爱的表现。学生也会跟着教师积极学习,以教师为榜样。
第五,教学并进。孔子要求教学相长,“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先攻,如是而已”。师不分年龄大小,学术第一,教师也可以向学问高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启发教师,师生共同进步。
3.对师范生的启发
第一,尊师重道。中国是礼仪之邦,在教育上提倡师道尊严。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元朝关汉卿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教师是极受人们尊重的,这也表明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这个传统在当今商业性的社会里已日益淡化,我们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尊敬教师,尊敬文化知识。
第二,自主研习。知识是无限地在增长、引进,人们对知识的向往也日益强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知识海洋,我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完全掌握,这就需要学习古代的“自学研习”和现今的“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教师的灌输,教师的职责不是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第三,榜样精神。“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范生应该培养严于律己以树立好榜样的意识。一个教师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体的形象。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