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探析

2016-01-29 11: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需求的大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陝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知识建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师范教育内涵建设与就业前创新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探索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途径。

 

  一.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非常重要。而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母体,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承担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资源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不能够实现良好的对接,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对此,许多高等师范类院校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在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大的改观。笔者通过对高等师范类院校现阶段人才培养的调查了解,发现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有些高等师范院校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有些高等师范院校迫于一些综合类院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压力,导致其向综合类大学靠拢而逐步丧失其师范教育的优势,这使得部分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再就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现阶段整个高师院校包括综合类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很低。一些院校长期以来把合格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而合格其实就是没有目标、没有质量的培养要求。但依据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与人才需求而言,这样的目标培养下的人才已经是不适应社会要求、不能被社会认可的。有人甚至预言,再过几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能被称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趋势,只会使得高等师范教育在不久的将来陷入到尴尬的境地。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如果我们只是以合格的标准去定位师范生培养,必定不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很难去与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有些高等师范院校对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有些高等师范院校迫于一些综合类院校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压力,导致其向综合类大学靠拢而逐步丧失其师范教育的优势,这使得部分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再就培养的目标定位来说,现阶段整个高师院校包括综合类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目标定位很低。一些院校长期以来把合格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而合格其实就是没有目标、没有质量的培养要求。但依据目前社会的就业状况与人才需求而言,这样的目标培养下的人才已经是不适应社会要求、不能被社会认可的。有人甚至预言,再过几年,我们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只能被称为合格的毕业生,这样的趋势,只会使得高等师范教育在不久的将来陷入到尴尬的境地。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如果我们只是以合格的标准去定位师范生培养,必定不利于教育的现代化,很难去与

 

  世界接轨和竞争。根据当今时代要求,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专业素质强、综合能力过硬的高标准实用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发展。

 

  其次应试教育现象导致师范特色不明显。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该有师范特色。但是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师范特色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的原因,一是很多学生抱着“60分就好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服务的现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学习不思考,能力水平不能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考前大量的背教材、背老师的笔记,考完试什么就都不会了。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和学生的兴趣都不高,更何谈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即便开设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很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的特色。

 

  再次,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传统的师范生培养就是单纯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理论授课。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有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理论课程的安排基本占到了教学计划的90%以上,很少有学校去组织学生进行有利于教师技能培养的一系列活动。这种模式培养下的学生,不具有较好的操作能力,对实际突发问题没有应对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基础教育需求。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远非上述几种,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尤其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时,意义深远。

 

  三.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思考

 

  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高等教育改革已经不容停滞。尽管各高等院校已经在探索改革的途径,但是从众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推进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改革推进中面临着的困难与阻力。在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途径中,笔者有以下的思考。

 

  第一,作为陝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实验班的同学,学校师范教育改革使我们受益颇多。文学院对实验班实行了导师制,每位同学都配备了一个导师,对我们学习生活进行指导,而且还有指导手册记录指导的内容。导师们除了在日常生活、人生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指导外,重要的是在培养我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倾尽全力去指导。在教学实践方面,导师们经常要求我们进行试讲,在试讲过程中不断提出建议,正是在这种反复实践中,我们实验班学生的师范生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听取众多大学教授的报告后,我们发现了自身在专业方面有着很多缺失,从众位教授身上学到了平时难懂的理论,使我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为曰后的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育见习这个环节中,我们学习了来自一线中学教师积淀多年的经验,为我们自身的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撑。各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去诠释如何做好一名卓越教师,为我们实践做了标榜。虽然我们受益颇多,但是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1些问题。首先,面对人数较少,不能使得其他同学全部收益。其次,因为处于实验阶段,我们的教师数量基本可以满足给每位同学分配导师,但是,一旦推广开来,师资力量就明显不足。另外,协调好理论学习和实践也是现阶段的难点。很多学校把握不好这个度,很容易就使得理论与实践失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尽管在改革的道路上还有一些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我们要在现有机制下进一步去完善高等教育,使得更多人去受益。

 

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新途径探析


  第二,如何做到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等,从不同层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大高校与基础学校的联系,加强名师的引领,可能是许多高等院校的改革方向。学校组织集中观摩,增强同学的教学实践体验,为师范生提供实地教育见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开展远程观摩,通过对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网络教学观摩,并且将直接课程教学与中学的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开展

 

  研讨交流活动,对见习或观摩后的感受与同学分享,共同进步。我们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我们的课程讲授一定要紧贴基础教育,让同学们了解基础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注意的重点又在哪里。例如,在基础教育中学科性逐渐缺失,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职前教师,要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再如,高考制度改革已逐步展开,我们师范生就应及时了解高考动向,高考改革方向,紧随时代主流,这样才能与基础教育实现融合。

 

  第三,如何与未来社会发展更好的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纲要为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长春工业大学校长曾指出:作为一个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人才培养的深入改革要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要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1499日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广大师生进行座谈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讲到:“_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

 

  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做四有好教师。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功底、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现代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他要求我们具备广博的视野、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卓越的教师同样也要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思想、敏锐的学术眼光、科学的实践方法,以及融通古今中外、打通学科壁垒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非一朝一夕可立竿见影,非一朝一夕可马到成功。但只要高等院校、基础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协调起来,积极探索改革的优秀方案,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就能想出新点子,新方法。作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受益者,笔者更希望教育的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益。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