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为支撑,依据特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与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现在国内外有许多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如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模式,以我国大陆为代表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哪一种模式,都是在一定国情、民意的特定条件下,由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特点探索研究出来的。
1 树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
所谓“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不同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意思。也就是说具体到某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和不同的内涵。虽然人才培养模式都包含了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但由于不同学校的各要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同类学校中,其培养模式也会不同,当然人才培养出来的质量也就存在高低。如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真正赶上国外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如德国等),就必须构建自己的,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想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生吞活剥。
2 如何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构建一个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这整个过程不是学校或企业独立完成,而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进行有效的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在二者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的实训环境和场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生产现场就是进行实训教学的最佳场所,以满足学生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而学校则提供新的技术和更系统的课程体系,并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基地,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课程理论知识,还要增强其现场实习的能力,并以学分的形式参与课程总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开展特色课程,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技能考核检验职业教育成效,以理论知识考核检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培养。
3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下面简单介绍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及相关企业共同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带来的成果。校企双方通过四年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构建了一套企业全程参与、二加三、素质渐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二进,三出,五阶段,渐进培养。
第一次请进来 大学的学生主体是高中应届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接触的主要是同学、老师和家长,没有社会经验,更不知道职业为何物,到大学后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毕业后的社会适应周期长,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很难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所以为了更好地接轨市场,让学生入校即能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邀请企业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将新生从传统的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教育转换为对大学、行业和职业的认知教育。
在第一学年除了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外,延续职业认知教育,不断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特别是邀请本院毕业已经就业了的学生回校讲感受。这就形成第一阶段的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观的初识教育。明确学习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认知各种不同课程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一次走出去 第一次请进来,是把企业请到学校里来,由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这样做仅仅是从学生意识上去认知,而没有直接感官上认同,很难形成企业和学生的认可。而且学生的生活环境一直是家庭、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环境。这些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是不能完成的。大部分家长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使得他们一直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环境里,不知家长工作的辛劳和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第一次走出去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的辛苦,体会家长的艰辛,并且对学生进行一次真实环境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第三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去“产学结合”实习,将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知转变为体验,从传统的课堂素质教育转换为综合性素质教育。在学生“产学结合”实习期间,学生的管理主要遵照企业纪律来执行。这一举措看起来简单,但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学校时始终将他们当作学生看(确实是学生),所以重在教育和做思想工作,以教为主,以罚为辅;而在企业一切以厂规厂纪说话,所有的员工(含学生)一视同仁,以处罚为主。教师起到疏导的作用,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不同,让学生对职业认识从过去的感性思考转变为理性思考。
这是第二阶段的校企合作:将学生对行业和职业的认知转变为体验,从传统的课堂素质教育转换为综合性素质教育。
第二次请进来 第二次是把“企业”请进来,将学校的专业实训环境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实现情境式教学,使得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企业的工作过程。
为了更好地把“企业”请进来,与联通和移动在学校内共建移动通信基站、固定交换局等均为在线运营的站和局;并且在建设校内实训室时,完全仿照真实环境进行设计和建设。例如:数据传输实训室,按照真实环境的三层交换机结构的局域网设备配置进行设计建网;在FTTx光宽带装维护实训室,就设置了仿真墙、走线架等,完全模仿光宽带装维护的实际施工过程和环节;而无线网络优化实训场更是以联通的实际基站群为网络环境进行路测和数据分析。这样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训练,为学生就业上岗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这个过程称为职业生涯模拟训练过程。
显然,这个过程仅由学校单方面进行是不行的,必须达成校企合作。这就是第三阶段的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阶段,是设备融合(双方投入设备)、师资融合(双方投入教师)和培养对象的融
合(培养学生和企业员工)。这个阶段融合了校企双方的优点,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真实的岗位技能。
第二次走出去 第二次走出去是走进行业。这要分为两步走。
1)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每到实践性较强的环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体验真实的工作岗位,为下一步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2)订单培养。针对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定制式的培养,以满足不同企业对学生技能的需求。同时在进入企业之前,就能对企业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企业。
这第二次走出去真正地改变了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校内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到行业的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实际任务的现场操作,真实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实现技能向能力的转变。这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这一次走出去,实现职业教育的最关键一点——技能到能力的转换。
在这两步走里面,第二步订单培养尤其重要。只有在订单培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双元化教育,才是校企合作的无缝隙连接点,实现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融合。
第三次走出去 第三次走出去是送学生到行(企)业去顶岗实习。这个阶段看似简单,以为只要召开就业双选会就可以了,这是对学生顶岗实习的非常肤浅的认识。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不弱于上面讲到的任何一个阶段,因为它是检验学生是否适应岗位、是否受企业欢迎的试金石。
4 结束语
坚持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校园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最终,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实现高职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