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口译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刍议

2015-12-16 15: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习俗、思维模式、文化意象等方面。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口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正是这种差异往往给口译人员带来不小的困难。

一、口译中需翻译文化而不是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经说过,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从口译的表层意义看,它是将源语(SL)变成目的语(TL)的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但是,口译理论和口译实践均表明口译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达尼卡一塞莱斯科维奇在她的《口笔译概论》中曾写到:"口译不仅是听懂词语,而是通过词语听懂讲话者所表达的意思,然后立即用易懂的话把它表达出来。"[1]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译是通过语言领会欲说之意而不只是领会语言本身。她还提出:"在话语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藉以形成的语言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别。这些差别说明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而非简单的语言行为。"

  口译的最终目的是让讲话者和听众能达到思想、文化的交流。任何两种文化都享有共性和特性,而任何一种形式的翻译(无论笔译还是口译)要准确地表达另一种文化都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口译,它需要译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地表达讲话者的意思。译者若想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源语的内容及文本风格,就需要深刻,及时地解读附着在语言层之外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并传递给听众。

二、影响口译的文化差异

  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

在跨文化交际口译中,译者很可能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英汉民族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地域生态、民俗风情等方面不尽相同,人们在语言结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也必然不同,这种不同就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要使译语最切近、最自然,口译者必须注重不同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努力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障碍。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文化障碍的原因进行适当分类,以提高口译员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一)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3]。

     1特有的文化词

  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一种文化中所具有的表达方式并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之中。如"阴"、"阳"、"科举"、"虚岁"、"风水"、"八股"等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在英美文化中是找不到相同的对应物的。英语中也有许多词在中文里没有对等词。比如brunch(早点与午餐并作一起吃的晚早餐或早午餐),bingo game(一种用纸牌搭成方块的赌博)。

     2 习语

  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都包含大量的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或浅显直白,或典雅含蓄,都具有内容丰富、意义深邃的特点。从形和义的角度来看,英汉习语的异同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英汉习语形义全同。如: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②习语形义基本相同。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③英汉习语形似义异。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强调"抓住时机")趁热打铁(着重"抓紧行动")④英汉习语形异义似。如:A word spoken is past recalling.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⑤英汉习语形义完全不同。如: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免于饥饿,勉强度日。英汉习语的这些差异给口译带来了一定困难。口译者在翻译习语时,首先得正确理解其含义,认识其文化特点,然后运用适当的方法翻译。

     3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内容,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是以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构成的语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英语中的典故多出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等著作。如"Like a Trojan"(指英勇顽强)、"a Cleopatra"(绝代佳人,莎士比亚戏剧《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汉语中的典故多出于四大名著、《诗经》、《史记》等著作。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刻舟求剑"、"愚公移山"等。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中国人称赞女孩子美丽,会说她"美如西施";而西方人则会说"She is a Helen."(Helen是《圣经》里的人物,是宙斯的女儿,她无与伦比的美貌吸引了希腊许多英雄)。西方人对西施没有概念,假如对他们说,"You are beautiful Xishi",没有人会懂。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典故,口译时就容易造成讹误。

     (二)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同一种意象在不同语言文化中引起的心理联想可能大不相同。所以意象冲突是口译中的另一难点。如: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组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然而,对西方人而言"dog"被看做人类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词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优胜者)、"lucky dog"(幸运儿)。还有,"醋"在汉语中的比喻联想意义是"妒忌",如"吃醋"、"醋劲大发"等。而Vinegar在英语中所具有的联想意义是"bad temper(坏脾气)"或"be unhappy(不快的)"。汉民族赋予"竹"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竹来象征刚正不阿,自强高洁的品格,但英语中bamboo却没有这种内涵。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英汉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习俗,包括礼仪、习惯、喜好和禁忌。如果对英汉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习俗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表达与理解有很多是大相径庭的。

  首先,汉英语言中亲属称谓差别很大: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比较模糊;而中文里的称谓分的较细,中国人习惯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如翻译"three cousins of the French Pres ident were also to receive diamonds"此句时, cousin的词义难以确定,因为它可以对应中文里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等八种称谓,所以在此只能模糊地译为"法国总统的三个远亲"。

  其次,汉英称呼表达的不同。西方国家,小孩称呼大人、年轻人称呼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很多时候也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体现了西方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中国我们往往用职务加上姓氏来称呼某人,如林经理、杨主任、陈部长等等。但在英语中职务只是社会的分工,不能用来作为称呼,翻译为"Mr. Manager""Mr. Director""Mr. Minister"才比较妥当。

     (四)思维模式的差异

  汉英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模式:英语强调个体和逻辑,习惯于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汉语则强调整体和直觉,常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差异在句法上就表现为: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重形合(hypotaxis)。中文重意境的描写,通常不借助一些关系词(如连词、介词、助词),而是靠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而实现连接;英文重语法连贯,词与词、句与句必须借助关系词相连接。对此有个形象的比喻:英语是一串葡萄,而中文是一盘葡萄。口译时,译者应当注意两种语言的特点,顺其规律,把汉语语篇中的意合反映到英语的句子结构上,而将英语的形合体现在汉语的意思之中。

  笔者试图通过以上几点来说明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口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并努力克服这些差异所引起的各种障碍。中国的《孙子兵法》中有一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对口译中了解文化差异重要性的最好解释。

    

     参考文献:

  [1] 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3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