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有益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信息量,减少不益于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信息量。目前,许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实行全封闭管理,学校条件又差,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室都不具备,学生常年看不到电视,看不到报纸,看不到有益的刊物。学生整天就是跟课本打交道,学生放假回家虽能看上电视,但缺乏正确的引导,看到的只是电视中的武侠打斗片或青年男女拥抱接吻的镜头。这种情况下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只能是空谈,学校特别是政治教师要给学生订一些报刊,并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多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影视方面的不良影响单靠学校是管不好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政治课好教,什么人都可以教,闭卷考试时期,教条条、划条条、背条条就可以了,而如今实行开卷考试,“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反正是翻书考试”等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在这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专职政治教师也就寥寥无几并用来把关教毕业班,非毕业班的政治课就由其他科的教师带上或兼上。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政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应把政教专业毕业的教师选拔到政治课岗位上,形成专职的政治课教师队伍,创造条件给教师以在岗或离岗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创新,对在素质教育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政治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开卷考试的弊端
首先,初中政治开卷考试是在原考试体制及招生体制的方框内积极尝试,其配套制度尚属空白。其次,应试教育下形成的以分的多少,率的高低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衡量、评估的社会意识根深蒂固,滞后的人才观使开卷考试的健康有序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如层层下达中考指标,即各学校600分以上要完成多少个,上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要完成多少个,各校又把这些指标分解到各班。因此,备考阶段,全体应考师生,无不抽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加班加点,冲刺题海,或潜心猜题,或模拟演习。再次,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资料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看法:“政治?副科,开卷考,轻松,人人都会教。”最后,在评阅中考试卷的过程中,由于判断说明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题大部分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灵活多样,因阅卷教师的水平不同、把握的尺度不同、繁重的阅卷任务下情绪的不同,打分的随意性就比较大。这样,对学生、对任课教师、对学校来说都会带来不公平。因此,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 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三、新课程的缺陷
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 首先,活动课随年级的升高而显现倒退趋势。从数量看,初一有12节活动课,初二、初三只各有4节活动课。从方式看,初一每节活动课由3-5种不同形式构成,而初二、初三只有一种。初一共有42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而初二、初三只有5-12种。从实施看,初一至初三的活动课都列入教学计划必须完成,且教材给出详细具体的指导意见,应该说,能够顺利实施,但是,由于受“应试”(中考600分以上和上重点高中分数线的指标)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影响,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可操作性较差,活动课得不到真正落实。其次,活动内容较难。初中教材追求活动形式的齐全,有些却超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如15周岁左右的初二学生是未成公民,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材却安排了“模拟选举人民代表”的活动,这显然不切合实际;再如搞社会调查,要求初三学生对本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事实展开全面调查,这项内容,一方面受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学校都是实行全封闭管理,学生很少时间能走出学校大门,时间无法得到保证,这项活动就很难落到实处。再次,缺乏活动课的评价体系。活动课作为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学计划,如何检验其教学质量?如何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适当的评价方式,活动课就易流于形式,变成点缀政治课的“珍珠”。
四、“灌输”与探究相结合
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第一次明确提出“灌输”的是列宁。1902年他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这一论述阐明了灌输教育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里讲的灌输,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由此可见,在政治课教育教学中,灌输教育这一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