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的有效策略

2015-09-18 12: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里,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该是能给学生带来知识上的增加,情感价值观上的领悟和升华,即学生内在主观世界有所获。
  时下,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主流的标准是看时政是否新颖,形式是否独特,环节是否巧妙,师生互动是否热烈等这些外在的东西。当然,这些要素对一堂好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新颖的时政、独特的形式、巧妙的环节、热烈的师生互动等这些不过是一堂好课的外壳,过于追求外壳和形式的完美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仍然摆脱不了照本宣科的窠臼,这也是我们政治课教学难以深刻的原因所在。一堂课能否深入学生的心灵,是否抓住、展开并挖掘课堂的核心问题,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与升华,才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教学面向的是学生,而学生要想使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首要的便是能够清晰而准确地把握知识的全貌,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辨别主次,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如果能更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关联对照起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当然最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的,应从课堂教学知识的内化开始。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牵引出一条主线,完整而有序地串联起各部分内容,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和知识网络。反之,如果各部分知识内容是孤立的,杂乱的,零散的,无序的,缺乏内在逻辑关联,是生硬而简单的堆砌,带给学生的只是思维上的混乱。其次,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明确课堂主题,并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分解,层层推进,如此才能实现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内化、深化书本知识,分清主次。失去这个主题,就如同失去了中心,整个课堂是散而乱的,并且停留在表面,在问题的边缘游走,停留在简单罗列书本知识的层面,无法深入和突破。最后,把握住课堂教学的重心和落脚点,立足生活,使学生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肤浅、生硬而机械地学习书本知识。
  一、知识结构条理化,把握脉络,明确教学目标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和升华,前提是备好课。因此,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高度关注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厘清整堂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课堂教学知识主线,把握知识脉络,重构教材知识体系,建立完整而有序的知识网络。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主要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找准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落脚点,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现在很多公开课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和课堂氛围的活跃,课堂教学往往偏离教学目标。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一课时,通过西湖、元上都遗址的申遗成功导入新课之后,播放中国在申遗过程中向世界申遗组织提供的视频,并请学生边看视频边寻找视频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接龙”比赛。一堂课花了约20分钟的时间来复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本是上一框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导致后面“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这个更为重要的内容被草草概括。究其原因是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不突出,教学内容逻辑关联缺失,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给人过于形式化的感觉。
  二、找准教学切入点,合理提问,突破重难点
  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和升华,要求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找准教学切入点,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思维点等提出一个简要的、准确的、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这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内容内化和深化的关键。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是表层的和形式的。缺乏合适的问题,即便材料再新颖,也难以深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质,新颖的材料成了好看的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以热点导入,列举了很多近期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例如食品安全问题、黄浦江水域漂浮死猪问题、长春“304盗车案”等,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今社会道德缺失,道德滑坡,所以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如果此时教师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些现象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道德缺失的现象,我们应当如何应对”等,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索、讨论和争鸣,取得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惜,这样的问题并没有给出来,授课者直接把话题转换到道德典范上去了。这其实也反映出对课堂教学内容把握的欠缺,没有找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切入点,并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化的问题。
  可见有效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我们的课堂经常性地出现满堂问或者一问一答现象。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内容时,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这些道德品质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全国各地要进行学雷锋活动,这说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什么重要性?”“雷锋的名言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哪些内容?”“什么是荣辱观?”“雷锋的名言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哪些内容?”等等。问题很多,但学生的反映却很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问题这么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多,但缺乏一个核心问题将它们有序地关联起来,使所有的问题都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层层分解,层层推进,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同时,问题过多使学生无法把握学习的核心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思考。另一方面,所提的问题照本宣科,脱离生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用说把书本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和深化了。心理学研 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课堂教学首要的是联系实际,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现实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那些意义重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具有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学生普遍关心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切入点。
  三、统筹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升华情感价值观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重难点,就应当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精简课堂教学环节,层次分明,从整体上统筹课堂教学,立足生活,并回归生活,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课只有立足生活,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内在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才能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学生日常接触、关注的实际生活,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是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的。适当加以利用和引导,对其建构知识体系和情感价值观极为有利。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时,以当时热门的、关注度很高的中法关系的变化为例,让学生体验并分析国家之间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来处理我国南海争端等国际关系问题。整堂课可以说是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又回归到社会生活中去。教学环节简明又清晰,共分为体验、探究、实践三个层次,通过体验激发学生对国际关系探索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探究寻找国际关系冷暖变化的深层原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处理国际关系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教学效果不俗。
  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化、深化和升华,并不意味着对课堂教学外在形式的忽视和漠视,事实上,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内在实质,才能做到“用教材教”,也才能找到与之相应的更为贴切的教学形式。 本文由第一论文网选自《基础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