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

网络群辩论:提升教学智慧的有效建设

2015-09-01 0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准备辩论中对预习的意义、作用和预习后的教学方法有了充分认识;参与辩论中对预习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反思辩论中能认真思考反方发言,对预习有了辩证认识。用辩证成果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网络群辩论是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群辩论;数学预习;教学智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6-0035-03
  辩论是指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之间针对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个问题(即同一论题)所进行的思想交锋,也就是辩论双方(或多方)不但有着共同的话题,而且有着不同意见,才可能引起思想的激烈交锋。网络中的“群”是一种即时、为多人交流的服务工具。通过群聊天,大家可以及时交换思想,共同进步。在网络中进行群辩论,比较方便、及时,能把全国各地的很多持相同意见的人聚在一起进行辩论,丰富大家的认识,从而成为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现以我作为正方一辩曾参与的一次小学数学教学群的辩论活动“小学数学学科,预习利大还是弊大?”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群辩论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群辩论前,充分认识预习
  为了取得较好的辩论效果,我按照寻求理论支持、收集典型案例、拟定反驳材料等三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对预习的方法、作用以及学生预习后教师怎样教等知识有了深刻认识。
  寻求理论支持就是做好“数学学科应该提倡预习”的理论准备,即收集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预习的相关要求和表述;收集中外教育专家和教育专著关于预习意义的权威阐述;收集小学生预习对后续学习的意义;收集数学知识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预习实施的理论支撑;收集数学教材有利于学生预习的分析材料等。目的是鲜明地提出学生先预习的优点多,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经过努力,我找到了教育专家支持预习的理论(如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等),找到了教学实践中坚持预习的学校典型——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人坚持“没有预习的课不准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找到了教材有利于学生预习的分析性理论,还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等角度找到了相关理论。
  收集典型案例就是准备一些反映教师在学生预习后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针对同一内容的“先预习后教学”与“无预习直接教学”的对比式案例。如果学生不预习,教师会怎样引导学生探究;学生预习了,教师该如何教,并且效果比较好。通过对比,突出预习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说明预习的必要性。我把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执教的经典课例——“百分数的意义”(学生预习后进行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与其他教师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行比较,得出预习后的教学容量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结论。一句话,找出能充分说明预习后的课堂教学同样精彩的“重磅炸弹”。
  拟定反驳材料就是针对反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准备一些反驳材料。反方可能提出的观点,如:先预习后教学会冲淡学习兴趣;先预习后教学可能会忽略认知盲点;先预习后教学可能会淡化探索过程……每一点我都准备了反驳材料。比如分析反方为什么反对预习,我是这样准备材料的:教师怕学生预习,主要是担心学生预习会给课堂教学组织增加难度,教师希望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使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使课堂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其实质是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可能会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起点。
  二、群辩论中,深刻认识预习
  辩论时,除了我准备的内容,其他正方辩手也准备了很多材料,并且和我的材料不同,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迪,使我对预习的认识更深刻。同时,我对辩论的技巧和方法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双方陈词时,我对预习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从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的作者)提出的学会预习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提出的学生应具有的14种能力中发现最首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课前预习能力,从邱学华老师的“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实验中,从自己孩子的学习实践中,从自己平时的观察中……都能发现预习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相互盘问时,我对预习后如何教学有了进一步认识。针对反方提出的问题,我方教师进行逐一解释,在解释中我对预习又增加了认识。比如反方教师提出:学生预习后,事先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如何引导他们探究、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我方教师指出:预习后的教学,基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结构已初步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果探因地探究,可以提出更加开放、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引导学生亲历更深刻的思辨、探究过程,从而积累更加丰富的探究体验。因此,先预习再教学不仅不会淡化探索过程,反而有利于深化探究过程。
  自由辩论时,我对预习的方法和内容有了进一步认识。反方认为低年级学生难以预习。我方辩友从自己教学实践的角度指出,低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预习,这样预习的效果才显著。反方指出预习是在课前,自学可以在课中;洋思中学和尝试教学法都是课堂中的自学,学生按照“自学提纲”学习,和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方辩友立即指出预习不仅是看课本、做习题。调查、实验、制作等都是预习,如到储蓄所了解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另外,培养预习能力是一个渐进过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师应加强预习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师生共长,构建有效课堂。
  最后总结时,我对预习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首先,预习是学生对新课学习前独立对新知识进行的准备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学生如果能在教师引导下养成良好习惯,能终身受益;其次,预习不只是单纯的阅读数学课本,而是学习个体的一种 独立的探索活动,是训练学生个体发展的一种有效渠道,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学生预习后,课堂更动态、更难把握,教师的学情分析也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深入。
  三、群辩论后,辩证认识预习
  辩论后,我进行了反思。反方认为预习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因为小学生常常只会顺势思考现有的解题思路,对照例题依葫芦画瓢模仿完成预习任务,而不会再去想别的思路;反方认为预习会妨碍教师的进步,因为教师的问题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回答很顺溜,就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发展……思考一下反方的观点,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真的会了吗?学生会了,教师该怎么办?这样,我对预习就有了比较科学的辨证认识。
  反方的观点其实就是要我们注意避免学生预习后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些地方。事实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有些学生的预习过程往往是“囫囵吞枣”般的不细致,或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的不深入。面对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我们要认真梳理学生的已知、分析学生的未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智慧引领,将学生零散的、浅显的认知构建成系统的、深刻的、合理的认知,才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自行掌握的简单知识,教师就应做出针对性地梳理、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教师就要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引领学生探究算理,在彰显过程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引领学生操作探究,溯本求源,帮助学生弄清公式、概念的来由,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公式、概念;引领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化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引领学生联系生活,用预习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身边的数学,既能帮助学生把预习的知识“格式化”,又能帮助学生把预习的知识“生活化”,使学生学得有理、有据、有序、有趣。
  当然,群辩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到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在辩论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观点。通过群辩论,我对小学生进行数学预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群辩论,我对学生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学生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我的课堂教学智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因此,网络群辩论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基础教育》2014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