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教师研究之所以促进发展,在于转变思维方式并积累起有效的经验。因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就不能仅仅盯着做了什么,还要思考在什么目的下做这些事情,做法是否有效,如何有效,这有赖于教师养成良好的“追问”习惯。
一、价值追问:是不是最迫切的问题
研究是起源于问题的,教育中有着太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那么不仅教育进步了,教师也会积累起经验,从这个角度说,教育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应该研究的。然而,无论是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是教师的时间精力,要想将所有遇到的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现实的。教师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既有人际交往,也有教育管理,更有提高教学成绩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师的生存及教育教学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无论是否承认,教师总是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制约成绩的问题就成了教师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和影响程度作出追问,并选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研究。
记得一次与物理教师交流研究问题,这位教师选择了实验创新方面的问题,他的意思是指导学生创新实验操作,提高创新能力。笔者问为什么选这个研究问题,他说是因为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想通过创新操作、解决规范实验操作的问题。确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需要关注的,但是,实验操作规范训练都没有做到位,基本的教学要求都没落实到位,此时的创新教学虽然有价值,但不是最为迫切的问题。况且,创新实验操作、解决规范操作问题不是最为有效的切入点,正像一个人连驾照都没学就想着学漂移一样。最后这位教师根据遇到的问题将研究的内容修改为实验操作规范性研究,这样的定位和选择是适合的。
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大多不是针对教育本身而言,是针对教师的实际来说的。教师在对价值追问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追问内容有:在我的教育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最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我最困惑的?我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我有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教师对这些追问之后,大多能够选择出当前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思路追问:是不是最便捷的路径
教育研究是围绕一定的思路展开的,研究的思路落实在实践中就是一种操作的路径。教师确立了研究问题后,要对研究思路进行规划设计。不同的研究问题、不同的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背景和思维方式下,选择的研究路径会有差异。对路径的追问是让研究者进一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这种策略在当下的环境中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最为便捷的。笔者认为,教师的研究可能会承担起创新或者探索规律的任务,但更为主要的是探索变革行为的有效策略,或者落实某项教育任务的有效操作,在同等效果下,如果研究后的思路或者操作比原来更繁琐,这肯定不是最科学的路径。教师研究的结果一定比原来的操作更简捷,或在同等付出下比原来更有效。
预习问题是很多教师遇到并希望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如从必要性的视角分析,可以思考的路径是,什么情况下需要预习,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从预习的流程考虑,可以研究预习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与结果运用的操作;从预习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可以思考学生预习过程中需要哪些具体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的操作是什么,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方式才能让学生掌握。笔者认为,单纯从思路上判定便捷性往往并不准确,所谓便捷和有效是从操作者和所处的环境而言的,即使是最便捷的方式,如果研究者驾驭不了或者没有办法解决,便捷的路径也就失去了意义。
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便捷性路径的思考至少可以追问以下几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有多少可行的思路,每一种思路需要的条件有哪些?在我的视角上,哪一种思路是最为便捷和简单的?在追问和思考之后,教师能够找到最适合的,在教师的条件下最为有效的研究思路。
三、实践追问:是不是最可行的操作
教师的研究不同于专家研究,不是对理论的阐释或文献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实践探索的实证性研究,无论研究过程是否关乎理论,都要体现出对实践操作的优化,其目的在于改进当下的教学,实现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由此,操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如何就成为研究能否持续下去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思维视角。从研究本身来看,每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多样的,每个思路又会有着各种不同的操作,在这众多的操作方式中,只有教师能够操作的研究,才是最为有效的操作方式。因此,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是盯着操作是否最新,是否是创新,而是围绕实现既定研究计划中最为适合的、最有可能完成的操作方式。当前,强调最为可行,并不是对现实的屈就,而是各种条件下最为适合、最有效果的操作。
如教师目前经常选择的习惯培养这一研究问题,教育中有许多习惯需要培养,不同的习惯以及培养目标下,思路和操作各不相同。作业习惯是教师研究最多的问题,其中,教师需要考虑作业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什么,研究阶段是否还处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等。对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后,教师可以对习惯培养的操作加以思考。学习习惯是建立在学习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学习中的规范有很多,包括作业规范、思维规范等等,其中作业规范又包括书写规范、格式规范、语言规范和思维规范等等。不同规范的操作思路是不同的,教师选择何种规范既要考虑教育的需要,也要考虑目前能够操作、最见成效和最适合的内容,然后逐步展开,实现预期的研究目的。
教师在追问操作是否可行的过程中,可以思考的视角有很多:所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思路是科学的,每种思路下的操作方式是什么?从自身的研究水平看,选择哪几种思路和操作是合适的?从学生的现状和需要看,哪几种操作是必要的?所选定的操作是不是最有效的?在现有的条件下,还有没有其他更为合适的实践操作方式?等等。在这种追问下,教师大多能选择较为合适的实践操作。
四、效果追问:是不是最有效的结果
无论是指向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还是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的研究都是需要有效果
的,只有对结果的判定才能验证出某种操作或成果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程度,进而决定后续的行为方式。教师对结果的追问与审视,既能引领研究方向、优化研究思路,又能对研究工作的成效作出科学的评判。当然,不同的评价标准决定着研究的效果大小。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关注来看,涉及的标准可能会包括教师自身的成长、对教学的改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程度以及能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理论上,这些结果的指标维度匹配起来是最为理想的,但从教师研究的可能和追求的研究价值看,各要素匹配的结果是有困难的,因而,追问研究的结果,首先需要明确教师研究的价值定位,也就是说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依据什么样的标准能够评定出个人研究的结果,最终的结果评价是否符合预期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笔者在最初研究时确定了诊断补偿提高学习质量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学生学情、学习过程的有效诊断,结合诊断结果组织教学和后续跟进,重点落实了知识点的跟进训练,确实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从成绩的视角看,这是有效的研究成果。但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训练上,而应着眼于人的生命成长。由此,我们思考,在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改变重复性的训练方式,实行针对性的作业巩固,自然能够提高效率。当学生以最经济的方式达到了教育规定的目标后,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时间参加教育活动,丰富人生阅历。因此,当我们对结果的追问从最初的成绩提升转向学生的学习效率时,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诊断与跟进的方式,教育行为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可以说,对结果的追问使得研究更加科学高效。
教师在对结果的追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类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研究中,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其价值定位是什么?我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出最后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否符合当期的教育形势?所得到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了吗?后续的研究中需要调整或优化什么?当教师对这些问题有了思考之后,教师才能理性地审视个人的研究行为,最终作出合理的判定和行为的调整,这对于教师的成长以及后续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
追问的过程是教师理清研究思路、审视研究活动的过程。科学的追问是教师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名优秀研究者最终要培养起来的研究行为习惯。这种良好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习惯,对于改变当前教师研究中过于功利、浮躁、低效的研究局面,促进教师有效成长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教科室) 本文由第一论文 网选自《中国教师》2014年13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lunwen. 1kejian.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