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页是白话文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特色经济论文(优秀3篇),欢迎参考阅读。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培养 经济学 特色专业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WANG Lei, LI F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Based o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with taking example of Shihezi University. From the practical demand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lent, this paper propose the goals, ideas and sc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Key word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cheme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以石河子大学为例,探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34651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目前石河子大学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石河子大学经济学特色专业着眼于时代性、应用性、区域性,以教学为核心、科研为着力点,以构建前沿的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运行机制、打造强势师资队伍为主,对经济学特色专业进行全面的系统建设,为新疆(兵团)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型人才。
1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新疆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具有多民族、多文化、多体制、多生态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既有丰富的矿产、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又有制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交通、能源、人才瓶颈。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形成我国西部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就全国水平而言,新疆处于相对滞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是由于相对滞后,因此,发展潜力和空间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更大。经济水平决定教育水平,受区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经济学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较为紧缺。对于新疆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发展来说,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一般,因此,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对于新疆高校来说,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家积极实施对口援疆的背景下,结合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力争为广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强的紧迫性。
2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全面推进教学团队、培养模式、课程建设等内容的全面提升。短期来看,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开发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快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的步伐,出台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推广订单式培养方式,实现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推动经济学专业基本的实践教学场所、社会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中心建设,带动新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长期来看,到2020年,经济学专业拥有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技能强、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经济学专业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疆未来发展需要的层次结构合理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经济学专业教育服务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能力全面增强。
3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遵循自治区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理论升华、引领前沿、服务至上的方针,以经济学专业建设为核心,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坚持分类指导、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进经济学专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大批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实际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4 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方案
4.1 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原有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融开启经济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高素质、富有特色的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培养。采用校外培养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团队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争取3~5年内使40岁以下的教师博士化,并实现教学团队从教学型向科研教学型转变;每年选派2~3名教师赴内地名校进行进修、访学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聘任校外客座教授并每年来校讲学1~2次,以提高团队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
构建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强化团队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教学、科研奖励的力度,调动团队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团队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按照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合理调配教师,并按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完备、完善各种教学文件。形成团队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并做到教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以老带新,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强化团队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经济学兵团精品课程、经济学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经济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网站,实现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团队教师的相关信息和科研成果、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授课录像等教学文件全部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咨询、答疑、讨论、测试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3 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教学团队不断探索,建立起了包括本科生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和博士生专业课程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使经济学特色专业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与科研脱节、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的不足,形成了经济学特色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课程支撑。
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建立四个层次的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即突出素质教育的公共课、强化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课、精而坚实的学科基础课、宽而实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在坚持经济学课程体系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此外,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把理论教学与新疆、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区域性,建立起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教学内容。
4.4 深化理论研究,强调以研促教
以经济学教学团队人员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依托,积极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加强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突破,开拓实证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科研获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创新和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及时掌握现实中难点和热点问题的最新科研成果,获得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性知识,从而使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能紧跟时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
4.5 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
经济学专业要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践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分阶段、分重点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动,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以校地容、校企结合为特色支持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中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经济调查或到实习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参与SRP项目的申请和研究、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项目的研究等。此外,加强实训环节,让学生以不同的角色模拟企业管理和经济运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本论文受石河子大学《产业经济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谭建。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11).
[2] 李芳。对西部高校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2).
[3] 王璞。高校教学参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若干问题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3).
[4] 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2).
[5] 卢玲,巴山。培育特色专业 实现持续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12(6).
关键词:特色旅游;形成与发展;经济理论;特点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建设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将特色旅游经济的研究放在了首要位置,使我国的旅游业能更快的发展,因此来推动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早日成为世界上的旅游强国。
1.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内容
纵观过去30年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一直相辅相成,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推动这社会主义建设脚步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也在不断完善着我国旅游经济理论,促进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旅游经经济本质理论,凸显出旅游经济性质功能和地位。第二、旅游经济发展理论,主要阐述了我国将“发展硬道理”的发展理念转型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经历过程。第三、国家重要领导人提出了旅游改革创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创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将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旅游经济论的主要方针,来加强旅游的高速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总结,逐渐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旅游改革创新理论,促使我国对旅游改革发展从体制改革深化到综合改革。第四,我国将实施特色旅游对外开放的理念,其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我国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与外交功能,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逐步促使特色旅游国家化。第五、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加强环境保护一直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化,利用资源合理化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国内旅游经济的重要一环[1]。
2.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
2.1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产生。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我国产生了特色旅游经济的理论体系。在该阶段,我国相关部门的领导对特色旅游的性质与日后目标、体系管理、政策改革的几方面要点进行了概括,指明了旅游业的发展新理念,对产生旅欧经济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至1979年,国家重要领导人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详细的针对性思想,促使我国旅游业的转变为综合性行业,我国相关领导人随后又指出:旅游行业带来的收入和外贸出口相比创造收入更多更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对我国旅游业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2.2特色旅游经济论的形成。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阶段。在形成阶段中,中国的地位在国际上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当时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我国开始逐渐对旅游经济理论的发展引起重视,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经济理念,引领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朝着更为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在党的带领下,我国政府都将旅游行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中。另外,旅游业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特色旅游将作为首要执行目标,促进了特色旅游业改革,将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提高了另一个层面,也让学术界开始重视起旅游经济理论的发展,将经济理论研究投入到实际中,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果,先后出版了我国研究特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书籍等,有效促进了我国特色旅游经济论体系的成型[2]。
2.3特色旅游经济论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作为我国经济重要基础之一的特色旅游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在该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形成我国所独有的特色旅游经济,而主要目标,则是加快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方向进行总结和分析,我国旅游总局在2008年颁布了《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旅游行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应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市场导向和合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等方式不断推动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并促进其形成特色旅游行业,为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3.特色旅游经济论的主要特点
3.1持续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取得如此好的成就,其中主要的原因如下:第一、遵循可续持续发展要素,将旅游经济发展文化与社会经济环境相结合,探索出平衡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道路;第二,遵循以人为本的铁则,将社会群众的需求视作关键点,从而实现引导消费、服务大局双结合的新兴产业发展道路;第三、将坚持特色旅游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把握住特色旅游发展规律,充分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归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经济发展道路。
3.2促进旅游经济开放的原则。我国旅游业实行对外开放,中国旅游经济能充分融入了世界经济行列中,我国发展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国际的地位中得到了显著提升,特色旅游经济的对外开放促使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使我国旅游发展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得到突破。
3.3坚持推进旅游经济的改革创新。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与相关旅游行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导下,将我国旅游发展方面的理论作为重要核心,不断对旅游经济论进行改革,特色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得到了及时解决,促进了特色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切实贯彻特色旅游经济的创新理论,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理念提供动力,完善了旅游经济发展机制[3]。
3.4全面发挥旅游经济的功能。当前,针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想全面发挥旅游经济的功能,促进旅游经济理论的良性发展,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充分体现我国旅游的特色。旅游行业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参加旅游的人不仅在服务和消费方面存在需求,在精神方面也存在更高需求。因此,我国在发展旅游行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出旅游的特色,满足旅游人群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旅游人群消费水平的提高,快速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第二,提高服务质量。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视觉和精神享受,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如果,在旅游过程中景区服务工作不到位,就会影响旅游人的心情,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该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促进经济理论形成和其自身的良性发展[4]。
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的收益越来越明显,不仅能为社会经济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还能全面发挥出我国特色旅游经济的综合能力;但如今,各个国家也相继利用旅游业发展国家的策略,如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特色旅游业在国际中的地位还不明显,需要日后继续不断探究中国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理论,制定出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的战略规划,建设出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让我们共同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佳敏。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05):301.
[2]唐鸿。论中国特色旅游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知识经济。2015,(02):10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科学的理论要能够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和精神,是引领时展的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正是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丰富的现实背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纵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整个历史进程,无不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其先进的思想方法论精髓为积极开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过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的思维再现,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的抽象概括和加工修正,具有鲜明的历史感[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在理解和认识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逻辑过程和历史进程的辩证统一,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其在我国经济改革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其科学价值在于能够根据实践的变化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新的理论和观点揭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圆园18年第2期政治经济学理论历经一百多年演变进化而经久不衰,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重要根源。面临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辩证的和整体的逻辑思维审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现实背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现实背景。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必须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其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实践。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状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原因。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世界经济总体的持续低迷使得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严重削弱。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是国内经济内生因素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现象,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今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是中国经济告别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开启内涵式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常态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动力的多元化为中国经济转型、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说,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韧性和充足的发展潜力,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具备支撑和促进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和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2];另一方面,新常态必然派生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如一些长期积累的失衡因素和隐性风险将伴随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而逐步显性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经济增长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新旧增长动力的接续出现断档,宏观经济调整和平衡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面对新常态下出现的各种新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突破社会发展瓶颈,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核心课题。经济新常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现实背景。
二、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辩证思考
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始终伴随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转变,这突出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之中。“范式”一词最早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hu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是人们公认的并且共同接受的一种对事物的观点或思维的框架,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体[3]。理论创新“范式”既是一个世界观层面的思想、立场问题,也包含方法论层面的方法和实践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新视界、新成果的客观展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实践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注重和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的新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习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4]。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坚持以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作为现实基础和基本立足点,不断揭示和提炼总结新常态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理论思维源于实践,以实践为理论源泉和归宿。“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经济新常态是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现实描述和高度概括。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际上,这正是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表述。在新常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发展应继续坚持以实践为本,总结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在有效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和解决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主要矛盾过程中不断突破和创新,以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以实践创新丰富新的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将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充分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经济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主导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历史过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更加强调提高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其内在的人学向度为人的不断创造和自我实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纵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整个历史,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直接来源,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基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实践,新的理论诉求呼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常态的人学向度也为在新阶段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提供了核心路径,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立足点和归宿。(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以问题为导向。从本质上来说,问题的本质是矛盾,是理论与实践、甚至理论内部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6]由此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点,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解决新问题、新矛盾而获得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从而不断引导理论创新和指导新的实践[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在时展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如何认识和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问题重新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重要创新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除此以外,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和新问题,不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进行创新发展和大胆尝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时代课题和现实问题。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强调,全党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8]。“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手合力”论等新的经济战略思想无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是现实中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回应。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范式,“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之中,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领域和方向。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必须树立和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新常态重大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问题范式与理论范式创新的良性发展。(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应立足新常态经济特征。思维是主体对事物表象与概念的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认知活动。思维范式则是思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以及在推动理论范式创新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是推动其他理论范式创新的催化剂和内生动力。辩证思维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的坚持和进一步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辩证思维审视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新动向和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善、市场与政府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其增添了中国特质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国内经济全面步入新常态的新阶段,融合新常态下新问题、新实践的辩证思维使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能够科学地解答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的基本要求。经济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常态是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核心问题在于提质增效,追求全面均衡、整全性发展和可持续的高速发展[9]。辩证认识和审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推动我国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应以经济新常态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为客观依据和立足点,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思维方法,科学把握新常态经济的动态性、规律性和发展性,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