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在教师人格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青少年时代是个体身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往往会有许多内心的冲突与困惑,需要心理辅导来引导和解决。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和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同时,班主任如能掌握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技能,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帮助、陪伴学生顺利走过这段生命历程,才能实现班主任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心智培养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其中的“惑”不仅是知识之惑、社会之惑,更重要的是心理之惑、成长之惑。班主任心理辅导不是“额外”工作,而是分内的工作。某种意义上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级预防员。
那么,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一、明确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
1.帮助学生探索自我
学校心理辅导的很大一部分任务是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尊和自信。培养积极的自我认同是青少年辅导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2.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与情绪
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健康的品质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而少数学生的个性偏差,如孤僻、好嫉妒、暴躁冲动等,常常会影响学生的待人处世。
3.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境
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与学习有关,如考试焦虑,因升学压力过重而厌学、弃学,因学业失败而导致各种危机事件(自弃、自残、自杀或者伤害他人),以致因学习问题而产生抑郁、自卑等。
4.帮助学生破解青春期烦恼
班主任和我们的德育教师在这方面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悦纳,平等地和学生探讨少男少女健康的两性交往,开展青春期的性教育。
5.帮助学生重建积极的行为方式
青少年的压力源有学习负担、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变故、亲子关系和异性交往等方面。由于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面临的压力,常常会出现心理紧张、迷茫和反抗。而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攻击性行为又常常是爆发亲子冲突、师生冲突以及校园暴力事件的源头。
6.帮助学生展现丰富的生活、精彩的生命
青少年富有理想、生气,他们有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和更长远的未来,同时他们缺少生活经验,常常显得比较脆弱和容易动摇。班主任在日常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偶像崇拜、网络成瘾,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要进行预防和干预。
在明确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内容后,班主任更需要掌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从而形成辅导的方法。
二、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步骤
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基本步骤包明确问题行为、收集个案资料、评估分析、确定辅导方案、实施辅导过程、检验辅导效果与随访六个阶段。
1.探讨并理清问题
这一阶段的具体目标是:教师知道学生发生的事以及他的想法与感受;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个人问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情绪宣泄;鼓励学生通过述说使其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知,并理清具体的困扰是什么。
2.收集个案资料
收集资料是个别辅导的基础,要详尽地了解辅导对象,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观察、谈话、自述、访问、问卷和心理测试等来收集包括学生的当前状况、家庭背景、个人成长史等主要方面的情况。
3.评估分析
班主任在与当事人充分探讨问题并掌握了必要的个案资料后,要根据自己的心理专业知识、社会生活阅历和个别辅导经验,对学生的叙述和所获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严重的程度。
4.确定辅导方案
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产生原因,班主任要制订出具体的辅导方案。首先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辅导目标,其次选择辅导的具体措施,可从学校、家庭两方面入手,围绕当事人的知、情、意、行各方面,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进行。
5.实施辅导过程
确定个别辅导的目标和措施后,就要根据辅导方案进行具体的个别辅导和干预,将构思一步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非理性想法的改变、消极情绪的调整还是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断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进行适时的强化和再评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具体的辅导目标和辅导措施。
6.辅导效果评估与随访
经过一个时期的个别辅导之后,班主任要观察学生此时的行为表现,与学生一起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对照辅导目标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实施的辅导是否有效。通过辅导效果的评估,还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经过一段艰苦努力之后终于达到目标的成功体验,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很难得的成长经验。
当然,班主任要想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除要掌握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之外,还需要在实战过程中积累丰富且有效的辅导技术。
三、班主任心理辅导基本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学生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的一种技术。
(1)确定目标行为。该环节包括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是如何习得,又是如何被巩固的),并确定矫正目标。
(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目标确定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至少3天)来观察,来测定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然后求出每天或者每周的平均值,以此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
(3)选择强化物。行为改变是通过强化手段获得的,因此选择强化的方法是行为矫正技术的关键所在。强化的方法一般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化和惩罚法这四种。
(4)实施行为矫正程序。需要对实施期间的目标行为表现做观察和记录,并与之前建立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
(5)效果评估与反馈。根据记录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2.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指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
论假设,通过改变当事人的不良认知,从而调整其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技术。
(1)帮助学生认识情感、行为与认知之间的联系。
(2)寻找学生的负性自动思维,识别非理性思想。
(3)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同时发展更适合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4)练习、巩固,将理性的思维方式与想法进一步运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之内化为个体的内在认知结构。
3.情绪调整技术
情绪调控技术是指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情绪,使之对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
(1)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
(2)引导学生宣泄和恰当地表达情绪。
(3)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4)帮助当事人学会控制、疏导情绪(转移法、幽默法、放松法、制怒法、升华法等)。
4.积极暗示技术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班主任要通过有针对性的、积极的语言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从而调节其认知、情绪、意志、信心等。
积极的暗示可以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暗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均可以作为暗示手段。一般来说,暗示的语句越简短,就越有效;暗示要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进行时态;尽可能以事实为依据,或努力创造出一种让人相信的感觉。
心理辅导技术远不只以上四种,但对于班主任所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工作,这四种方法的确是心理辅导实践中非常需要的基本辅导技能。实践证明,班主任经过专业培训,是完全可以掌握这些技能,以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
总之,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班主任主要承担面向班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作为班级领导者——班主任,若要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提升自己对于班级学生以及团队的心理辅导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积累实战经验,同时更需要在自身人格、态度、价值观和敬业精神方面提高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解决学生的心理之惑、成长之惑,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宁波出版社,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