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全面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学习生活。这就要求班主任应根据新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采用适合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笔者就结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谈几点关于德育方面的做法。
一、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于一些事物还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和事的影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其一言一行都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师德在一个教师身上的体现,也不是某一方面的,而是整个的人。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让学生明白事情的对错以及人性的重要性。
例如,对于班级环境卫生问题,班主任应当做好示范作用,见到垃圾,无论是教室里的还是校园里的,都应该立即捡起来,美化校园环境。教师用自身的行为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也养成随手捡垃圾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也会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不会在教室里或校园里乱扔垃圾。显然,有时候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而且其作用及影响也是深远的,其行为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此外,班主任还应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做环保倡议、照顾孤寡老人等十分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二、关注生活细节,适时进行渗透教育
规则见于平常,习惯成于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就强调了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反对脱离生活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应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自制、自律等正确的行为习惯。
对于学生,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给予他们太多的压力,应当在班上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与乐趣。例如,我们班就举办过一次五子棋比赛,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参与,个个喜形于色。后来,一个平时经常上网的学生主动告诉我,其实他并不是所谓的网瘾少年,他只是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他的话让我领悟了不少,学生们渴望被老师、同学、亲人认可,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倘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被认可、被信任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不得不转移方向,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去找寻这份心理上的满足。因此,班主任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从细微处出发,适时的进行渗透教育。
三、糖式教育要适度,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都熟知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来教育孩子的故事。他的第一块糖果用来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从而让原本一场雷电交加的批评,变成了一场“甜蜜的邂逅”。让孩子们的思想在温馨的谈话氛围中得到了觉醒。笔者努力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也收获了不少经验。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学生张某向我举报李某在上体育课时没有去操场,而是躲在教室里抄同学的数学作业。当时我觉得张某非常正直,这样的学生对净化班风是非常有利的,于是我乐滋滋的将此事告诉了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则比较冷静,他说等调查清楚了再下结论。而调查结果也非常的出人意料,原来张某也没有去上体育课,因而发现了李某正在抄作业,并要挟李某给20元的封口费,否则便会将此事告诉老师。由于李某身上没有足够的现金,张某要挟失败后才决定告发此事。真相大白,原本见义勇为的举报只是敲诈勒索的假象,若不调查还真是发错了“糖果”,滋长了这种不良行为。
要注意“糖果”的分配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集中于个别学生身上,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适当的心理辅导。
四、合理、有效、科学的进行教育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甚至显得校规校纪都软弱无力,法律法规的底线也在一步步的退让,可有谁能意识到对“问题少年”的过分宽容,就是对大多数孩子的伤害呢?
合理、有效、科学的教育惩罚是真正为学生负责,真正体现育人功能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需要,而且是非常的必要。当然,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爱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惩罚也应当让爱做主,不要让学生感到难堪,也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因此我认为越要惩罚,就越要懂得尊重。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它与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息息相关,同时也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科学的、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实效性。让我们继续秉承陶行知思想,努力提升新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向阳. 德育原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祁鑫胜.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J]. 山西教育,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