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激发内驱力 激活发展力的方式

2015-07-29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伴随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呼唤着学校教育新的发展,其前提则是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成为一名拥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者,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探索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的研究者。面对绍兴县教体局提出的“提升内涵品质,建设教体名城”的工作主题,建设教体名城必须要有一大批名校作为支撑,而作为一所名校的重要标志,就是“名师荟萃”。所以,教师可持续成长也是学校成为名校的不竭动力。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状态——内驱力不足
  教师工作是一份稳定的、具有安全感的职业,教师们普遍认为以负责的态度工作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于是,安定的环境滋生着惰性,封闭的氛围催生出僵化。我校是一所中年教师居多的学校,这些教师已经具有中级职称,进入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这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但缺少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研究意识,在个人专业发展认识上出现了盲点,在自主发展上出现了倦怠。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状态——逐渐处于麻木
  教师工作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重复性,面对着大体相同的课程、教材、学生,教师重复着教学的日常“流水线”,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形成了教学的常规习惯与思维,以此解决教育教学事务性工作,教师的常规习惯与思维蕴含的是个人的“经验教学”,缺少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从而缺少了自主变革的教学研究。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状态——缺乏系统性
  教师反思是教师对工作的自我审视,是获得对工作的感悟与体会的探索。纵观教师的反思,存在着这些不良的现状:许多教师只是停留在对教学问题的表面描述上,而缺少用教育理性思维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教师对问题的反思缺少了系统性、专题性、持久性,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把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作为专题性的反思问题,进而持久地、系统地探索,从而形成较为全面、深刻的理性认识;教师对反思的成果缺乏表达形式,大多教师没有从经验性反思跨越提升到理性反思总结,不习惯于用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案例的记叙来比较细致地表达反思成果。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视野状态——课程意识淡薄
  现在,不少教师传统教学意识根深蒂固,把教好教科书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学校组织开展的校本研究大多着力于一堂课例的研究反思,从而导致了教师缺少课程视野,关注学科教学的整体研究,缺乏了对学科功能的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结构的逻辑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的再度开发、多元化评价的建立。教师对课程的自我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状态——低效无力依然存在
  从学校名优教师的分布情况来分析,个别团队缺少名优教师的引领,造成团队内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学科教学缺乏个性与特色。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分析,有些学科团队内教师年龄接近,专业能力相似,校本教研始终只能在同一水准上重复,教研效率不高,影响了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与路径探索
  (一)创设学校愿景文化:使教师发展成为自觉
  优秀的文化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的精粹与灵魂,是激发教师发展的活力与源泉。学校在升格办学之时,秉承柯山书院的历史传统,提出了“承传书院文化精粹,打造现代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书院文化五大精粹思想:(1)教育、教学与研究相一体;(2)教育重在讲德明礼,躬行实践;(3)教育强调学生质疑问难;(4)提倡不同学术思想自由交流;(5)师生以道相交,关系融洽。并将此充分融入学校教育文化之中。同时对现代精致教育也进行了具体解读:她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高品质教育,是对教育卓越品质的追求,是关注差异、关注过程、关注细节、关注个体生命成长需要、尊重生命的一种原则与态度,她与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制订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五条教规中提炼出学校的教风“学思并进、教研相融、德行一致”。学校利用各种途径有机地将文化愿景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紧密联系起来,逐渐成为全体教师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引领。发展,已成为自觉!
  (二)寻找“最近发展区”:使教师发展成为可能
  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尤其是步入中年,教师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我校73位在编教师,平均年龄37岁,中年教师居多。他们总觉得学习应是学生的事,发展只是年轻人的事,与他们全不相干,以他们的经验与资历,平稳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安然等待退休应该并不是难事。于是,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了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寻找适合教师年龄特点的“最近发展区”是学校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素质特长,并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采取“基本目标+自主目标”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建立起公平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其中“基本目标”指每位教师每年要完成五个“一”任务,即阅读一本教育专著,设计一个精品教案,执教一堂公开课,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研究一个阳光课题,在此基础上,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再从上述五方面或其他方面自主选择一个内容作为自主提升的目标。提升的要求为第一年有校、区级成果(获奖、发表均可),第二年有县级成果,第三年有市级及以上成果。这是一个“扬长补短”并富有人性化的发展机制,让原本模糊不清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变得具体、可触摸。发展规划成为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中不断向上攀爬的“脚手架”,成为不断自我完善的“驱动器”,通过专业引领,让每个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长,有自信。发展,已成为可能!
  (三)构筑“鉴湖大讲堂”:使教师发展成为需要
  美国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总是在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着生活,总是在竭尽所能地使自己趋于不断发展之中。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正是为了满足其个体的自我实现需要。所以,学校管理层在积极改善学校组织环境的同时,更应致力于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激活。学校传承“百家争鸣,自由交流”的书院文化精粹,特设立了“鉴湖大讲堂”活动,我们邀请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来校做“新书院文化与精致教育”的专题讲座,邀请著名特级教师、省功勋教师杨一青老师做“教师职业理想”的专题报告,邀请原浙江省教育学院卢真金教授做“教育科研”的专题介绍,从多个层面唤醒教师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激发对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学校还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读书经验共享”“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展示”“从教路上幸福事”“成功教育教学案例分享会”等大讲堂活动,鼓励老师们“好汉再提当年勇”。经营杏坛多年,每个人都有一段奋斗史,都有一些幸福事,于是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了,回首来路,这里有失败、有辛苦、有沮丧、有迷茫,但这里更有成功、有甜蜜、有欣喜、有幸福。畅谈曾经的抱负,重温往日的辉煌,老师们沉睡多年的专业意识被唤醒了,搁浅已久的理想之帆又扬起了,原来自己的工作也并非一无是处,原来面前的学生亦有多么天真烂漫,虽然拿不到高薪,虽然享受不到特权,但“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却已在胸中汹涌,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已在心中激荡。发展,已成为需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