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评价模型的建设

2015-07-15 0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研究背景
  “班班通”工程和“校校通”工程一样,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如图1所示,“班班通”是一项融合了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以及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等内容的系统工程[1],包含硬件设施(包括网络条件)、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活动三大要素。其中,硬件设施是基础,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关键,教育教学活动是核心。三个要素两两组合构成了硬环境、软环境和潜环境。衡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组成的“硬环境”的标准是技术指标,如带宽、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教学资源的容量等;衡量硬件设施与教育活动构建起的“软环境”指标是师生的操作技能,如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熟练程度、会简单处理一些设备故障等;衡量由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活动组成的“潜环境”的指标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利用资源的自主学习能力。“班班通”环境的重点是“促进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核心是“提高教与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的要求,规划了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目标。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也明确了建设“三通两平台”[2],将其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3]。其中,“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可见,“班班通”作为继“校校通”工程后的另一基础性工程是目前乃至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之一[4]。很多城市已经陆续开始分阶段建设“班班通”,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已经建成。但在建设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观念中认为“班班通”工程仅仅是投入资金建设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的普通教室;在工程的实施中较为盲目,缺乏形成性的评价;对工程的建设水平无法预估,造成“高投入”和“低产出”的矛盾;在工程的评价中,较难形成反馈性的指导意见,无法给决策管理者提供改进的意见等。本文将基于CIPP评价模式视角,对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进行评价研究,希望能对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参考。
  CIPP评价模式对教育评价的借鉴
  1. CIPP评价模式简介
  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评价中心经历数年研究创立了CIPP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当时美国教育改革运动中,批判“教育评价之父”泰勒(Tyler)提出的“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图2所示,斯塔弗尔比姆把评价过程分成四个组成部分,即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与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个步骤的英文缩写即为CIPP,而四类评价相互结合也就构成CIPP这一独特的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已经发展到第五代,可以为项目、工程、职员、产品、协会和系统等评估提供全面的指导,国际上很多颇具影响力的项目都采用了此评估模型[5]。
  图2 CIPP评价模式四阶段
  其中,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依此作为选择和形成方案目标的基础。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目标之后,对各种备选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即对各种备选方案的相对优点加以识别和评定的活动。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也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终结性评价。
  斯塔弗尔比姆在创立这个模型之后,重新反思评价实践,认为四步骤的评价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做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四环节[6],如图3所示。
  图3 发展后的CIPP评价模式
  2. 对教育评价的借鉴
  虽然我国教育评价正处于全面改革时期,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现行的教育评价依然以国家对教育的总体要求为价值取向;程序上还是由教育行政和督导部门执行的自上而下的线性评价;指标追求外显化和统一化;方法基本上属于定量分析方法。这种评价体制无法对教育成效及教育活动的改进提供有效依据。CIPP评价模式正是克服了以上的弊端,与教育评价改革有着共性的理念。因此,利用CIPP评价模式进行教育评价,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CIPP评价模式以改进为导向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Stufflebeam,1985)。这是CIPP评价模式最核心的观点,与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当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模式尚未摆脱目标导向模式的局限,注重甄别、鉴定和评优。CIPP评价模式以改进为导向,在背景评价、输入评价中明确目标和重点,确定最佳方案,为项目是否有效、顺利实施的评判提供基础;在过程评价这一环节对方案的实施连续不断地检查,及时反馈信息,从而能达到有效的控制;在成果评价中也非完全鉴定性终结评价,而是在对前三个环节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方案的成就,得出改进方案的结论意见。因此,信息化项目评价工作应用CIPP评价模式需要认识到:信息化工作不是绩效的评定,而是改进工作,使各项工作更有成效。
  (2)CIPP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教育评价不应限于确定目标的达到程度,而应是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教育决策的流程主要有计划决策、组织决策、实施决策和再循环决策四个环节。如图4所示,CIPP教育评价模式的过程恰好符合教育决策的过程,其评价结果自然能够成为决策者的有力证据。可以说,CIPP评价模式是以教育决策为导向的一种评价模式,为决策者改进教学服务。这要求我们在运用CIPP评价模式进行教育评价时必须要始终考虑到决策者的需要,提供必需的信息,并且重视反馈,使评价活动更具有方向性和价值。
   图4 CIPP评价模式与教育决策的联系
  基于CIPP评价视角的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评价
  1. 评价流程
  借鉴CIPP评价模式对“班班通”工程评价也分为四个阶段,其具体实施的流程及活动如图5所示。
  图5 “班班通”工程评价实施的流程
  需要注意的是:流程并非单一线性的,如在过程评价这一步骤,需要对工程的实施连续不断地检查,与前后的几个环节相互关联,及时反馈信息,从而达到有效的控制。此外,成果评价也不仅是只有总结性报告,还包括在其他每个阶段进行阶段性总结,随时利用阶段性成果调整策略,使其服务于工程的实施。
  2. “班班通”工程评价框架
  利用CIPP评价模式对“班班通”工程的评价框架如表1。我们可以看到:CIPP评价模式体现了多元评价的特点和理念。首先,从评价的内容上看,从对“班班通”工程的需求调查开始,包括需要、问题、目标、条件、计划、实施、结果以及影响等阶段;其次,从评价的主体看,参与的人员类型众多,包括工程决策层人员、工程执行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项目受益群体(包括地区、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等),这也正符合了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多元评价观,更具有时代特征;再次,从评价方式上来看,仅仅在结果评价中采用了“实地查看硬件设施到位,资源配备和师生利用信息化环境教学情况”这一量化评价方式,其他更多地采用了问卷、访谈和个案研究这种质性评价方式,具有量性结合的多元评价特点。最后,从评价的功能上看,CIPP在“班班通”工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评价,体现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使评价整体全面,体现了评价的全部功能。
  表1 CIPP模式的“班班通”工程评价框架
  评价阶段 评价目标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举例 评价方法与手段
  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背景 未实施“班班通”工程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程度,是否达到校校通;每学校达到的信息化程度(起步、应用、整合、变革)等 查看相关报告或总结
  “班班通”工程的需求 未实施前的困难、短期需求、理想状态情况,等等 问卷、访谈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师、学生
  “班班通”工程目标的合理性 指导思想、发展思路与规划、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合理性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
  访谈“班班通”工程主要负责人和执行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
  领导和组织的合理性 组织体制;人员构成;领导成员的领导力;其他成员的执行力等 访谈项目负责人和执行人
  策略的合理性 “班班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的各种(保障、激励)政策措施、方案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
  资金的合理性 投入资金占区域(学校)财政的比例;资金投入到硬件(资源、培训)建设的比例;每名教师、学生所得信息化培养费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档案
  访谈“班班通”工程主要负责人和执行人、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师、学生
  人力投入的合理性 “班班通”工程中各部分子系统人力资源的素质能力;对他们的系统安排、协调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档案
  访谈相关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
  时间和计划的合理性 对“班班通”工程建设的时间规划;与规划中需完成的任务是否匹配;时间和规划任务是否符合实际条件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档案
  访谈相关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
  与外界其他各系统的关系 与社会、通讯、生产、服务等相关系统是否有交流;外界的支持度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档案
  访谈项目合作伙伴
  实施过程 “班班通”工程在实施中的具体措施;投入的软硬件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教师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等 访谈学校教育主管、教师、学生
  实施过程管控 “班班通”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监控机构;其监管的内容及能力等 访谈监管部门人员
  实施过程资料档案化 对实施过程的内容进行档案化备案;档案资料的完整、详细程度等 查看相关政策文件、档案
  影响 “班班通”工程是否达到目标;受益人各方面的受益程度;影响范围和深度等 问卷、访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教育主管、教师、学生
  成效 “班班通”工程的各项成果(如促进教育教学深度变革、改变教育管理方面);成果的有效性和意义 实地查看硬件设施到位,资源配备和师生利用信息化环境教学情况
  访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项目目标受益地区(学校)个体
  个案研究
  可持续性 “班班通”工程的可持续性 访谈工程负责人和执行人
  可推广性 “班班通”工程的可推广性;是否具有普适意义 访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
  3. 评价实施建议
  (1)建立评估小组
  由于“班班通”工程评估对象多元化,评估内容多面化,评价方法质性化,而且评估工作涉及多个环节,持续时间较长,所以需要的评估主体人数较多,其中不乏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因此,需要成立评估小组。通常评估小组的成员在5-8名,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指派负责人。
  (2)注重评价各个阶段的衔接
  在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阶段中还会涉及很多环节和活动,并且每个阶段的活动都不是线性进行,可能会存在着交叉、重叠。需要我们明确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他们的优先级别,对环节涉及的人员职责、时间安排、工程进度进行较全面的规划。
  (3)注重评价应用方面的功能
  在“班班通”工程中,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资源、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时空、教师、资源不再有界限,因此,成果评价中衡量“班班通”工程的成效主要是评价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硬环境、软环境和潜环境下开展常态教学、科研、教研、教育活动等策略、途径,模式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4)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改进功能
  CIPP评价模式的核心观点是“评价结果为了改进”。利用CIPP评价模式进行“班班通”工程的评价,不单纯是为了鉴定优劣,更重要 的是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评价而得到完善和改进。对于培训评估的结果,应该注意及时反馈给相关的单位和人员,以便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反馈更应注意其激励性,不仅要给出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且要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
  小 结
  通过理论研究,我们发现: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四阶段基本能够全程、有效地对基础教育“班班通”工程进行过程监控并提供改进、决策依据。但这也仅仅是理论的推演,由于评价内容较为复杂、方式较为灵活、采集的数据量大、涉及的评价人员较为专业,使其应用于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障碍或困难,需要在这一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