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从关注课堂走向课程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的几个方

2015-07-15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为加强儿童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中,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低年级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段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这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各种校本教研的开展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品德学科在小学各科中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它与升学无关。与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相比,它又没有专职教师,很难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我区而言,全区402名品德任教教师,其中97%为兼职,教学工作主要由语文教师兼任,另外部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在品德课上完成,教师们觉得任务繁重。基于这样的教师团队,基于品德学科的要求与思考,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寻一条适合我们区情的品德教师的研训之路。 
  一、关注课题引领,提升课堂教学研究力度 
  一直以来,我区始终聚焦课堂教学研究,从“三全五优化”走向“新三学”,从课堂规范到教学和技术,再到课堂关键要素的优化。在区域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品德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的课堂教学研训活动。 
  期初,组织专题培训,深度解读新课标,积极传播新理念;期中,分段理解教材,准确把握目标,关注课堂实效;期末,分享绿色评价方式,探索学生成长档案的多样化表达。在研训活动中,我们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研训活动中,我们追求课程的知行统一。在研训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研训活动中,我们珍视儿童的权利。有力的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们提高课后反思,让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成为一种教学习惯。 
  这些活动成为教师在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改变的催化剂。教师全面树立“为支持学习而教”的理念,不仅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关注知识增长,更要关注能力发展;不仅考虑便于教的效率,更要考虑为支持不同学生学习历程而教的策略;不仅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更要整体研究学科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系和育人价值。 
  二、关注校本研修,提升区域学科管理水平 
  如果说区级教研部门通过指导学科教学,引领全区品德学科的发展;那么校本教研则着眼于学校文化,以促进学校、教师的发展为目的,致力于学科实施。在全区的整体要求下,每所学校更加重视校级学科组建设,更具特色,更显活力。 
  我区有一支战斗力强的品德教研组长队伍。在自身素养上,组长们学科教学能力强,在学校教研组中威信高;在工作上,组长们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协调。 
  以某小学为例:学校一共有33位老师承担了品德学科教学工作。为了方便教研活动的开展,分年级进行备课教研,由语文学科教研组长兼任品德学科教研组长。每学期开学时,年级教研组长都要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学期教学总体要求、教研专题以及年级研究课。每学期安排四次品德学科备课研讨活动,分别对应着品德教材的四个单元。每一次研讨之后,都要做好相关的研究记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品德教研课,同年级组的老师会共同坐在一起,听课、评课。执教老师在上完课之后,也会留下自己的反思和收获。踏踏实实的集体教研活动,保证了品德课程在学校,生根、发芽,不断地成长。 
  三、树立德育课程观,提升统整课程资源的效度 
  德行的养成,不是品德课堂四十分钟就能完成的。“大德育观”培养了品德教师的课程资源观。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带领研修团队去研究品德课程,学习有关课程统整的知识,打造一批实验学校,并且搭设平台,分享经验,去辐射更多的学校。我们在实验学校分别召开“大德育观”引领的“四个一”的品德研修现场会,一节品德课、一个德育活动、一场主题沙龙、一次专题研讨,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更显魅力。近两年我区各校在德育课程中注入了大量的品德学科元素。这也是品德与其它学科、学校活动、文化融合的显现,彰显了品德学科不容替代的优势。 
  在课程大视野下,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研究力,推动着学科智慧前行。在课程研修的路上,我们越走越宽。德育无痕,以生为本的根上长出快乐的苗,这背后凝聚着所有德育工作者的心血。 
  四、关注教师成长,树立教师品牌 
  学生在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容忽视。青年教师是学科队伍中的主力军。为进一步加强品德学科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为更多的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区级构建立体化的小学品德研修团队,不同学校的老师一同教研,更加有效地激发研修的热情。 
  以课例研修为例:首先执教人确定主题,研修团队先行思考,提出建议。执教者通过钻研教材拟定草稿,然后把最初的执教方案提交研修小组进行讨论,对草案进行二度修改,形成教学方案,确定实施这节课的时间。然后由授课教师来讲授这节课,研修团队教师等有关教师参与课堂研讨,不能来参与的,就发放研究录像。 
  团队研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首先,我们以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指南。研课团队每个成员共同参与研究。教研员和教师是伙伴关系。参与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执教教师通过研讨反思,修改计划,再进行实践。教师们再次听课。作为研修团队,我们共同经历着理解—实践—改进这一过程。 
  团队研修将教师的专业成长建立在群体研究的基础上,为个人的努力铺设了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资源,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品德教师队伍建设,也呈现喜人的成果。教师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为自己的研究积累着财富。 
  (娄龙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21001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