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高校护生乙肝职业防护调查及干预研究

2015-07-15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危害严重且会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之一。调查显示,针刺伤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率分别是6%~30%、6%~10%、0.3%~0.5%,①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②在高校广泛宣传乙肝科学知识、职业防护培训迫在眉睫。
  本研究于2013年3月~2014年6月对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2011级的541名专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理毕业生及在校护生对乙肝职业防护情况,并针对2011级190名专科护生进行了乙肝职业防护教育与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41名专科护生作为研究对象。351人为2010级毕业生,190人为2011级在校护生。其中男生23人,占4.3%,女生518人,占95.7%。
  1.2 调查方法
  针对学生基本情况、乙肝一般知识及防治态度、职业防护知识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于2010级护生实习结束后,2011级在校护生实习前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调查问卷730张(2011级护生培训前后发放调查问卷2次),回收问卷730张,回收率100%。
  2 培训与干预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问卷调查,541名专科护生中有39.37%来自农村,9.43%的护生有乙肝家族史,16.64%的护生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其中未全程接种的54人,占9.98%,不知道是否接受全程接种的15人,占2.77%。培训前介意和乙肝患者或乙肝携带者共同就餐的376人,占69.5%。有23.1%的护生经常和他人共用口杯、剃刀、手巾等生活用品,甚至牙具。
  2.2 进行职业防护干预的措施
  2.2.1 加强乙肝防护知识教育
  (1)强化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普及性预防观念。将静脉输液、输血采集标本等护理技能与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职业防护知识相互渗透,使学生对职业防护的新技术、新业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展了以“保护自我 关爱健康”为主题的班会,深入探讨了职业防护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护生防护意识明显加强。(2)加大乙肝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板、电子屏、网络等形式进行乙肝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编写、印制、下发护生职业防护手册,每人一册,使护生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到随时学转变。(3)举办讲座。以多媒体、播放录像等形式为护生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传染性疾病的基础知识、认知、态度、案例分析、相关政策法规、职业危险因素认知、职业防护知识。职业危险因素认知讲座包括预防血液和体液传染、预防锐器伤、预防其它损害的护理操作流程、重点环节及注意事项的培训。(4)组织护生临床见习。认知实习提前体验临床护理工作,熟悉护理工作环境,使护生做到危险因素心中有数,重点环节重点防范。
  2.2.2 规范护生的操作行为
  (1)实训室张贴职业防护挂图。在实训室醒目位置张贴职业防护挂图,内容包括普及性预防的意义、处置锐利器具的方法及损伤后的处理流程等,随时提示护生注意职业安全。(2)全面进行防护措施的示范。教师在培训时应开展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操作时边讲边做,通过讲解、示范、指导,强调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点评,启发护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在培训后、临床操作前对其进行防护技能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进行临床实习。(3)护生间互相监督,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在日常护理技能的训练中要强调防护用物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鼓励护生间互相监督,学生在强化练习中出现的危险行为如套回针帽、分离针头等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2.2.3 定期考核
  定期对护生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职业防护知识及护理操作行为进行评价,检查职业防护教育在护理教学中的传授情况,在实训过程中给予护生及时的防护指导。实践考核时将护生能否在日常训练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能否掌握六步洗手法列入考核项目等,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2.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检验。
  3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未培训组护生只有38.08%能够掌握六步洗手方法,仅24.95%的护生知道“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用回套针帽”,护生对锐器损伤后的局部处理措施、报告流程等内容知之甚少,培训后情况有所改善。受培训后护生在基础护理实验考核中,掌握六步洗手方法,一次性枕头涮手回套手法,感染器械的处理流程,手部有破损的防护方法等,与受训前情况明显改善,统计学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关于乙肝职业防护的培训很有必要,且有一定的效果。见表1。
  4 讨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属于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③④即使是医学院校,情况仍不容乐观。吴燕玲等认为,⑤医学生对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态度较非职业人群略好,但仍有 6.4%的医学生介意和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握手,造成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心理负担。38.63%的护生不愿意与乙肝病人保持交往,校园乙肝歧视现象仍然严重,这与学校对乙肝的强化教育力度不够,护生对乙肝缺乏正确认识有关。
  本次调查显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示,541名接受调查的护生中84.7%有针刺伤经历,多发生在回套针帽、拔针、整理用物等操作环节,调查现状令人堪忧。原因为学生对锐器伤的发生和危害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是针刺伤高发的原因之一。且护生操作不熟练、环境陌生,护理操作时紧张、工作压力大、注意力不集中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二。护生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差,经常自行简化操作规程,甚至进行错误操作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三。
  因此,在护生中开展乙肝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干预,不仅能够指导护生正确认识乙肝,提高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对保护护生的身心健康,保障护生的职业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护生职业防护技能的提高也是对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中技能培养的补充和完善,不仅为我校开展预防保健及职业防护教育奠定了基础,更有利于规范护生的操作行为,提高就业竞争力。
  注释
  ① Guo YL,Shiao J,Chuang YC ,et al.Needlstick and sharps injur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 in Tan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59-265.
  ② 朱子兴,郭仙斌.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6.1(5):3-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