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试论关于师范院校开设女性教育课程的思考

2015-07-10 08: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健词:女性 性别意识 社会角色 教育 忍考
论文摘要:在师范院校中,女生所占比例历来较高。她们大多未能在基抽教育阶段接受正常的生理卫生及性别知识教育,带着源于家建、传媒及社会各方面对女性性别角色定位的陈旧观念,在现实中过遇着种种冲突和困感。有针对性地开设女性教育课程,不仅有益于女大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更好地参与社会,更由于师范院校学生的性别意识、社会角色定位和人生选择,还会以教育的名义,通过教育的果道而直接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发瓜。因此,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实施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提出问题的现实原由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中女生的比例逐年增长。有些文科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某些专业,女生人数甚至超过了男生。以北京大学为例,在2002年度招收的36名文科状元中,有28名是女生,8名理科状元,男女生各半;在清华大学的经管学院等院系,女生与男生也人数相当。就连多年一直是男生天下的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女生的总数也首次超过了男生。对于这一新的变化,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未能作出及时、有效的应对、调整。有不少大学只是在学生会组织中增设了一个女生部而已,而作为学生社团性质的女生部,更多的只是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文体活动,并不能(实际上也没有能力)解决女生中存在的诸多困挠其自身发展的性别意识问题、社会性别角色定位问题及由此带来的女性参与社会、谋求发展等问题。wWW.133229.CoM甚至由于初等教育一直未能正常开设生理卫生及性知识课程,造成了女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女性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这个被告之在校期间“不提倡谈恋爱”的群体,事实上已达到法定婚龄。当校方及家长都在极尽说服、压服之能事,采用封堵的办法去维护那个“不提倡”的守则时,这个守则其实已经失效了:大学生的人学年龄不再是个门槛儿,当70多岁的老爷爷和三、四十岁的爸爸妈妈们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员时,“不提倡谈恋爱”已经变成一个黑色幽歇。据闻:教育部有关部门正酝酿解除在校大学生不得结婚的禁令。其实大学的校规与婚姻法之间的裂隙、正常的欲望张力与制度约束之间的冲突,既早已存在,又是学生工作面临的馗尬。而这个阀门一且打开,以往可能还有地下暗流性质的间题就会浮出水面,带来更多的我们所陌生的新问题。对此,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
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女性由其生理特点所致,必须要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因此,怎样理性地调整学习、就业、发展与恋爱、婚姻、家庭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一门有学习和研究的必要且并不简单的课程。间题在于,作为教育管理者尚未对此达成共识。
从1996年至今的几年中,在教学之余,笔者曾受托断续承担女生工作。通过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对女生中存在的间题有所了解。师范院校中女生的比例历来较之一般院校要高,且近些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见表1、表2)女生中的问题若得不到科学的教育指导,一任其惯性堆积,不但影响她们自身的发展,更由于她们特殊的身份地位,在未来的工作中,还会以教育的名义,经由正当的教育渠道堂而皇之地传承下去。年级越低,女教师越多;主要承担素质教育的人文学科女教师比例较高,是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普遍现象。
承认女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的和历史的原因),同时还必须承认现存间题不经科学的教育指导并不能自行解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纳人女性教育,既是对现行教育内容的完善和补充,又能够帮助女生认识女性的价值,树立自信心,塑造健全人格,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甚至将对提升民族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女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长期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积累的结果。而科学的女性教育现在仍是学校教育的盲区。
通过对安康师专1996级一2002级女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1.对女性解放发展的历史所知甚少,因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仍持有陈旧的传统观念。在女生中仍有人认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男女有别的。即认可男性更搜长某些职业,如法官、高级领导者、工程师、厂长、银行家等,而女性则不搜长这类职业。女生在评价女性时,认同度最高的词汇依次为:温柔、贤慈、端庄、慈爱、忍耐、勤俭持家。可见,传统的评价女性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尺度仍然根深蒂固。因此,女生普遍缺乏自信,进而缺乏平等参与、谋求发展的积极心态。而这正是现实中女性群体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的观念上的障碍。
事实上,近二三百年间,世界妇女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建立了极具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的理论体系,女性的社会角色评价已有了本质的改变。从主张平等的受教育权、选举权开始,如今已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的智力和能力已不再受到怀疑。全面、准确地了解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她们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更大的热情参与社会。
2.较为普遗的性别自卑。女生中,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女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男轻女及有关嫌恶女性的文化仍有较高程度的认同。在家庭中有兄弟的女生,如果其哥哥或弟弟因为经济的或学业成绩的原因未能上大学,则这个女生就会有极大的负疚感和心理压力。她们认为,作为家庭支柱的兄弟是男性,他们没能读书,而自己占用了家庭的财力,如果不是奢越的话,也是一种恩踢,因此内心感到惶恐。每次要学费、生活费都要经历一场心灵撕扯,都会增加负疚感以至自卑或者过分抑制自己的正常孺求。有些人希望自己当下就有所回报一考出高分。这部分女生一般内向而敏感,一遇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深深自责,心理压力极大。

还有些女生认为,女性的归宿在家庭,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升身价的手段,在觅偶时多了一个祛码。也就是说,她们只是把“大学毕业”视为一个含金t高的嫁妆。而近年来,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遭遇排斥,使她们本来就脆弱的心理受到重创。女生中私下流传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表达了她们的无奈和自攀自弃。甚至为了能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在校女生有人去“傍大款”,这种以出让人格为代价的交易,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女性自卑意识。
3.受既定的社会对性别的规定性束缚,缺乏自立意识,不敢张扬个性,甚至在心理上拒绝成长以逃避责任。她们遇到矛盾和冲突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怨天尤人,心理脆弱,常会采取一些偏激行为。学生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已是青年的学生之间,更愿以“男孩)l”、“女孩儿”相称。在一次讲座上,主讲人指学生为成年人,立刻就有女生写条子反对说:“请不要说我们是成年人,我们还很幼稚,我们恐俱成年。”这其实是一种拒绝成长,以逃避责任的倾向。这种在心理上的“滞留儿童”或“滞留少女”的倾向,放逐了自强、自立的意识,希望得到更多的护佑,表现出了极大依赖性。
4.就范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眼光,过份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以致产生了一些极端的行为。女生在私下里谈论较多的是一个人的长相、皮肤、身材、衣着等等。一些女生把是否有男生追求(男生也以身边是否伴有女朋友)作为自己的“魅力”尺度,并以男性的眼光来规范自己。
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尤其是西部农村的)学生,家境都不富裕,举债上学的比例很高。在校学生这个青年群体对富足生活怀有的向往与追求和她(他)们当下的窘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青年人的虚荣又将她(他)们挤压的愈加自卑。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有相当一部分女生不惜损害健康,勒紧裤带把省下的钱买成化妆品、保健品。其实这也是缺乏性别自信,自甘置自己于“被看”地位的传统文化心理。
5.缺乏成熟、理性的家庭、婚恋观教育,因而不能理性地控制个人行为,难以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女生在人大学之前听到或读到了太多的关于大学生的浪漫爱情故事,难免会心向往之。但她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不清楚自己将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将由婚姻关系带来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和家庭伦理关系及相关的义务和责任等所知甚少。在中学一直被置于高压下的恋情一且悴然来临,往往因缺乏教育准备和应对的知识与技巧而被牵着奏子走或跟着感觉走。还有些女生则将男女交往视为一种游戏,当作是枯燥的学习生活的调妹料,只想找个玩伴儿,并不想承担责任。但由于当事人双方对这类过于复杂的游戏通常并不具有把握的能力,结果会牵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至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荒废了学业。
6.缺乏基本的生理卫生及性知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生理卫生及性知识教育一直未能在初等教育中正常实施,致使这些已走进大学的青年对本应了解的知识一知半解,仍怀有神秘感和羞怯感。
就在今年专为大一新人学女生举办的一次讲座上,在48个提问中竟有52%的提问是针对经期问题,且都属于最基本的常识。诸如:痛经是不是病?应不应该吃止痛药?什么样的症状算是经期紊乱?甚至连最基本的经期卫生常识,比如:可不可以用水清洗?应该至少多长时间更换卫生巾都被作为问题提出来。可见学校及家庭在对女生生理卫生方面的教育是失职的,更不用说延伸的性教育、优生优育教育以及防止意外受孕和防止性病、爱滋病的教育(当然,这类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针对女生的,男生同样应该获得这类教育)。在学校教育的门类设置越来越多,学科极盖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我们太过重视那些高头讲章,而对关系到人类的自然欲求、自身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最实际的间题却如此淇视,如此讳莫如深,岂非咄咄怪事?
由于缺乏必要的生理知识,女生中常有因小事自己吓自己,紧张、焦虑、情绪失控的情况发生。这或许就是人们通常简单指斥的女性过度敏感、反复无常的生理根源。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达成最基本的理解。有一个女生因经期推迟了两周,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十几天的时间就象是在地狱里受煎熬。她先是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后又怀疑是怀孕了,整日胡思乱想,寝食不安,根本无法正常听课、学习。直到月经来了,高兴得大哭一场,又跑出去大吃一顿,才算回过神来。
如果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性别知识方面的科学教育,相信有许多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
三、建议及可参照的依据
大学生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心理焦虑等本不足为怪,重要的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如何细致地做好工作,更加主动地走近学生,了解他们中存在的间题,并施以正确的释疑和引导。
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已有40%的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开展工作以来所进行的基础工作就是心理健康调查,其调查结果是令人吃惊的:在校大学生有3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为此,教育部最近颁发了《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而心理健康问题必定会有性别特点的,抓住了这一点才可能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女性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被引进我国的历史仅有20年多,但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学术团体及学者们创造性的工作,已积累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此为指导实施的诸如“春蓄计划”(救助西部失学女童)、“西部母亲水窖工程”等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有20多所大学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这些机构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运用最新的理论信息,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与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以妇女文学、历史、法律、社会、教育、心理、人口环境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为主,已培养了若干名女性研究的硕士、博士。各大学的妇女机构确定的研究课题一,涉及学科领域广泛且具有地域特色,尤其重视当地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特质的研究。此外,还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分布在从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到专科生各学历教育层次中。开课的院系则涉及了人文学院、师范学院、女子学院、教育系、历史系、政治系、中文系和妇幼保健系等。西安交通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的“女性素质与发展”课程共犯学时,为全校选修课。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开设的“妇女研究暨妇女史”共80学时,是资料所载授课时数最多的。复旦大学人口所给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妇女与发展”课程还特聘外国专家授课。陕西的高校中目前已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咸阳师专等5所学校开设了女性学课程。其中陕西师大中文系开设的“女性文学批评”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总之,全国高校已开出的女性学课程,板盖了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预期,这类针对性强,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不仅会帮助女生完满地走过青年时代而且会一生受益,若再考虑到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还会延伸至子代教育,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因此,有必要在师范院校开设女性教育课程。对地处西部的师范院校来说,尤显必要和紧迫。因为西部的发展不能没有女性的参与。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女性的教育已经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笔者建议安康师专能及早开设该课程,使女性早日受益。若开设有关女性课程,当前宜从普及教育人手,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学业教育。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1.世界妇女运动发展史;2.女性自我认识。(生理、心理知识及中国女性角色);3.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意识及社会参与);4.女性的工作和生活。
此外,中文系还可结合专业课开设女性文学批评的相关课程。
开设女性研究课程对现有的教育具有丰富、完善的意义,对提高占人口总数一半的人群的素质乃至提高全民素质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