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2015-07-10 08:5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消除对习作的畏惧心理,使学生乐于表达呢?
一、上好口语交际课
叶圣陶说:“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游戏交际、校园交际、家庭交际、社会交际和角色表演等情况,引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与欲望,有趣味的表演更能激发他们参与交际的热情。如在上《看望生病的同学》这堂口语交际课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看望病人的经历,接着找几位胆大、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扮演生病的同学和前去看望的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大部分同学的热情,使课堂动起来;再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去表演、去听、去说,教师对各组进行指导,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二、用多种方式激发情感
1、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也可以运用游戏、音乐等方法来激情。Www.133229.cOm如在写《我的妈妈》时,可让学生听《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写游戏或活动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做游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把过程写下来。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讲评与批改。可选一篇典型的学生习作,按批改角度不同,将全班分成几个组进行批改,如有的小组评结构安排、有的小组评内容和思想、有的小组评语言运用、有的小组全面评价,小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最后汇报。这样学生都会认真、用心地批改,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
三、运用多元评价机制,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作文讲评是作文指导的最后环节,如教师讲评得很有趣,则会激发儿童下次作文的兴趣。作文讲评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肯定。得到老师的肯定,能使儿童产生强烈的成功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多肯定。优秀的作文可表扬,对中、下水平学生的作文也要挖掘闪光点,巧妙的词语、精彩的句子、生动的片段都可以当众肯定,使每一位同学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写好作文产生信心和兴趣。
2、巧批评。作文讲评,要重优点、轻不足,应少写批评性、否定性、会挫伤学生积极性的批语。
3、分标准评价。
基础好的学生在作文评价中总是能得到较高的分数,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满松懈情绪;基础差的总是低分,久而久之会丧失作文信心。所以要采用“纵向比较、因人而异”的评分方法:基础好的要“玉中指瑕”,构思平庸的评低分,用评语指出不足;基础差的要“沙里淘金”,对进步较大或某方面某段落有特色的给高分,让学生觉得只要认真作文同样可以写好。

四、开源拓流,诱发学生的兴趣
要让孩子喜欢作文,就得引导孩子学会作文,使他们感到作文不难。孩子觉得作文很难,主要难在内容上,也就是缺少写作材料。怎么办?一是多观察;二是多读书。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读书是写作的“流”,引导孩子作文应该开源拓流,也就是注重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培养孩子的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养成眼看、耳听、脑想、手记的习惯。为此,在观察生活中,引导孩子边看边想,多问几个“怎么样”、“为什么”,既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又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彼此的联系,认清人与事物的关系,逐步提高观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孩子一边读,一边品尝、玩味,就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写作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了。
五、将阅读课与习作有机结合
1、一位专家说过:作文指导不应只在作文训练课上进行,应该课课都是作文训练课。因此,我们要努力找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用不同的方式练习写作。如学完《卜算子·咏梅》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既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把课堂上学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时也把好词佳句抄下来,作为积累。
六、仿效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低年级学生对动感强的事物或事情过程中动感强的点敏感,注意的过程也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在语言表达和积累方面,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在选择积累时,就不会泛而不精了。其次是要提高学生的有效积累。刚开始积累时,学生往往只注重形式,也就是不厌其烦地摘抄好词佳句、段甚至篇,可是一到写作时能用上的并不多,甚至不能用。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多记等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提出好词、句、段时,应有意识地说例子,而且要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积累。仿写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在学习课文时教会学生发现常见的问题构思,并有意识地按照这种思路来行文。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路,把作文教学搞得既有“趣”又有“味”。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