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中学课堂建设

2015-07-10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呢?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增进感情,培养兴趣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区,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喜爱,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学生使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
其次,从调查结果看,创设情景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成绩显著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景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可见,创设情景、融入教学应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创设情景、培养兴趣?课改明确指出: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适当补充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现象如:银行的利率问题、生活中的盈利销售问题、地质中的测量问题、统计人口调查问题、电话费用问题、水电费问题,都是学生熟悉体验没体验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如果把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那么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wWW.133229.Com
二、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教材,深入再增进兴趣的同时,激发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性质时,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老板,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利最多?引起质疑、增加兴趣。在讲不等式应用时,设置几个方案的问题,让学生用实验的办法一一得出结果,还可以引导有没有更加方便快捷的方法?引出不等式的用途。
在讲三角形相似时,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你有多少种方法?在讲一次函数时,提出选用哪种方式付费使自己父母的话费最低。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在教学过程中以思维能力问题情景为契机,通过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这种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设置情景,发展思维能力,加强思维碰撞,激发斗志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联想,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让学生自己由边角列出所有可能,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分别相等能否判断全等,同样一条边、两条边、三条边,一角一边、一角两边、两角一边,能否判断全等?当五个判定都讲完了时,可以问为什么没有“ssa”的判定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各自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画出反例的图形。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思考、冲出思维定式,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坚持强化训练,不抛弃,不放弃
思维是数学的本质,虽然电脑的产生削弱了计算的要求,但在强化训练中,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计算,化简是数学的基本功。另外数学中有一些公式,定理,概念,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帮助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熟能生巧,所以,坚持每日一练,每日十分钟,都有很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弥补原有知识的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后进生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五、博采众家之长,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效果
我觉得课改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学习方法的改革,即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由学生自行发现、探究、掌握。例如在证明切线长定理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自己证明,并向全班讲解思路。学生们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有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有用轴对称知识的、有用等腰三角形知识的,既发挥了积极性又发挥了主动性,并发现其中的基本图形,为以下活动创造条件。活动二,小组讨论得出内切圆是三角形铁皮内的最大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感叹学生是很棒的,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千万别越俎代庖。
我相信经过这样的长期培养,就会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当然老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可乎略的,。线,适时引导,下面我们就两条切线的情况来研究)充分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学生是主动者的教学理念。另外我很惊喜的地方是课的结尾(在总结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质疑——还有什么疑惑吗?)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真是太棒了,竟然能想到问:用尺规怎么过圆外一点做圆的切线,圆外切多边形……太棒了,我不给学生答案,而是留下悬念,相信学生一定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是这一节课更为有价值的地方,学生会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散思维,这对他以后的学习指导都有重大的意义。这才是我们课改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