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计算机论文>信息安全论文

无中生有——利用多种手段再现 “现场”

2015-12-14 14: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电视不同于其他的传播媒介,它是采取声画结合的传播方式,传递信息、表现主题。画面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新闻信息的最为基本的手段之一。但是在日常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很多新闻由于受到时间、题材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拍摄到现场的画面。我们应该如何“无中生有”,如何寻找合适的画面来再现新闻现场?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利用各种方法来再现新闻现场,从而丰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更生动,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 画面; 再现现场

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电子技术,通过电视荧屏,形象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电视新闻既传播画面又传播声音。画面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新闻信息的最为基本的手段之一。但是在日常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很多新闻由于受到时间、题材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拍摄到现场的画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无中生有”,寻找合适的画面来再现“现场”呢?
1 合理利用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记者在没有新闻现场资料而必须向观众展示现场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手法。情景再现是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上的,是当事人或知情人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所报道的事也是真实地发生过的。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记者摆布、设计的,但它所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情景再现必须是建立在“有其事”的基础上的,再现的情景是过去客观存在、发生过的事实。例如在2008年4月12日播出的《新闻周刊》栏目中,有一条“许霆恶意取款案”的报道,为了重现事实,节目中特别给出了由演员模拟许霆在广州市取款的场景。虽然只有一个画面,长度也不是很长,只有两秒左右,但使整条新闻的画面非常连贯、流畅,同时也交代了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为后面的叙述做了铺垫,让受众清楚的了解当时的情景。当然新闻也可以采用空镜头的方式进行表达,但这样的表现方式就会失去电视传播的优势。比如在制作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钱素春的新闻时,钱素春在三十多年中,她接连从水中救起21条生命,事迹非常感人,但都没有新闻现场显得干巴巴的,画面也没有冲击力。这是就需要情景再现,当然不是让当事人重新掉水里叫钱素春去救,而是采取将镜头虚化,找游泳教练重新演绎这个救人的过程,也就是说采用虚镜头来表现全景,用局部特写镜头来表现细节,这样既符合新闻事实又丰富了画面。
2 充分利用特技特效
  电视的画面特技应用改变了电视新闻陈旧的表现模式,拓展了画面的空间结构和表现范围,提高了屏幕单位时间的信息传播效力,从而增强了电视新闻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令受众耳目一新。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节目充分利用了电视的传播元素,现场感强,画面冲击力大,新闻突出了快和全面。而用三维动画复原新闻现场的画面,就是无中生有的另一重要表现形式。
  在制作突发事件的新闻中,我们会经常用三维动画来复原新闻现场的画面。在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新闻中,很多电视台都引用了央视的模拟动画来还原事故发生的过程。第一幅画面就是用动画将发生动车追尾事故的地点在地图上很清晰地展现出来,让受众了解事发的地点。第二幅画面就是用三维将两辆列车D 301次和D 3115次的运行路线进行模拟,模拟两辆列车在事发前的行车过程。第三组画面是根据事故现场的情况,将两辆列车是如何追尾的,用三维动画进行还原。三组画面模拟镜头交代了事故发生时的重要细节,还原了事故的发生过程,让受众对整个事件的过程一目了然。
  在我们日常的新闻制作中,也有运用动画来还原新闻的案例。比如我们在2010年9月4日《新闻60分》有一条《工程车撞上电瓶三轮车 一人当场死亡》的新闻中,由于没有当时事故现场的画面,我们也采取了动画来还原当时事故现场的方法。首先利用互联网找到事发地点的卫星地图,让受众了解事发地点的周边环境。然后在网上找了同型号的事发电瓶三轮车和工程车的图片,用PS进行处理,然后在非编上用三维运动模拟了事故的发生情况,让受众更直观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3 巧妙运用图片照片
  电视新闻是视听合一的传播,然而有些新闻事件受到时间、地点等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拍摄,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运用图片来丰富我们的画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新闻,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某个问题进行磋商。而在电视画面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照片或者头像。因为这样的新闻,文字稿比较容易写,一般都是通稿,但画面却很难拍到。即使能拍到一国元首的画面,也很难拍到另一国元首拿电话的情景。这时,就需要巧妙运用图片进行还原了。另外运用用图片来弥补连续画面不足,是现在电视新闻中播发图片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缺少连续画面资料,相关图片自然就承担起介绍新闻背景的重要任务,这种表现形式现在已经比较常见,特别是在追溯历史或人物回忆时运用的最多。中央电视台在制作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的人物事迹时,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和照片,原因之一是朱光亚已经逝世了,已经无法拍摄镜头,另外一个原因是,朱光亚的事迹主要集中在研发“两弹一星”上,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影响,也没有很多的资料镜头。所以这就特别需要运用图片或者照片来再现新闻现场。一张张朱光亚当时工作的照片,一幅幅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图片,配上感人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那份坚持那种奉献所带给我们的感动。
4 借助其他媒体资源
  新媒体的迅猛崛起,给传统的电视新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除了利用自身拍摄的有限的新闻素材进行编辑制作外,也可以善于借助外力,也就是借助其他媒体,分享其新闻资源,并利用自身表现手段的优势,进行新闻素材的重新整合整理,增加画面的可看性。比如凤凰卫视“媒体大搜索”栏目,就是借助外力,将网络、DV、报纸等各个媒体之间的新闻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比如我们的《大方小方夜班车》,其中有一个版块是《放眼天下》,每天早上选片的编辑在新闻协作网里关注今天各个媒体上传的新闻,然后将适合栏目定位的新闻下载,运用到我们的节目里,也就是借助其他媒体的资源,丰富我们的新闻内容。
  电视新闻画面是一种 动态的、综合的艺术,我觉得电视新闻人应树立画面为主的观念,在进行画面的编辑制作时,要综合运用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手法,并巧妙利用各种方法来再现新闻现场,从而丰富电视新闻画面的表现力,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更生动,更客观,更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曹旭,张玮. 荧屏实战——电视新闻编辑初探. 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东方出版中心, 2009.
[2] 马云云. 简论电视新闻中的“情景再现”. 新闻记者.2009.
                             
                         
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